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2)03-0019-03
雞沙門氏菌病是由沙門氏菌屬的一種或幾種沙門氏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包括由雞白痢沙門氏桿菌引起的雞白痢,由雞傷寒沙門氏桿菌引起的禽傷寒,以鼠傷寒沙門氏桿菌為主的多種沙門氏桿菌引起的禽副傷寒。其中雞白痢最為常見,危害也最大。沙門氏菌屬有2 000多種血清型,在我國就發(fā)現200多個血清型,許多血清型可使人感染后發(fā)生食物中毒和敗血癥,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體。在自然界中雞是沙門氏菌的最大宿主,而人食用患病雞的肉和蛋類后,會引起沙門氏菌的感染與食物中毒[1]。近些年來由于抗菌素的廣泛應用,使得該類細菌的耐藥性日趨嚴重,發(fā)病率也逐漸上升,因而備受重視。
1 流行病學
沙門氏菌病對各品種的雞都易感,初生3周齡以內的雛雞最易感,發(fā)病率與死亡率也最高,以后隨著日齡增長而逐漸減少。雛雞和帶菌雞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當育雛擁擠、飼舍環(huán)境污穢潮濕、通風不良、溫度不適宜以及成雞感染內寄生蟲和病毒病時,都會促進本病的發(fā)生,雛雞群感染后往往呈地方流行性。雞沙門氏菌病通常通過帶菌母雞產出帶菌蛋進行垂直傳播,此外也可水平傳播。有的健康蛋的蛋殼受到污染而感染,感染蛋在孵化時產生死胚、病雛或弱雛。病雛排出的含有大量病菌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飼料和飲水、孵化和育雛設備以及飼養(yǎng)場地,健康雞接觸后可經眼結膜、消化道與呼吸道感染。
2 臨床癥狀
2.1 雞白痢
雞白痢主要危害2~3周齡的雛雞,發(fā)病率在20%~40%,雛雞出生之后抵抗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到沙門氏菌的侵襲而表現出腹瀉癥狀[2]。感染的雛雞出殼后,經過4~5 d潛伏期后開始出現癥狀,一周左右雛雞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逐漸升高,2~3周齡達最高峰。大多數病雛表現精神萎靡、閉眼、縮頸、翅尾下垂、聚團擠在一起,不食,排白色糊狀糞便,肛門周圍的絨毛被糞便污染,有的因糞便與絨毛干結一起而封住肛門,影響排糞,故病雛排便時常發(fā)出叫聲,終因呼吸困難和衰弱死亡。20日齡以上的雛雞病程較長,很少死亡,有的病雛關節(jié)腫大、跛行或蹲伏地上,有的病雛出現眼盲。成年雞感染一般無明顯癥狀,母雞產蛋量減少或停止。有的感染雞可發(fā)生卵黃性腹膜炎,使腹膜增厚而呈“垂腹”現象。
2.2 雞傷寒
雞傷寒潛伏期一般4~5 d,雛雞感染后癥狀似雞白痢,在成年雞中常零散發(fā)生。成年雞和較大的雞呈急性經過,表現突然停食、萎頓、虛弱、昏睡、羽毛松亂,排黃綠色稀便,體溫上升1~3 ℃,迅速死亡或者4 d以內死亡。病程長的表現日漸消瘦貧血、雞冠和肉髯蒼白而皺縮、下痢、病死率低,耐過后長期帶菌。
2.3 雞副傷寒
雞副傷寒潛伏期12~18 h或稍長。2周齡內的雛雞多呈急性敗血性癥狀,發(fā)病率與死亡率較高。日齡較大的雞呈亞急性、慢性或隱性經過。病雛主要表現嗜睡呆立,垂頭閉目,兩翅下垂,羽毛松亂,食欲減少,飲水增加,水樣下痢,怕冷聚團,病程約1~4 d。
3 病理變化
3.1 雞白痢
急性死亡的雛雞病變不明顯,或僅見內臟器官充血。病程較長者,肝脾腫大,肝充血、有條紋狀出血和黃白色壞死小結節(jié),膽囊腫脹;肺充血、出血,常有黃白色壞死灶或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結節(jié);心肌、盲腸和肌胃也有類似病變,盲腸有干酪樣物堵塞腸腔,腸壁增厚;腎充血或貧血,輸尿管充滿白色尿酸鹽而擴張。慢性經過的成年雞,病變主要見于生殖系統,卵子表面變形、變色,其內容物呈油脂或干酪樣;有些卵子從卵巢脫落,落入腹腔或阻塞輸卵管,引起廣泛的卵黃性腹膜炎,和腹腔臟器粘連;公雞睪丸腫大,實質內有小膿腫或壞死灶;公母雞均有心包炎變化。
3.2 雞傷寒
最急性病理變化不明顯,常見血液稀而色淡,肝、脾和腎充血、腫大。亞急性和慢性病特征病變是肝呈綠褐色或青銅色,腫大,質脆,并有灰白色小的壞死灶。心肌、肺和公雞的睪丸也有同樣壞死灶。被感染母雞常表現為卵泡、卵巢充血、出血、變形以及變色,并常出現腹膜炎[3]。
3.3 雞副傷寒
急性死亡的病雛,通常無眼觀變化。病程稍長的病雛,出現脫水,卵黃凝固。肝、脾充血并有條紋狀出血和針尖大壞死。腎充血,心包炎伴發(fā)心包粘連,但心肺見不到象雞白痢那樣的結節(jié)。十二指腸粘膜呈出血性炎癥,盲腸內有干酪樣物。
4 診斷
4.1 臨床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即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可結合實驗室診斷進行綜合判斷。
4.2 鑒別診斷
應注意雞球蟲病與雞白痢、雞傷寒、雞副傷寒的區(qū)別。雞球蟲病主要侵害3周至3月齡的小雞,呈急性或慢性經過,有血性下痢。在小腸或盲腸病變部刮取粘膜在顯微鏡下檢查,可發(fā)現球蟲的卵囊。雞白痢、雞傷寒和雞副傷寒的鑒別可依據細菌學檢查結果確定。
4.3 實驗室診斷
4.3.1 涂片鏡檢 采集新死亡雛雞或成年雞的肝臟、脾臟做觸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革蘭氏陰性桿菌,菌體長1~3μm,寬0.4~0.6μm;經芽胞染色與莢膜染色后,可見無芽胞、無莢膜短桿菌。
4.3.2 分離培養(yǎng) 疑患沙門氏菌的病雞,可取肝、脾組織接種于血清肉湯中增菌培養(yǎng),再接種于普通營養(yǎng)瓊脂平板,37 ℃經過48 h培養(yǎng),形成2~3 mm圓形、光滑、濕潤、邊緣整齊的無色半透明菌落;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呈粘液狀生長,培養(yǎng)后置室溫下,在菌落周圍可見有一圈粘液堤;雞白痢與甲型副傷寒沙門氏菌則生長較緩慢、貧瘠。沙門氏菌在麥康凱或SS瓊脂培養(yǎng)基上生長,由于不分解乳糖,菌落無色,產生硫化氫的菌株在SS瓊脂平板上可形成中心黑色的菌落。
4.3.3 生化鑒定 在分離培養(yǎng)的鑒別培養(yǎng)基上挑取單個可疑菌落,于血清肉湯培養(yǎng)基中純培養(yǎng),再接種于生化反應管,37 ℃培養(yǎng)72 h后觀察試驗結果。沙門氏菌屬(除亞利桑那沙門氏菌分解乳糖外)不分解乳糖、蔗糖、水楊苷和側金盞花醇,除傷寒沙門氏菌分解葡萄糖產酸不產氣外,其余血清型分解葡萄糖均產酸產氣。多數細菌產生H2S,不產生靛基質,不液化明膠,不分解尿素,不產生乙酰甲基甲醇。另外,將鑒別培養(yǎng)基上的可疑菌落,接種于雙糖鐵斜面培養(yǎng)基上,經37 ℃培養(yǎng)48 h后,乙型副傷桿菌、鼠傷寒桿菌以及其它產生H2S的沙門氏菌在雙糖鐵培養(yǎng)基上生長,底層變黑,有氣體,斜面變紅;甲型副傷寒桿菌以及一些不產生H2S的沙門氏菌,則底層變黃色,有氣體,斜面變紅;而傷寒桿菌則底層變黃色或黑色,無氣體,斜面變紅。
4.3.4 血清學鑒定 可利用沙門氏菌屬多價診斷血清進行玻板凝集試驗。應用A~F組多價O診斷血清作玻板凝集,同時用生理鹽水作對照,若出現凝集,可確定為陽性;若不凝集,則為陰性。若已確定是哪一組沙門氏菌后,則可進一步鑒定其鞭毛抗原。選用第1相因子血清(a、b、c、d……)檢查第1相H抗原,若發(fā)生凝集,再選用第2相因子血清(1、2、3、4……)檢查第2相H抗原,以確定此菌是哪一型沙門氏菌。
5 防治措施
5.1 預防和控制措施
雞沙門氏菌病的預防和控制根本在于清除慢性和隱性帶菌雞,建立和保持無白痢種雞群。健康雞群,每年春秋兩次對雞進行血清或全血凝集試驗檢查;對病雞群每2~4周檢疫一次,淘汰陽性雞;經3~4次檢不出陽性雞,方可為健康群實現雞群凈化。孵化室、孵化器及孵化用具,應用甲醛熏蒸消毒。種蛋應選自健康種雞群,入孵前用2%來蘇兒消毒蛋殼,拭干后再入孵。育雛室和室內一切用具經常消毒,保持室內恒溫、注意通風換氣、避免雞群擁擠,飼料配比適當。發(fā)現患病雞,及時隔離、消毒。在雞飼料中還可以添加適量的微生態(tài)制劑,以增強雞消化系統的抑菌能力,預防雞沙門氏菌病的發(fā)生[4]。但在應用微生態(tài)制劑期間,不可使用抗菌藥和消毒藥。
5.2 治療措施
呋喃類藥物、磺胺類藥物和土霉素治療雞沙門氏菌病均有效果,可以減少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減少同居感染,但康復后仍可帶菌。呋喃唑酮按0.04%的比例加入飼料,混合均勻,連用4~5 d;土霉素按500 mg/kg飼料混合飼喂,可連用一周;磺胺類藥對雞的生長和產蛋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產蛋雞禁用;或磺胺類藥與增效劑合用(5∶1),按0.1%~0.2%拌料,連用7 d。以上用藥應符合國家用藥規(guī)定,注意禁用藥和休藥期。
6 結語
雞沙門氏菌病要做好預防和治療,清除群內帶菌雞和慢性病雞,嚴格執(zhí)行全進全出、衛(wèi)生消毒和隔離制度。挑選健康種雞、種蛋,建立健康雞群,堅持自繁自養(yǎng)的制度,慎重地從外地引進種蛋。另外新雞入舍前,對雞舍、設備和用具以及周圍環(huán)境進行徹底消毒。在飼養(yǎng)期間,定期堅持帶雞消毒,特別是應加強育雛階段的飼養(yǎng)管理和衛(wèi)生,注意保持室內溫濕度適宜、穩(wěn)定和清潔,雞群密度適當,喂給全價飼料。當雞群感染沙門菌病時,可對發(fā)病雞群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通過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作出初步診斷,采用實驗室診斷進一步確診,明確病原菌的血清類型。另外,可篩選高敏抗生素對癥治療與預防,有效預防和控制該病的蔓延,減少養(yǎng)殖戶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 楊志生. 蛋雞沙門氏菌病的防治[J]. 飼料博覽, 2017,(09):53-54.
[2] 鄧建新,王勇,譚明芬,等. 蛋雞場沙門氏菌的綜合防控技術[J]. 農業(yè)工程技術·綜合版,2019, 39(14):89-90.
[3] 劉春青.雞沙門氏菌病的綜合防治措施[J].中國動物保健,2021,23(3):49-50.
[4] 王懷娜. 雞沙門氏菌病的防控[J].養(yǎng)殖與飼料,2019,(0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