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茸茸
從2017年9月開始,統編版語文教材得以全面推廣,和傳統的蘇教版語文教材相比,呈現出較為顯著的變化,增設了很多創新內容以及創新板塊。以下是以新增板塊“和大人一起讀”為例,立足于教學內容、教學意義以及教學過程的實施和評價而做出的簡單闡釋。
在教學中,“大人”指的是誰?應該以什么方式一起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進行閱讀指導?各種問題接踵而來。我們一般認為,“大人”其實就是指能帶領孩子走進閱讀天地,能把閱讀帶進孩子世界的所有人,具體包括教師、家長等。在統編版語文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讀”這一創新板塊的設置,就是為了落實家庭閱讀,將課堂上的閱讀興趣成功地延伸至課外。家庭氛圍更為輕松、更為熟悉,學生也不會面臨較大的閱讀壓力,而且當前的父母文化層次相對較高,很多人在學前階段就已經擁有共讀的經驗。以《春節童謠》為例,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們可以和孩子談一談自己小時候過春節的樣子和情景,再說一說現在過春節與之前有哪些不同。當學生具備初步感知之后,再次閱讀文本自然會獲得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
“和大人一起讀”,其中的“大人”最理想的對象就是父母。但是在農村,很多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們不得不跟隨祖父輩生活,由于他們的文化層次相對較低,識字量不夠,閱讀能力有限,并不能勝任這一角色,所以針對這部分兒童,“大人”的定義應當更寬泛,可以是自己的哥哥姐姐,也可以是高年級的其他學生。當然,閱讀時間的確定也需要有所改變,可以在家里,也可以選擇在校的課余時間。這種充滿靈活性的閱讀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而且一對一的這種方式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深入。也有部分學生因為個人性格或者偏好有所不同,所以他們會對共讀對象產生特殊的需求,教師需要結合學情盡可能地滿足。因為對于課外閱讀而言,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正確的閱讀情緒,而并非是強制性的閱讀活動。例如,我的班級中有個留守兒童,與他共同留守的還有上初中的姐姐,自然他的共讀對象就是姐姐,但是他特別調皮,經常和姐姐不對付,所以姐姐也并非是擔任“大人”這一角色的最合適人選。我考慮到他和班級中的另外一位同學非常要好,又是同村,于是嘗試將他們放在一起,組織共讀。可見,面對不同的學情,“大人”對象的選擇應當因人而異。
“和大人一起讀”的關鍵初始環節在于讀什么,必須要準確把握這一環節,才能夠對孩子形成有力引導,才能夠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素材的選擇不應當僅限于教材文本,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比較喜愛的課外書籍,或者是由家長、教師推薦的書目。既可以是童話題材,也可以隨著閱讀能力的推進和提升選擇其他文本。如我會向家長推薦《語文素養讀本》,將其與教材中的閱讀素材相搭配,一方面有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另一方面也能夠實現拓展閱讀,幫助學生保持積極的閱讀情緒,養成天天閱讀的好習慣。
我們所選擇的閱讀素材應當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相吻合,特別是小學低段的學生,應更多地偏向于圖文結合的繪本,因為圖像本身所具有的直觀性以及生動性能給孩子帶來更直接、更有效的沖擊,當然插圖之外也不可缺少文字,具體的文字量可以結合孩子的閱讀量以及學習能力適度調整;家長可以根據教師所推薦的書目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針對不同的學段,所呈現的版本也應當有所不同。
《狐貍與烏鴉》是一篇寓言故事,在開始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讀能力,此時家長要鼓勵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并且關注孩子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家長要結合問題適當進行引導,如烏鴉為什么會受騙?當學生能夠自主給出結論:烏鴉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所以才會受騙。家長可以帶領學生再次回歸文本,找出哪些地方能夠表現出烏鴉的這一特點。這樣一來,可以有效發揮共讀的優勢,使學生在實際閱讀過程中不會草草帶過,既有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能夠深化他們對閱讀素材的理解。
具體的閱讀不能只限于語文教材,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在踐行“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板塊的過程中,應當將教材與現實生活相關聯,輔以其他學科或者繪本課程,助力拓展閱讀走向深度。
“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板塊編排了很多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例如《剪窗花》,學生可以在閱讀之后,自主嘗試剪窗花;在《春節童謠》的誦讀中,學生切身感受打年糕、接財神等春節習俗,還自主搜集了一兩個和春節相關的小故事,學生不僅體會到了優秀的傳統文化,還得到了傳統文化的浸潤;在完成《胖乎乎的小手》閱讀之后,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一項力所能及的家務進行嘗試。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成功地鏈接了生活,也改變了平面的文字狀態,使得具體的學習充滿趣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特別強調,語文課程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當閱讀與其他學科關聯在一起時,不僅能夠充滿儀式感,也能夠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完成《孫悟空打妖怪》等童謠的誦讀之后,教師可以在音樂課中編排相關的舞蹈節目,然后在元旦匯演時讓學生進行表演;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完成《拔蘿卜》的閱讀之后,畫一畫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故事情節。
繪本具有圖文并茂的典型特征,更適合小學低年段的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其與“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板塊進行有機結合,將學生引向更寬廣的閱讀道路。例如,在完成《小松鼠找花生》的閱讀之后,我向學生推薦了《蚯蚓的日記》;在完成《春節童謠》的誦讀之后,我補充了繪本《年》;在學完《剪春花》之后,我帶領學生閱讀《地上地下的秘密》。在輔助繪本閱讀之后,不僅豐富了原有板塊的內容,也順利實現了對課堂閱讀的有效延伸。
通過以上三個鏈接,“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板塊的教學就可以有效地銜接課內外,從而優化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
“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板塊的編排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課外閱讀延伸,所以針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我們必須遵循開放性以及多樣性的原則,這也就意味著在評價時,教師應當尊重每個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以及閱讀興趣等諸多方面的差異,盡可能避免統一的定性、定量評價標準。
將閱讀延伸至課外,學生能夠在更熟悉、更輕松的環境中展開閱讀,而這種閱讀必然會脫離課堂閱讀的壓力,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也有可能無法保持長久的注意力,所以教師需要將“是否能夠堅持”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價標準,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所呈現的內容,而應當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如此才能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針對課外閱讀板塊的評價,我認為應當將側重點放置于具體閱讀過程的參與度這一方面,以“是否能夠落實每一次閱讀活動”作為主要評價標準,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家長的共同參與,嚴格落實每一次的課后共讀。教師可以在家長交流群中布置一節閱讀課,目的就是為了使家長了解自己在親子閱讀過程中所擔任的角色和任務,同時也為了提高參與共讀的積極性,就此形成家校合力,將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課堂延伸至課外。
“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教學策略倡導群策群力,所以我認為具體的評價也應當具有典型的開放性特征。教師、家長是這項活動的具體實施者,也是評價者。在共同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分享了閱讀體驗,而且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
總之,“和大人一起讀”將課外閱讀納入到課內,賦予了語文生活化的色彩。通過“和大人一起讀”拓寬了低年段學生的閱讀空間,培養了他們的閱讀興趣,提升了他們的閱讀素養。“和大人一起讀”并不是師生、親子共同就教材進行閱讀,而是以教材為輔助工具,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提高閱讀興趣,進而滲透正確的閱讀方法,以此養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