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經緯



摘 要:館藏文物保存不當所造成的損壞與其長期存放的環境有關??茖W的檢測、評估、調控文物保存環境,使文物處在“穩定”“潔凈”的環境之中,是文物預防性保護的重要目標。文章從預防性保護理念出發,結合金華市博物館預防性保護項目實施內容,將實施前后溫濕度、照明條件、空氣污染物等監測數據進行比對,探究如何改善文物保存環境。
關鍵詞:預防性保護;文物保存環境;金華市博物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3.013
博物館是收藏、展示、教育、研究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場所,館藏文物是稀缺、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資源。因此,文物藏品的預防性保護已迫在眉睫。
1 預防性保護理念的產生與發展
1.1 國際上對文物保護的推動
18世紀前,世界范圍內的文物保護與修復都是零散且不系統的。直到20世紀初,在文物保護學者不斷試驗下,發現環境因素對館藏文物的破壞是可以控制的,且可以將損害降到最低。1930年,羅馬藝術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了文物預防性保護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對于館藏文物的保護具有里程碑的意義。1963年,布蘭迪出版了《文物修復理論》一書,標志著文物保護科學理論已逐漸形成,書中提出的“最小干預”“可再處理”“可識別”“可逆”這四項文物保護基本原則,至今仍被廣泛應用。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關于保護可移動文化財產的建議”,并提出了一些具體的預防性保護措施。其中,“改善文物所處的環境,比在文物實體上進行處理更為必要”,這一理念意味著監測和控制文物環境成為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的重點。
近年來,一系列國際性文物保護組織先后成立,正積極推動著文物預防性保護事業的發展。
1.2 我國從文物保護到文物預防性保護的發展
國內文物保護事業起步較晚,最初的文物保護是被動地修復。直到1956年,我國派出留學生赴波蘭學習現代文物保護技術,回國后他們分別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和甘肅省博物館成立了文物保護實驗室。這三所實驗室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正式將現代科學技術融入傳統文物保護工藝。近十年,隨著國家對文物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我國的文物保護事業無論是技術力量還是人員配置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業內大眾對于文物的保護認知已從被動地“修復”轉化到主動地“預防性保護”,但如何有效地開展預防性保護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與探索。
2 金華市博物館預防性保護項目概況
2.1 金華市博物館簡介
金華市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保護、教育研究和展示功能于一體的地級市綜合性博物館,占地面積13600平方米,展廳面積4700平方米,設有5個常設展覽,收藏文物與古籍共42000余件(套),充分展現金華作為“歷史文化之邦、山川瑰麗之鄉、名人薈萃之地、文風鼎盛之城”的迤邐風采。
2.2 金華市博物館預防性保護項目
在《國家文化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的指導要求下,為全面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利用現代已有的成熟科技成果,避免館藏文物因溫濕度、空氣質量等環境因素惡化而造成安全存放事故,金華市博物館于2019年至2020年期間實施了金華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
金華市博物館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的實施主要分為四項內容:一是完善館藏文物環境監測預警體系;二是調控館藏文物保存微環境;三是改善庫房文物存放條件;四是改造展廳文物照明光源。
3 文物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建立
3.1 以往環境監測設備使用情況
金華市博物館以往開展的監測工作較為單一,主要是利用溫濕度檢測儀對館藏環境的溫濕度進行記錄,且基礎力量薄弱,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監測因子不全面,監測方法比較落后,監測項目系統化較差,監測數據不連貫、分析不到位,監測工作缺乏部門間的協調配合,信息上傳、交流和溝通性較差等。以上種種因素會影響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反映不出文物保存環境和文物本體病害產生的真正原因,也不能為文物本體的科學保存和保護提供數據支持。
3.2 文物預防性保護軟件平臺的建立
金華市博物館文物預防性保護平臺是由數據采集集成模塊、環境監測預警與評估模塊、數據統計與分析模塊及系統管理與配置模塊組成。模塊間通過平臺相互關聯,以館藏文物、庫房、展廳、展柜、儲藏柜為運行對象,通過環境監測平臺對文物的環境數據進行監測、分析,以環境監測與評估的結果為依據,指導環境調控措施、調控方法和調控的執行。各個模塊在運行管理機制和運維保障機制的指導下相互結合,形成對館藏文物環境預防性保護的閉環管理。
根據館藏文物保存監測的需要,平臺在不同材質文物保存環境中設立了環境溫度、相對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度、VOC濃度、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含硫污染物等監測點位,并以圖表、報表等多種形式實時上傳分析數據(圖1)。
4 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數據分析
4.1 環境濕度
金華市博物館展廳內所有展區因基礎設施建設較早,僅使用中央空調調節環境溫度,環境濕度隨外界環境濕度的變化而增降,日較差較大。因展廳內存放有部分金屬、有機質類文物,對環境濕度的控制要求較高,本次預防性保護項目將所有涉及以上二類文物的展柜進行了恒濕功能的改造。本次環境濕度的監測以金華市博物館八婺古韻一樓大廳(由中央空調調控溫度)、八婺古韻一樓“商周青銅器”獨立柜(經過恒濕改造)和八婺古韻一樓“兩漢制瓷”通柜(未做任何調控)這三組在同一展廳環境內的濕度數據為例,進行對比分析,監測時間從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圖2)。
從上述7個月的監測數據中可看出,濕度未調控柜與展柜外的大廳環境的相對濕度數值變化趨于一致,都屬于一個較高波動的狀態。但由于“兩漢制瓷”通柜為玻璃密封式結構,屬于一個相對封閉的微環境,濕度值的變化幅度較大廳平緩,且略低于大廳相對濕度數值,由此猜測展廳通柜起一定屏障作用?!吧讨芮嚆~器”獨立柜經過預防性保護項目的改造,改為恒濕式獨立柜,該柜的相對濕度設置值為40%,圖中可看出該柜內的相對濕度一直處于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展柜恒濕功能的改造效果較為明顯。gzslib2022040513564.2 照明條件
金華市博物館展廳及文物庫房內均無照明窗,照明所用的光源為燈光。預防性保護項目實施前,部分區域照明效果不理想且照度值嚴重超標,經項目光源改造提檔,更換了臨展廳及陳松平國畫展廳展柜內所有的光源。本次監測數據(表1)為光源改造提檔后的數據,監測時間為2021年8月5日,監測位置均設立在對光線敏感度較強的有機類文物儲藏柜、展柜中,放置位置分別為書畫庫樟木柜頂部(監測點1),書畫密集柜抽屜內(監測點2),古籍庫密集柜頂部(監測點3),古籍庫密集柜柜內(監測點4),陳松平國畫展廳通柜內(監測點5),臨展廳通柜內(監測點6)。
①色溫:由于色溫與文物損壞程度成正比,因此,文物陳列室直接照明色溫需小于3300K,于是,金華市博物館古籍庫房和展廳使用了約3000K的光源。而書畫庫所有書畫均放置在柜體抽屜內,光照對文物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
②照度:根據《博物館設計照明規范GB/T23863-2009》要求,藏品庫房地面照度標準值為75lux,金華市博物館文物庫房地面照度基本符合要求。同時,規范中明確指出特別敏感的文物(織繡品、繪畫、紙質物品、彩繪陶(石)器、染色皮革、動物標本)的照度應在50lux以下,經過光源改造的陳松平國畫展廳及臨展廳內的展柜,使用的都是可變焦4°~50°、電壓1~10V的變壓射燈,可根據文物種類及布展的需要,調節光束高度、光圈直徑及電壓,從而控制光的照度值,使文物處于“穩定”的狀態下。
③頻閃:庫房及展廳總體閃爍指數都比較低,基本不會對文物的保存產生影響。
4.3 氣態污染物
引發館藏文物劣化損害的環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四類:溫濕度、光輻射、氣態污染物和有害生物。在這幾個因素中,氣態污染物是最具破壞性且覆蓋范圍最為廣泛的。劣化文物的氣態污染物主要是酸性和氧化性氣態污染物,包括甲醛、甲酸、乙酸、二氧化硫、氨氣、臭氧等。2021年8月26日,金華市博物館委托江蘇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對書畫庫、古籍庫、器物庫的八個點位進行上述六項的檢測,檢測采樣時間為四小時,檢測結果見表2。
從本次檢測的數據上可看出金華市博物館三個庫房總體檢測結果較為理想,僅古籍庫房部分位置的甲醛、甲酸和臭氧數據略微超標。根據古籍庫內氣態污染物超標數據推測出以下幾方面原因:
①古籍庫內擁有大量用于存放古籍、善本的文物密集柜,且密集柜每層使用的層板材質為木質,木材中本含有甲醛、甲酸等物質。另外,木材加工時使用了各類膠水,促使這些氣態污染物不斷在環境中釋放。
②因金華市博物館基礎設施建設為交鑰匙工程,庫房所在區域的設計存在缺陷,未配備有換氣設備及換風口,使文物庫房處于一個相對密閉的狀態,出現氣態污染物超標時不能及時排出有害氣體。
5 結論與建議
通過預防性保護項目實施前后各項監測與調控分析,可看出金華市博物館館藏文物正朝著“穩定”“潔凈”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也對今后館藏文物的日常維護、預防性保護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1 利用文物預防性保護軟件平臺監控博物館大環境
博物館大環境指博物館建筑物所覆蓋的室內環境。門窗、通風換氣等設備都能使博物館大環境與外界環境相交換,一場狂風、一次暴雨都可能使館內大環境的溫濕度、空氣污染物等發生改變。利用好文物預防性保護軟件平臺,通過實時收集的數據可讓我們在特定環境下迅速做出反應,加大人為干預的力度,避免不可挽回的損失。
5.2 利用恒溫恒濕精密空調、空氣凈化器等設備調控文物保存小環境
博物館小環境是指文物庫房、文物修復室、攝影室等存放文物的室內環境。合理利用恒溫恒濕精密空調和空氣凈化設備可以有效降低該環境內文物受甲醛、甲酸等氣態污染物的影響,達到預期的效果。
5.3 利用文物無酸紙囊匣、調濕劑、吸附劑等保護用具改善文物儲存微環境
博物館微環境是指某一個展柜、儲藏柜、文物囊匣等較小儲存文物的空間。一般來說,文物微環境的調控方法較多且容易操作實施。就珍貴文物而言,可采用恒溫恒濕控制獨立柜、平柜控制柜內微環境,也可定制無酸紙囊匣做到與外界物質隔離,還可根據氣態污染物檢測數據,放置一定量的調濕劑、吸附劑來實施環境質量調控,使文物處于“潔凈”“穩定”的環境中。
參考文獻
[1]陳元生,解玉林.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質量標準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2(S1):152-191.
[2]徐方圓,吳來明,解玉林.武漢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7(1):8-17.
[3]韓超,丁為新,王樺.常州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與調控分析研究[J].博物院,2018(6):124-131.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博物館設計照明規范GB/T23863-2009[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