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來自寧夏的攝影人,他們的攝影作品題材不同、角度有別、風格各異。他們用鏡頭記錄時代,記錄腳下的這片土地和生活的人們。一張張圖片后面是他們對世界、對社會、對文化、對傳統、對生活、對人生的觀察、思考、探究與發問。感謝寧夏攝影家協會給予本欄目的專業推介,讓更多的寧夏攝影人走入讀者視野,用攝影作品響亮地發出寧夏聲音。
——編者

記者:扶貧題材電視劇《山海情》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主旋律題材從來不缺精彩“中國故事”。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文聯主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法美術攝影民間工藝作品展”上,你創作的“閩寧鎮”題材攝影作品《閩寧女工》(組照)獲獎,能談一下你的創作初衷嗎?
李鵬:近年來,脫貧攻堅一直是熱門創作題材,但如何將這一宏大的主題講述得生動接地氣,《山海情》對我攝影創作啟發挺大的。寧夏是脫貧攻堅主戰場,閩寧鎮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的典范。從2015年開始,我的腳步遍及閩寧鎮所有村莊,利用節假日進行創作,已累計拍攝照片5萬多幅,拍攝對象超過200人。走進閩寧鎮生活深處,用平實的鏡頭語言聚焦移民群眾從生活方式到生產方式的變遷,記錄這里的人們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和睦相處。不僅定格從干旱山區到引黃灌區生存環境外在形態的改變,更聚焦脫貧移民群眾精神世界的嬗變歷程。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必須堅持與時代同步伐,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以閩寧鎮發展變遷為切片,為寧夏脫貧攻堅歷史進程留存一份影像樣本,是我攝影創作的初衷,對我個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適合的藝術創作實踐項目。
在這期間,我創作的閩寧鎮相關題材的單幅、組照作品,先后入選中國文聯和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好山好水--好人好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型攝影展、中國攝影藝術節“黃河兩岸是故鄉”大型主題展覽、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大型攝影主題展覽。部分作品在《中國攝影報》《中國青年報》《寧夏日報》《寧夏畫報》等報刊發表。
記者:在你多年聚焦閩寧鎮攝影創作過程中,一定有很多創作感悟,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

李鵬:在攝影創作實踐中要耐得住寂寞,在火熱的生活中定格鮮活生動的瞬間。無論是穿梭田間地頭,還是漫步街頭巷尾;無論是傳統習俗延續,還是直播帶貨興起,鏡頭中的閩寧移民群眾生活千姿百態。2020年7月,第一次拍攝閩寧禾美扶貧車間,我關注到車間工人馬燕在快手平臺前直播帶貨。隨著《山海情》熱播,來自全國的游客紛紛到扶貧車間打卡購物,不到一年時間,我親眼看到一名來自貧困山區的移民留守婦女的華麗蛻變,如今馬燕不僅是“閩寧巧媳婦兒”直播團隊網絡主播,還成為車間主任。
位于原隆村的立蘭酒莊葡萄種植園,吸納當地移民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創收,2020年國慶假期,我幾乎天天就在葡萄園里拍攝移民群眾采摘釀酒葡萄。置身其中,你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移民群眾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不僅編織著賀蘭山東麓的“紫色夢想”,更努力實現著屬于他們自己的脫貧致富夢想。





記者: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應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你下一步的創作計劃是什么?
李鵬:閩寧鎮作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實現鄉村振興未來可期。20多年前閩寧村“吊莊”創業時期我沒有機會記錄,當下,閩寧鎮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程中,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一定不會缺位。我將發揮攝影為時代寫真、為人民留影的記錄功能,扎根本土、深植時代,適時舉辦《黃河水潤閩寧鎮》個人攝影作品展,用鏡頭記錄時代,用作品回饋移民群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