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習
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2)03-0017-02
1 開產期飼養管理
開產期是蛋雞飼養管理的重要階段,開產期管理到位的雞群產蛋高峰期產蛋率高、高峰期持續時間長,而且產蛋期淘汰率也低,為做好蛋雞開產期飼養管理要做好以下幾方面。
1.1 搞好免疫
為了保證蛋雞安全度過高產期,要在其開產前做好二次斷喙、驅蟲和接種相應長效疫苗進行高效免疫。如,高致病性禽流感油乳劑滅活苗、雞減蛋綜合征油乳劑滅活苗、雞傳染性鼻炎油乳劑滅活苗等。
1.2 改善環境
通過調整光照時間和強度、調整雞群整齊度等,為雞群提供科學、合理、舒適的溫度、濕度和光照環境。光照從產蛋率5%時開始調整,每天增加約0.5 h,逐步增加到16.5 h/d。
1.3 飼料更換
雞群產蛋率達到10%時開始更換飼料,增加飼料中鈣質含量,此時雞脛長應該在83 mm以上。更換飼料時要遵循“由少到多、逐漸更換”規律,到完全更換一般需要15 d以上。
2 冬春季蛋雞飼養管理
冬春季節環境溫度較低或不穩定,因通風不當或賊風侵入容易使雞群受寒感冒,長時間不通風常引起呼吸道疾病。因此,搞好冬春季蛋雞飼養管理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1 溫度控制
蛋雞最佳產蛋溫度為18~25 ℃,隨著溫度的降低,雞群免疫力降低、料蛋比升高。當溫度低于5 ℃時產蛋雞的產蛋率會明顯下降,所以冬春季飼養產蛋雞應注意溫度控制。
2.2 科學光照
產蛋雞最佳光照時間16.5 h,光照強度12 Lx左右為宜。冬春季節自然光照時間差異比較大,為了能使光照時間控制在適當的范圍之內,應合理補充光照。
2.3 搞好防疫
冬春季是蛋雞呼吸道病的高發季節,入冬前應搞好相關疫病的疫苗免疫,期間還要做好清掃消毒、通風換氣等工作,清掃消毒、通風換氣時要選在環境溫度較高時進行,必要時清掃消毒、通風換氣前將雞舍內溫度提升2~3 ℃。
2.4 改善營養
據報道,寒冷環境中,蛋雞維持正常生理需要消耗的營養比溫暖環境提高10%。為此,冬春季節應適當提高蛋雞飼料中能量飼料的含量,并在夜間12點左右開燈補飼、補飲。
3 夏季蛋雞飼養管理
產蛋雞舍內溫度高于30℃時,雞群采食量、產蛋率下降,為應對這些不良現象發生,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管理工作。
3.1 控制環境溫度
雞舍內熱量來源有自然界的熱量和雞體自身釋放出的生物熱;熱的傳導方式有輻射、傳導、對流,因此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調控環境溫度。
3.1.1 搞好環境綠化 搞好雞場環境衛生的基礎上,做好雞場內空白場地的綠化工作,并在雞舍陽面種植藤蔓植物,讓藤蔓植物枝葉攀爬到雞舍頂部,必要時在雞舍陽面架設遮陽網,以降低輻射熱。
3.1.2 增加墻體厚度 增加墻體厚度或將墻體做成夾層,既可以降低輻射熱進入雞舍,又可以減少對流熱和傳導熱進入雞舍,增加墻體厚度是控制雞舍內溫度的有效措施。
3.1.3 促進水分蒸發 水分蒸發過程中,因吸收熱量可以降低周圍環境的溫度。夏季,在環境溫度較高時段,可通過在雞舍內噴灑適量水分或消毒液并加強通風降低雞舍內溫度。必要時,還可在雞舍頂部及陽面墻體噴灑適量水分。
3.1.4 降低飼養密度 為減少單位空間內生物熱排放,夏季要適當降低產蛋雞群的飼養密度,能夠起到降低雞舍內溫度和提升雞群舒適度的作用。
3.2 降低應激反應
高溫除了直接給雞群帶來危害,還可以通過應激反應間接影響雞群的采食量、危害免疫力產生和降低生產性能。為此,應在飲水中添加適量Vc或NaHCO3。必要時,可在飼料中均勻拌入適量有助于防暑、抗應激的中草藥。
3.3 調整飼喂時間
高溫環境中,產蛋雞群采食量會明顯降低。為滿足產蛋雞群生理、生產對營養的需求,確保雞群攝入足量營養,應將飼喂時間調整到環境溫度較低時飼喂,必要時午夜補飼。
3.4 新城疫預防
產蛋雞群在高溫環境中,因免疫力降低易發生雞新城疫。搞好雞新城疫的預防要定期飲水免疫適量雞新城疫疫苗,為確保免疫效果,使雞群在2 h內飲完疫苗液,免疫前要停水2 h。
3.5 防治腹瀉性病
高溫環境中,產蛋雞群因短期飲水量明顯增加易發生腸道菌群失調,進而引發腹瀉性疾病。為此,要定期在飼料中拌入適量中草藥或益生素進行腸道菌群調整和腹瀉性疾病防治。
4 管控疫病傳播
4.1 雞場選址和建造
雞場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建在遠離居民區、學校、醫院等人口集中區以及公路、鐵路等交通要到,建筑設計、設施設備、工藝流程、運輸工具應符合防疫和相應的功能要求。
4.2 管理制度要嚴格
雞場內要有防疫制度和無害化處理、工作管理、檢疫申報、生產日報等制度。每項制度均要內容完善、表述清晰明確、條理清晰明了,并在生產實踐中要嚴格執行、落實。生產全鏈記錄信息詳細且全面,便于存檔查詢。
4.3 嚴格分批飼養
嚴格執行“全進全出”,并在此基礎上,不同批次、品種、來源的雞要分開飼養。引進雛雞或種雞時要嚴格檢疫,依法取得《動物檢疫合格證明》,運輸路線要避開風險區。
編輯部版權頁聲明:
本刊已許可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在中國知網及其系列數據庫產品中以數字化方式復制、匯編、發行、信息網絡傳播本刊全文。該社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發表的行為即視為同意我社上述聲明。
《家禽科學》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