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麗芳
摘 要:據考古發掘,在至少4000年前的小河墓地就出土了大量的木制棺材,之后各地還出土了石棺、金棺等不同材質的棺槨。至明代,三合土由于具有粘連性、牢固性、易成型及易加工等特性,除被廣泛用于城墻砌筑、房屋修繕、假山營造等亭臺樓閣的建設外,還被廣泛用于棺槨的營造中。文章根據文獻記載,探尋三合土的制作工藝,嘗試結合田野調查對三合土不同配方的形成和流變做追根溯源的探討,并對三合土棺與其他材料制作的棺槨進行對比討論。
關鍵詞:三合土;三合土棺;源流;制作工藝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3.042
0 引言
在中國的眾多古建筑中,隨處可見三合土的影子。三合土的制作由最初簡單的由石灰、砂石、黏土組成,到后期添加糯米、羊桃藤、紅糖等有機物,無處不彰顯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由三合土夯筑的建筑物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經歷著各種風吹雨打,但仍然基本保持住了它的歷史原貌,這不禁引起了國內外現代學者的廣泛關注。目前在眾多研究中,大部分學者出于古建筑修復復原的目的,用現代化學知識和實驗方法探尋三合土的配方,試圖找到三合土建筑能夠經受時間考驗的秘密。而本文則主要從文獻、考古及田野調查出發,對三合土的產生與流變進行梳理,旨在回歸到古人的視角,跟隨古人的步伐探尋三合土的源流與工藝。此外,在眾多三合土建筑中,本文重點關注2008年廣西上思縣出土的由三合土作為外槨的七星巨棺,并對此棺的形制與文化展開討論。
1 從石灰到三合土
石灰是三合土不可或缺的組成材料,在三合土中起到膠凝、防潮、防蟲等作用。因此要了解三合土的源流與工藝,就要先從石灰談起。經考古發掘,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地面有厚約0.5厘米的白灰面。①這里的白灰即石灰,經專家檢測,該時期的石灰是由石灰巖燒制而成的。由此可推測,中國在距今4000多年的齊家文化中,就已經掌握了用石灰巖燔燒石灰的技術。除考古檢測外,從中國的古文獻記載中也能推測出關于石灰燔燒的方法。如在《左傳》中記載:“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灰,益車馬,始用殉。”②文中的“蜃灰”是指將海邊常見的牡蠣殼進行燔燒而得的石灰。以上是古人兩種常見的煉制石灰的方法。隨著石灰燔燒技術的成熟,石灰被廣泛應用到建筑領域。古人在使用石灰的過程中發現,將石灰與細砂、黏土一起使用,會比單獨使用石灰具備更好的防潮、吸濕、防蟲等效果。而關于三合土的最早使用時間,可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中探知一二。在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考古專家發現其遺址地面是由石灰、黃土和粗細集料配制而成的。③據此推測,三合土的使用時間與石灰的使用時間相生相伴。由于三合土的性能更佳,在此后的幾千年中,三合土被廣泛應用在橋梁、堤壩、墓葬等建筑物中。
由石灰到三合土,是勤勞智慧的中國古人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的體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實踐中有新的發現,在三合土的配方中也開始不斷注入新的元素。
2 有機物添加的三合土
從化學概念上看,起初科學家們把從有生命的有機體中提取出來的物質叫作有機化合物,簡稱有機物,如尿素、蔗糖、淀粉、油脂等。④在中國古代,古人或許不了解何為有機物,但是他們會根據生活經驗,將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如桐油、糯米、動物血、羊桃藤、紅糖、蛋清等具有一定黏性的物質相互組合后添加到三合土之中,以此增強三合土的性能。以下選擇幾種三合土中常見的有機物做簡要探討。
桐油。油桐樹的種子榨出的油即為桐油。在中國,油桐樹被廣泛種植于四川、湖南、廣西、貴州等地。桐油具有絕好的耐堿、防腐、防潮等特性,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桐油一般被分為生桐油和熟桐油:生桐油大多被應用在醫藥與化工領域;而熟桐油是由生桐油加工而成的,主要應用于油漆等涂料之中。早在中國宋代,人們就已經掌握了煉制桐油的具體方法。宋人李誡在《營造法式》卷十四中做了詳細描述:“用文武火煎桐油令清,先炸膠令焦,取出不用。次下松脂,攪候化。又次下研細定(淀)粉,粉色黃,滴油于水內成珠,以手拭之,黏指處有絲縷,然后下黃丹(主要含四氧化三鉛Pb3O4)。漸次去火,攪令冷,合金漆(即漆與金粉的結合)用。如施之于彩畫之上者,以亂線揩搌用之。”⑤據此可以看出,宋人對煉制桐油的火候、配料等十分考究,且具體說明了煉制好的桐油可用于彩畫上。此外,在實踐檢驗中,將熟桐油涂在木材上,木料會將油完全吃進,即使外表有損壞,也不會影響到木料。桐油可以使木料更經久耐用,防水、防腐性俱佳,于是將桐油和石灰混合在一起使用,在唐代就被應用于木船的營造之中。在江蘇南通如皋出土的一艘唐代木船中考古專家發現,船艙及底部均以鐵釘釘成“人”字縫,其中填石灰桐油,嚴密堅固。⑥古人為了進一步增強船體的防水性,除用石灰與桐油外,又將麻繩剁碎混入其中。對此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做了具體描述:“凡船板合隙以白麻斫絮為筋,鈍鑿扱入,然后篩細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團船艌(讀niàn,即用桐油和石灰填補船縫)?!雹吖视型┯蛽饺氲娜贤翍玫浇ㄖ镏校軐ㄖ鸬胶芎玫姆雷o作用。
糯米。糯米在古文獻中一般被稱為“元米”。糯米的種類有南北之分:在北方為圓糯米,被北方人稱為“江米”,又由于北方氣候寒冷,一年只收一季;而糯米在南方為長糯米,米粒細長,一年多季。糯米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糧食,多用來做黏性食物,如粽子、湯圓、八寶粥等。在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具體記載了糯米漿和羊桃藤汁加入三合土中:“灰一分入河砂,黃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勻,經筑久固,永不隳壞,名曰三合土?!睂⑴疵诐{摻入三合土中,增強三合土的韌性、防滲性。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糯米三合土被廣泛應用在墓葬、水利工程還有城建方面。如湖北荊州用糯米三合土筑造的城墻已有500年的歷史,依然堅不可摧。在明代墓葬中,古人用添加糯米的三合土筑成外槨,如廣西上思縣發掘的三合土七星巨棺。據電視報道,建筑工人在施工時發現了該地的三合土棺,經挖掘機的意外破壞以及摔打,此棺槨依然完好無損。gzslib202204051923紅糖。紅糖由植物甘蔗加工而成。漢代楊孚的《異物志》中對甘蔗成糖的過程做了具體的描述:“長丈余頗似竹,斬而食之既甘,榨取之如飴餳,名之糖?!备收徇m合生長在土壤肥沃、陽光充足的地方,所以主要產自我國的廣西、廣東、福建、四川等地。于是可能是就地取材的原因,有紅糖摻入的三合土被廣泛用在福建、廣西和廣東等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圍龍屋建筑物中。根據現代科學研究,蔗糖具有減水作用,在紅糖三合土中,蔗糖含量越高越能吸收石灰漿的水分,從而增強三合土的膠凝性與牢固性。
蛋清。蛋清在古籍文獻中常被稱為“雞子白”或“雞卵白”,因為動物血中豐富的蛋白質能增強三合土的黏性,所以將雞蛋清摻入三合土中會起更好的粘連效果。在福建客家土樓的營造材料中,就有將糯米粉和蛋清攪拌在一起而澆灌的三合土。此外,蛋清三合土還應用在墓葬中。據說,清代太監李蓮英的墓葬就是用雞蛋清、江米粥與砂土做成的三合土夯筑而成的,所以異常堅固⑧。
將有機物摻入三合土中,從而增強三合土的性能,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當然,要想進一步探析三合土的秘密,還需要更多現代科學理論與技術的支持。
3 廣西上思三合土棺
棺指的是直接裝殮尸體的器具,而槨則是套在棺外面的器具,考古發掘表明,棺的出現早于槨。關于棺槨的用料選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盡相同。三合土主要作為外槨,對內棺起到密封保護的作用。在江西瑞昌發掘的宋墓中,人們發現墓葬內的棺四周填塞砂礫,外以三合土封閉。⑨據此判斷,宋代三合土已經開始被應用于棺槨的營造之中。至明代,以糯米澆灌的三合土更被廣泛地應用在墓葬中,其中最著名的是2008年廣西上思縣出土的以三合土作為外槨的七星巨棺。下文以此為例,對三合土棺槨的用料選擇略做探討。
2008年,在廣西上思縣的建筑工地中,工人在施工過程中發掘出兩口巨型棺材。這兩口棺的外槨均由三合土制成,其中一口三合土棺槨從2米多高的施工面跌落下來,卻依然完好無損,可見其牢固性頗佳。當工作人員用電鋸將槨鋸開后發現,槨內還有一口用樟木做的棺。根據中國古代曾推行的象征等級的棺槨制度可推測出此棺槨的主人身份地位很高,絕不是普通百姓。雖然棺內陪葬品很少也很簡單,只有銅錢、發簪等簡單飾物,但是考古人員在清理墓主人身下的木板時發現木板上有七個洞,且用暗線將洞與洞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北斗七星的圖案。工作人員開啟另一口三合土巨棺后發現遺骸下的木板也有七個凸起的木墩,連起來也是北斗七星的圖案。北斗七星在古代星宮圖中位于天空中心的最高位置,被古人認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脊艑W家根據斷代及北斗七星圖案推測,此墓主人可能是明代的某個貴族。
4 棺槨用料選擇的影響因素
夏之乾先生曾在《從考古學和民族學材料看葬具的產生和演進》中提道:“葬具的演進也是隨著人類住宅的進步和發展而演進的?!雹庖虼岁P于棺槨的制作材料和形制,我們可以從不同時期人們住宅環境的演進中找到答案。例如,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期,人們已經開始居住在木制房子中了,而此時木制棺槨也開始在墓葬中出現。同時棺槨作為人類死后肉身的棲息之地,它往往仿制人類生前的生存環境。在中國古代,棺槨的使用與當時的社會等級、社會風尚密不可分,如周代盛行禮樂制度,所以喪葬中就有嚴格的棺槨制度?!抖Y記·檀弓上》記載:“天子之棺四重、諸公三重、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k也就是說,周天子除貼身的內棺外,有四重外棺即四重槨,諸公三重槨,諸侯二重槨,大夫一重槨,而士只有內棺無外槨。又《通典》中記載:“大唐制:諸葬不得以石為棺槨及石室,其棺槨皆不得雕鏤彩畫,施戶牖欄檻。”l由此可知,在唐代石棺槨的使用被視為墓葬的等級標志之一。再如漢代出現的以柏木為材料的黃腸題湊,只限用于帝王及帝王特賜的皇族大臣的棺槨,這與漢代獨尊儒術,而儒家又信奉松柏的堅貞不屈的氣節有一定的關聯。
棺槨的用料選擇雖然深受當時的社會情況的影響,但人們也會更加關注材料本身的性能。作為棺槨的用料,往往會更加關注材料的防腐、牢固、防蟲等特性。例如,從木制材料上看,自漢代起,帝王和貴族權貴往往選擇金絲楠木做棺槨。明代謝在杭曾在《五雜俎》寫道:“金絲楠木生楚蜀者……盛生肉經數宿啟之,色不變也?!眒由此可見,金絲楠木具有絕佳的耐腐性,且其散發出來的楠木香氣有防蟲蟻的功效。除用木制材料制作棺槨外,皇室貴族亦有用金屬及石料等制作棺槨的,但此類棺槨因取材困難、價格昂貴且制作工藝煩瑣,不是一般百姓所能使用。相比較而言,三合土因制作工藝簡單,且具有很好的防蟲、防腐、防水、堅固等性能,除被廣泛用于房屋修繕、橋梁堤壩、土樓城墻等建筑外,至宋明時期也被移用到棺槨的營造上。這大概就是地處南方偏遠地區的廣西上思縣出土三合土棺槨的原因吧。
5 小結
梳理三合土的產生與流變,可以讓我們走進古人的生活軌跡,對古建筑物的研究與復原工作有相當大的啟示意義。對考古、文獻與田野考察資料進行梳理,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西漢末東漢初古人就已經掌握了利用有機物與無機物混合作用原理來制作建筑材料的技術,并被廣泛應用于建筑及日用生活中,不僅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筑材料的種類和使用范圍,而且對現代環保型建筑材料的研發無疑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而將三合土棺與其他棺槨材料做對比,也為我們從生死這個根本角度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社會及文化的發展狀況提供了一個窺視的窗口。
注釋
①任小燕,王國道,蔡林海,等.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2000年發掘簡報[J].考古,2002(12):12-25,99-100,104.
②左丘明.左傳[M].長沙:岳麓書社,2001:289.
③陳瑞云.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地面建筑材料的研究[J].硅酸鹽學報,1993(4):309-318.
④易康.人體疾病速查手冊[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
⑤李誡.營造法式[M].北京:中華書局,1992.
⑥南京博物院.如皋發現的唐代木船[J].文物,1974(5):84-90.
⑦宋應星.天工開物[M].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8:241,285.
⑧艾琦.李蓮英之墓[J].北京檔案,1999(8):41.
⑨劉禮純.江西瑞昌宋墓出土磁州窯系瓷瓶[J].文物,1987(8):89-90.
⑩夏之乾.從考古學和民族學材料看葬具的產生和演進[J].民族研究,1982(2):47-58.
k戴圣.禮記:檀弓上[M].長沙:岳麓書社,2004.
l杜佑.通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