程玲 馬蕊 普劉艷 雷韜 宋翔


摘要:紅火蟻是從境外傳入我國的一種對人體健康、公共安全、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業生產造成嚴重危害的檢疫性有害生物。2004年9月在廣東省吳川市首先發現,之后很快蔓延到廣東全省。2005年1月17日農業部將其列入禁止進境檢疫性有害生物名單和國內檢疫害蟲名單。2013年10月云南省首次在楚雄州元謀縣發現紅火蟻。隨著人類生產生活的頻繁活動,我國紅火蟻疫情發生情況及原因越來越復雜多樣,文章對紅火蟻監測及防控方法進行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紅火蟻;危害;監測;防控措施
紅火蟻是近年來入侵我國的有害物種,也是我國禁止入境及國內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紅火蟻具有環境適應力強、繁殖能力驚人、傳播途徑多、擴散速度快,危害范圍廣、疫情容易復發等特點。近年來由于苗木運輸往來增多,紅火蟻發生范圍及密度不斷擴大,2021年紅火蟻的發生區域已由2005年的40余個縣擴大至400余個縣。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和撲滅,勢必造成疫情擴散蔓延,將給生產生活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和心理恐慌,甚至會帶來生態危機。要做好紅火蟻防控,首先必須掌握紅火蟻的發生范圍、發生面積、發生程度等基本情況,最后才能根據各點的實際情況開展防控。
1 紅火蟻監測方法
1.1 監測前準備
1.1.1 掌握紅火蟻形態、蟻巢、危害三方面的主要特征
(1)形態特征
紅火蟻中小型工蟻(工蟻):體長2.5~5.0mm,大型工蟻(兵蟻):體長6~7mm。工蟻觸角10節,柄節最長,鞭節端部2節膨大呈棒狀;中軀與腹部間有2個明顯結節,無前伸腹節齒;紅火蟻復眼大,由數十個小眼組成;唇基中齒明顯;后頭部平順無凹陷;腹部卵圓形,可見4節,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圖1)。
(2)蟻巢特征
紅火蟻屬于膜翅目、蟻科、家蟻亞科、火蟻族、火蟻屬的一種社會性昆蟲,具有筑巢群居的生活習性。判定紅火蟻蟻巢一般要觀察蟻巢出口處是否會有泥沙堆積,是否在地面上形成明顯的“蟻丘”。成熟蟻巢是高10~30cm、直徑30~50cm的土堆,少數為大面積蜂窩狀。蟻巢表面土壤顆粒細碎、均勻,內部結構呈蜂窩狀。當蟻巢受到干擾時,紅火蟻會迅速出巢進行攻擊。在野外或不具備檢測條件的時候可以采用棍棒干擾蟻巢,觀察是否有螞蟻主動攻擊的行為進行初步判斷(圖2)。
(3)危害特征
紅火蟻主要以螯針叮刺和口器咬傷方式危害植物、動物、人體。當受到干擾時,工蟻會迅速表現出攻擊行為,人體被其叮蜇后會有火灼傷般疼痛感,持續十幾分鐘,其后會出現如灼傷般的水泡,8~24h后化膿形成膿皰。若膿皰破掉,則容易引起二次性感染(圖3)。
(4)準備好監測所需工具
火腿腸、竹簽(約20~30cm,細長)、紅色標識帶(粘貼在竹簽頂部)、醫用小青霉素瓶或者塑料采樣瓶(帶密封蓋,多個)、標簽紙、放大鏡、鑷子、濃度75%的酒精、透明乳膠手套、毛刷、鞋套、袖套、肥皂、小工具箱、滑石粉(細度>100目等。
1.2 開展監測調查,掌握發生區域
根據當地氣候情況,在每年4~11月進行疫情監測調查,主要進行訪問調查和實地調查,填寫好監測調查表。
1.2.1 訪問調查
采取向農作物種苗種植戶、農民、種植大戶等人員詢問和對可疑區域采取火腿腸誘集的方法開展紅火蟻發生情況調查。向其詢問是否有被螞蟻叮蜇及叮蜇后出現的癥狀特征、是否看見呈明顯土堆狀的螞蟻巢等問題并做好記錄,最后根據調查情況到實地進行查看。
1.2.2 實地調查
(1)步行目視法
對公園、草坪、綠化帶、苗圃、校園、農田、林地等可能入侵紅火蟻的區域進行步行觀察,布置樣點,查看有無可疑蟻丘、成堆螞蟻死尸或有無螞蟻表現出很強的攻擊行為等現象。
(2)火腿腸誘集法
調查應選白天氣溫20~33℃、地面干燥時進行,在疑似區域將火腿腸切成2cm小片穿于帶有紅色標志的竹簽上,再將竹簽插于地面,讓火腿腸片接觸地面(可放置多個,間隔10m左右)。放置后30~60min左右觀察,確認為紅火蟻后沿周圍半徑6米尋找蟻巢記數,并拍照、采集標本放入采集瓶備留鑒定。
1.3 標本采集
采集可疑螞蟻30頭以上置于盛有75%酒精的瓶中,標明采集時間、采集地點、采集單位、采集人。將每個地點采集的螞蟻標本分別置于采樣瓶中,并做好標記,將標本、圖片送至有關機構鑒定,要確保運送過程中標本的安全。
2 紅火蟻防控措施
2.1 明確責任,協同配合
2021年3月國家九部委下發了《關于加強紅火蟻阻截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明確了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海關等各部門的主要工作和任務。對于紅火蟻防控,我們應建立“統籌推進、職責明晰、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各負其責,依法履職。
2.2 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紅火蟻發生區域農業和林草部門要聯合制定公布紅火蟻疫情發生縣、鄉級行政區目錄,便于各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在紅火蟻發生地和附近縣、鄉開展好紅火蟻監測,掌握紅火蟻發生發展動態,為后續防控提供支撐。
2.3 嚴格檢疫監管
各地要嚴把檢疫關,對調入和調出的帶土農作物種苗、綠化草坪等嚴格實施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嚴禁未經檢疫或檢疫不合格的應施檢疫植物及其產品調入調出,發現疫情的要停止調運,確有需要的需經處理合格后才能調離,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2.4 科學合理用藥
截止到2021年4月,登記用于紅火蟻防控的農藥共45種,其中餌劑36種、粉劑7種、可濕性粉劑1種、乳油1種。有效成分共8種:茚蟲威、氟蟻腙、氟蟲腈、高效氯氰菊酯、吡蟲啉、多殺霉素、呋蟲胺、毒死蜱。紅火蟻防控方法分為4種:毒餌誘殺法、藥液灌巢法、粉劑滅巢法、二階段處理法。
(1)毒餌誘殺法
毒餌誘殺法是將紅火蟻防控餌劑點施或環施于紅火蟻蟻巢附近,施用時盡量不要驚動到蟻巢,否則會影響防治效果。餌劑的使用量依據包裝說明、蟻巢的大小、蟻巢的密度來合理使用。毒餌誘殺法缺點:一是作用比較緩慢,一般2周后才能看到效果;二是使用毒餌受天氣的影響較大,施用毒餌時要選擇無降雨、地面土壤干燥、氣溫21~35℃、紅火蟻覓食時間段施用。
(2)藥液灌巢法
藥液灌巢法是將紅火蟻防控藥劑配制成定濃度的藥液,然后先沿著蟻巢的外圍倒入藥液,然后再挖開蟻巢頂部把藥液直接澆灌到蟻巢底部,施用藥液時注意不能驚動到蟻巢,以減少紅火蟻逃逸。藥液灌巢法的缺點:一是需要人工配置成適合濃度的藥液;二是由于要保證藥液能到達土壤和蟻巢底部需要澆灌大量的藥液。
(3)粉劑滅巢法
粉劑滅巢法是采用有效成分為茚蟲威、高效氯氰菊酯等觸殺作用的粉劑撒施于紅火蟻身上。使用時要先破壞蟻巢,待工蟻大量涌出后再施藥。粉劑滅巢法的缺點:一是受天氣的影響,下雨或者刮大風的天氣不能使用;二是對于較大的蟻巢,蟻巢需挖開至中下部位;三是對于紅火蟻蟻巢較大和紅火蟻密度較大的蟻巢,挖開后紅火蟻快速涌出面積大、速度快,施用粉劑需大量人力,操作不便。
(4)二階段處理法
二階段處理方法是將毒餌誘殺法與藥液灌巢法和粉劑滅巢法配合使用的方法。施用時先按毒餌誘殺法施用毒餌,約10~14d后再用藥液灌巢法或者粉劑滅巢法處理蟻巢,這樣反復處理直到問題解決。毒餌誘殺法防治效果慢但防效較好,藥液灌巢法和粉劑滅巢法防治效果快但防效不夠好,在實際操作中采用二階段處理方法將三種方法結合起來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5)用藥注意事項
①紅火蟻化學防治應選用經過農藥登記的環境友好、低毒高效的農藥,禁止使用含氟蟲胺成分的農藥產品防控紅火蟻。在水源保護區、水產養殖區、養蜂區、養蠶區等區域防治紅火蟻時應注意藥劑種類選擇,防止對有益生物的殺傷和環境污染。施藥操作人員要做好防護工作,避免被紅火蟻蜇傷或農藥中毒,在施藥區應插上明顯的警示牌避免造成人、畜中毒或其他意外。
②紅火蟻防控前和防控后都要進行詳細記錄并保存施用的毒餌、粉劑等藥劑的品種、數量、次數、施藥時間、防治面積、防效調查方法及調查次數、各次調查的蟻巢密度、工蟻密度、防治效果等信息,便于最后根據調查結果決定是否需要進行第二次藥劑防治。
2.5 加強科普宣傳培訓
要利傳統報紙、互聯網、廣播電視等多種形式加強紅火蟻識別防控和法律法規技術宣傳,提升公眾對紅火蟻的認知度和防范意識。引導相關企業和種植戶遵守檢疫法規要求,不從疫情發生區調運未經檢疫的帶土農作物苗木,或者從疫情發生區及其周邊調入未經檢疫的帶土苗木,同時要發動社會各級力量開展群防群治,形成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農業農村和林業草原等各部門應加強基層科技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有關部門基層人員紅火蟻識別及防控技術能力,做到疫情早發現、早處置。
2.6 強化保障督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各地要貫徹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加強防控體系和檢疫隊伍建設,并逐步建立疫情防控工作督查機制,組織開展工作檢查,對防控不理的采取重點約談、掛牌督辦等方式督促各項工作落實。
參考文獻
[1] 林嵩.紅火蟻的危害及防控措施[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12,18(3):20-23.
[2] 葉建春,陳軍,曹春梅,等.關于紅火蟻防控的幾點思考[J].廣西植保,2012,25(3):38-40.
[3] 黃祥俊,劉小麗,潘優汝.溫州市甌海區紅火蟻疫情發生情況及防控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20(7):129,133.
[4] 劉甫祥,羅小武,廖學敏,等.龍南縣紅火蟻疫情發生的原因與防控對策[J].江西農業,2018(22):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