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福燕
摘要:平原的文學創作,與寧夏其他作家立足鄉土的作品不同,他的作品在于描寫消費時代的城市體驗,她關注到了都市生活中人的精神困境,這些困境體現在婚姻關系、個人精神世界以及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當中,同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貼近生活,具有時代特征。在創作手法上,平原采用了現代派創作技巧,結構獨特,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并采用疾病隱喻的創作手法,呈現都市人群的生活現狀,形象且寓意深刻,又在結尾處設置懸念,引人深思。總之,她的創作豐富了寧夏文學的“城市板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關鍵詞:平原??? 都市生活??? 精神世界? ??創作手法
一、平原小說的整體風貌
自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之后,寧夏文學的發展已經走過六十多個年頭。寧夏文學早期成就不算顯著,但是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寧夏文學逐漸成為中國文學版圖中具有地域色彩的獨特的一個,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作家。寧夏地區的作家們有著強烈的本土化傾向,鄉土題材成為寧夏文學的主流,60后作家是鄉土題材的主要開拓者,也基本上奠定了寧夏文學的創作。但是隨著消費時代的來臨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描寫都市題材的作家逐漸崛起。70后作家對于城市題材有較多的涉及,而這一時期的作家,又尤以女性作家為主,其中,平原、阿舍、曹海英便是一些比較活躍的作家代表。她們的創作是欲望都市里的靈魂寫照,展現了現代化背景下人們焦慮的生存狀態以及精神世界,對都市生活中人們的婚姻狀況、兩性關系、個體生存境況都有著各自的體驗與思考,本文主要以平原為例。
郎偉曾評價平原“是一個最能深切體驗都市之紛擾的女作家”,對她城市文學題材的創作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平原善于刻畫都市人的生活狀態,這也在于她對都市生活有深切體驗。另外時代背景也是影響她創作的重要因素,20世紀70年代以后出生的作家,受到政治環境影響較小,在朝氣蓬勃的80年代、90年代里成長起來,市場經濟的浪潮襲來,這讓曾處于物質匱乏年代的他們,感受到了時代的巨變,然而當拜金主義、文化消費主義等現代意識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時,他們的期盼與現實弊病之間產生了巨大落差,形成了帶有抑郁、孤獨等色彩的心理問題,這也是平原小說所要表現的內容。《鏡子里面的舞蹈》和《彼岸燈火》是平原的代表小說集,其中作品基本上都是城市題材,她的作品能夠“穿越庸常的日常生活,以探測燭照當代人精神困境為根本追求,從細微的事物人手,對人的心理活動和敏感情緒有獨到的把握”。能夠從中體會到都市生活的困頓,特別是對于女性情感、愛情、婚姻生活的深切描寫。總之,她的作品能夠通過,探究個體焦慮、孤獨、無助的精神世界去呈現城市生活的狀態,具有時代特征。
二、平原小說的主題探究
平原的小說以城市題材為主,但她著重描寫的是人們精神世界的困頓。現代化的都市生活,滿足著人們的欲望與獵奇,但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物質化、消費化的生活讓人們的精神世界變得復雜。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些人走入婚姻與愛情的困境,一些人只能與孤獨相伴,一些人更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平原都市生活中這一部分人的生存狀態呈現出來,蘊藏著她個人的體驗與思考。
(一)婚戀關系中的困頓
婚姻關系、愛情關系中的困頓,是平原小說中較為突出的一個主題。自“五四”以來,人們對于婚姻的態度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那時起人們便追求個性解放,自由戀愛。到了現代,人們的婚姻觀更是越發開放。現代人擅于表達情感,且敢于表達情感,因此閃婚閃育是常態。然而,從《淺析我國離婚率逐年攀升現象》《中國離婚率變動趨勢、影響因素及對策》等相關文章的研究來看,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國離婚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可見現代人的婚姻面臨許多危機。平原或許正是看到了當前的社會現象,也出于自身對于婚姻的一些體驗,便在小說中對婚姻關系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愛人同志》比較典型地描寫了一段走入困境,甚至有點畸形的婚姻。舒拉與格恩結婚六年后,看似相敬如賓,其實形同陌路。舒拉與格恩婚姻的失敗在于兩人之間愛的缺失,或許是六年的磕磕碰碰讓兩人從對婚姻的期望走向絕望,讓婚姻變為了一座圍城。然而,兩人也并未及時結束這段婚姻,而是維持著一種有名無實的婚姻關系。他們以“愛人同志”的形式居住在同一個屋檐下,過著各自獨立的生活。他們各自尋找新歡,互不干涉,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可讓人意外的是,他們以契約的形式維持著婚姻,每周三會進行“例行公事”似的約會。這樣的婚姻關系讓人難以置信,兩人的結合,本是為了攜手共進,創造美好生活,卻成就了一段失敗的,讓人心力交瘁的婚姻,這不僅說明夫妻在確定關系時,不僅要慎重,更需要擁有共同去維持婚姻、互相理解、互相依賴的決心,這樣的婚姻關系才是穩定的婚姻關系。正如文中舒拉對于自己婚姻反省的那樣:“倘若我和格恩一開始就帶著美好的理想和容顏一周見兩面的話,我們做真正意義的夫妻的日子或許能長些。婚姻不是試金石,是個磨刀石啊。”
(二)孤獨者的世界
平原的小說當中,有一群孤獨的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生活壓力讓人無暇發泄內心的情緒,越來越多的人只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適圈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冷淡,孤獨成為現代人較為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孤獨不僅體現在婚姻關系當中,更體現在人際交往當中。平原小說中的孤獨者,他們的孤獨也呈現著各自不同的問題與精神困境。
婚戀中的孤獨者是平原常常表現的對象,她的多篇文章都描寫了從對婚姻的期盼到對婚姻的絕望,最終陷入各自孤獨狀態的夫妻。《愛人同志》中名存實亡的舒拉與格恩夫婦;《鏡子里面的舞蹈》中對婚姻絕望,因為孤獨發展成為病態臆想的易姝;《是誰發明了指南針》中家庭破裂的“我”,等等人物形象,他們都是婚姻中的孤獨者,婚姻中的失落失意,讓他們對于另一半產生了隔閡心理,最終造成失敗的婚姻。
除了描寫婚姻中的孤獨,個人在生活與工作中的孤獨也是平原小說塑造的內容。《洛拉格日朗的一個片段》中,格日朗在事業上是孤獨的,他愛好文學,但是每次托女編輯送的稿件,總是石沉大海,不被賞識;在人際交往中他也是孤獨的,他來自農村,與生人說話便臉紅、口吃,并且認為話少比話多好處更多;在情感上他也是孤獨的,因為家族遺傳的重病,他不得不與已經定親的靈珍解除婚約;生命上他也是孤獨的,因為這種難以醫治的重病,年紀輕輕便要迎接死亡,連去看看世界的機會都沒有。他短暫的一生,只與孤獨相伴。《英雄景小明》中的景小明同樣也是一個孤獨者,見義勇為之前,同事們因為他的精神病家族史讓他成為一個邊緣人;見義勇為之后雖被人傳頌贊揚,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個結局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景小明看似成為烈士,但是人們對于他的所作所為還是始終與精神病相聯系著,人們認為他見義勇為是精神不正常,或者是這樣的結果能夠得到撫恤金比住精神病院好。因此,景小明實際上還是不被理解的一個孤獨者,生前逝后始終都是孤獨的。
(三)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現代人的生活常常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平原也一樣。她在《鏡子里面的舞蹈》后記中說:“就這樣我始終在理想和現實這兩極奔走,并一直想用自己的努力拉近這二者的距離,試圖讓它們靠近、融合。可實際的結果卻是,我打著理想的旗號一步步陷入現實的泥淖之中。”她向往田園生活,向往靜謐暢快的讀書,但是生活瑣事卻讓她無法實現這一理想。她的小說《水印》也體現出了這一點。
小說的主人公朱可可的人生陷入了理想與現實的困境當中,朱可可擁有著美好的理想,但是現實卻讓她一步步向理想妥協。大學時期朱可可中意中文專業,可現實卻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她選擇了外語專業。她希望能夠嫁給古哲厚那樣的浪子,可以跟隨他游歷遠方,過著詩意的生活,但是現實卻是她嫁給了在她看來十分世俗,只會應酬、招待的政府官員鐘大成。她婚后不想立即要孩子,可現實卻是在母親的要求和勸說下,早早地生了孩子,等等。朱可可的人生軌跡并不是根據自己的理想規劃而實現,而是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現在的生活。因此她才會在想起古哲厚的時候,毅然決然地向丈夫提出“我要去西藏”的想法。一方面為了尋找愛情,另一方面是為了去追尋自己的理想生活。可是一個擁有家庭、擁有孩子的女人,又怎么能夠安心去進行一場不顧一切的旅行。年輕時的無憂無慮早已被生活瑣事所代替,這些事情占據生活的全部,想從中脫身追尋自己的理想,是一件脫離實際的事情。所以當朱可可做好一切準備,已經在旅行的途中時,聽到女兒朵朵發燒的消息后,便憂心忡忡、惴惴不安,只想迅速回到女兒的身邊。此時的理想與孩子相比,明顯變得無關要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更容易犧牲的是理想。
三、平原小說的創作手法
平原是一位年輕的作家,其小說創作受到了現代派小說創作技巧的影響,她在小說中運用了蒙太奇手法來建構小說,使小說帶有著異質化色彩。另外她的小說里一部分主人公被一些精神上的疾病困擾,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時,更帶有一定的隱喻色彩。最后,她的小說充滿了懸念,基本上沒有一個明確的結局,能夠引發讀者的思考。
首先,平原的小說采用了現代派小說的技巧。平原不是一位傳統的作家,她既沒有跟隨寧夏文學的主流,也沒有采用傳統的創作手法。她在新的文學題材中加入了現代派小說的一些因素,特別是蒙太奇創作手法的運用,這讓她的小說呈現出不同的文學風貌。《情人節遺失的若干朵玫瑰》便是一部代表作品,小說有一個共同的時間背景,那便是情人節的這一天。小說中有四位主人公,分別是夏爾博、安吉瑞、周可頓、朱麗葉。平原將這些人分開敘述,看似在敘述四個人的故事,實則在一些細節當中將這些人物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一開始對于整個故事的走向有些迷茫,但是隨著發展,在一些關鍵線索的牽引下,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也逐漸清晰,讀者也便恍然大悟,體會到故事的完整性。其中最為重要的線索便是那本“日記”,小說每個片段講述的是不同人物的故事,看似是獨立的部分,但是卻因為日記這個線索形成了交叉。另外一個重要線索是“八樓”,將撿日記、放日記、踢日記都定位在八樓,人物之間的關系也不言而喻。故事一開始雖然充滿著懸念,但是在這些線索的作用下,逐漸變得明朗,碎片化的故事逐漸完整。就如蒙太奇電影鏡頭的剪輯和切換,即使鏡頭之間沒有確切的關聯,但是每一幀鏡頭都有著一定的價值和作用,無形中保證了故事的完整性。平原的這種創作方式很現代,小說能夠給人帶來光怪陸離的感受。
其次,平原采用了疾病隱喻的創作手法。在文學創作當中,當疾病與人物相聯系,便有了超出其本身的色彩。平原小說中的主人公,大部分是城市中的人物,面對城市中貧窮與富裕、繁榮與腐敗、理想與現實等一系列激烈而尖銳的沖突時,現代人的精神世界面臨著一定的危機,表現出來的是抑郁癥、臆想癥等病癥,呈現出人們的精神困境與生活困境。《鏡子里面的舞蹈》的主人公易姝患有精神病癥,她的這種病癥類似于臆想癥。在易姝的世界里,正午的三點,她所稱的“神秘之手”會來到她的房間,準時打開電視機,然后撫摸她的身體。那個時刻是易姝最為放松最受安慰的時刻,那也是她的秘密。可是“神秘之手”真的存在嗎,在易姝的世界里確實是匪夷所思的存在,而現實卻是那只是設置的定時開機而已。所以當楚亞調了遙控器之后,易姝的希冀便被毀滅了,最終住進了醫院。易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病癥?原因還是在于她對于婚姻的失望,對于男性的失望。無論是在婚姻關系中,還是在一段不清不明的感情中,易姝都被傷害得千瘡百孔,因此她的心變得荒涼,身體也變得荒涼。直到“神秘之手”的出現,她才感受到生活恢復了一些生氣。這些病癥都是在一定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形成的,帶有著一定的都市病的色彩。精神困境的背后隱藏的是生活困境。
最后,平原的小說有著懸念式結尾。她的小說基本上都是一些故事片段,但是她總是以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來收尾,具有自由想象的空間。石舒清曾經評價平原的寫作是“單純和自由”的風格,也道出了她的這種創作風格與平原隨性自由的個人性格有關。正因為如此,相比一個明確的小說結尾,故事的懸念更容易引起人們對于故事以及社會問題的思考,故事的不確定性也是都市生活中個體命運充滿不確定性的真實寫照。拿《是誰發明了指南針》來分析,小說前大半部分都在講述女主人公壓抑的生活、壓抑的精神世界,這樣的生活讓她像一副軀殼一樣活著。但最后,主人公選擇出走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生活,為了擺脫困頓的現狀,她要去尋找她的“指南針”阿三。文章最后雖然說在某一天會與阿三不期而遇,但是這也只是主人公美好的期待,故事最終的發展有多種可能。主人公逃離現實,可能會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也有可能會再次回到現實,正如娜拉出走那樣,充滿著各種未知的可能性。《鏡子里面的舞蹈》中最終楚亞重新設置好電視的自動開機功能,而絕望的易姝會再次見到“神秘之手”,可是易姝就只能靠這種方式維持生命嗎?沒有人能夠帶她走出陰影嗎?一切都充滿著懸念。平原對于都市生活中人們的精神狀態進行了細膩的描繪,可以看到人們所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可是在這些問題上,大多數人們也是迷茫的。正是如此,結局也充滿著懸念。
四、結語
平原的小說,專注于對當下生活的書寫,特別是對于那些置身于都市空間里的人物進行了描繪,將繁榮都市生活中憂郁的人群展現出來,觀照到了現代人所面臨的精神危機和困頓心理。她的創作手法也較為現代,有著光怪陸離的風格。總的來說,平原的文學創作,無論是在文學風貌、文學題材還是創作手法上,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寧夏文學。雖然目前平原的文學創作數量還不是很多,但是以目前的文學成就以及文學傾向,也是值得我們期待的一位女作家。
參考文獻:
[1]郎偉.2004年度寧夏文學的幾個關鍵詞[J].黃河文學,200(3).
[2]李生濱,田燕.審美批判與個案研究:當代寧夏文學論稿[M].銀川:陽光出版社,2016.
[3]趙豐華,謝君文.淺析我國離婚率逐漸攀升現象[J].法治與社會,2020(2).
[4]張沖,陳玉秀,鄭倩.中國離婚率變動趨勢、影響因素及對策[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2(3).
[5]平原.鏡子里面的舞蹈[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