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真

新冠病毒的Omicron變種和Delta變種之間的雜交產生的“德爾塔克隆”已被一些科學家確定為一種新變種。盡管世界衛生組織的流行病學家先前否認這種新病毒的存在,但越來越多的國家最近證實了這種新型德爾塔克隆的感染病例。
在2021年,Delta變種是導致全球COVID-19暴發的CCP病毒的主要毒株。但到年底,在大多數國家,它已被變種病毒所取代。世衛組織COVID-19技術主管瑪麗亞·范·克爾科夫博士在最近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不幸的是,我們確實預見到重組病毒,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這次疫情遠未結束?!?/p>
人畜共患?。╖oonosis)是一種傳統的說法,是指人類與人類飼養的畜禽之間自然傳播的疾病和感染疾病。自我們物種起源以來,人畜共患疾病就一直是人類經歷的一部分。在 SARS-CoV-2或埃博拉病毒等病例中,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病例才開始發生,而其他病毒,如皰疹病毒或乳頭瘤病毒,可能發生在我們最早的祖先身上。
人畜共患病的歷史凸顯了人類與動物病毒之間的密切關系。新冠肺炎病毒引發了關于“天然宿主”(如蝙蝠)、“新型宿主”(如人類)和“中間宿主”(建議包括穿山甲和貉)的身份和作用。
盡管將人類置于這一生態鏈的末端是很自然的,但這種以人類為中心的觀點具有誤導性。事實上,人類也是這個病毒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不是作為出現的終點,他們可以將病毒傳播給其他物種。
因此,關鍵問題不是人畜共患病出現在人類身上,而是它們的出現頻率似乎在增加。土地利用的重大變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全球連通性已被充分證明是通過增加人與動物的接觸和加快傳播速度來推動疾病的出現,氣候變化同樣會加速人畜共患病事件的發生率。
隨著適當棲息地的縮小,全球氣溫變暖將導致野生動物的地理分布發生變化,可能導致多物種避難所,這將增加跨物種病毒傳播的速度。那些依賴動物世界的人口同樣會發現生存越來越困難,因此可能會開發以前的原始地區或改變耕作方式,從而增加接觸動物病原體的風險。除非這些過程現在受到限制,否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處于最前沿。
雖然鳥類是人畜共患病的一個來源,偶爾出現在人類身上的各種形式的禽流感病毒(如 H5 亞型病毒),并曾經構成了持續的病毒大流行威脅,但人類中的大多數病毒感染都起源于哺乳動物,
病毒在其他動物群體(如硬骨魚)中也很豐富,但它們與人類的系統發育距離大大降低了成功跨物種傳播的可能性。在哺乳動物中,各種群體已成為人畜共患病病毒的宿主,尤其是那些與人類有共同關系的動物,無論是作為食物來源(如豬)還是因為它們已經適應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如某些嚙齒動物),以及那些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動物(如非人類、靈長類動物)。
自2002 年底 SARS 出現以來,人們一直對蝙蝠作為病毒宿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盡管這可能部分反映了確定和確認方面的偏差。傳統科學研究中,蝙蝠似乎可以容忍高度多樣性和豐富的病毒,但其潛在的免疫學、生理學和生態學原因尚不完全被人類掌握。事實上,大多數蝙蝠病毒并沒有在人類身上出現,而那些已經出現的蝙蝠病毒通常是在成功出現之前通過其他宿主物種(即“中間宿主”)出現的。蝙蝠是疾病出現的重要參與者,但它們只是更復雜的全球病毒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
宏基因組測序揭示了一個越來越大的病毒圈群體,哺乳動物攜帶了數千種不同的病毒,其中大部分仍未被記錄,最大的病毒流行風險就是呼吸道病毒,因為它們的流體傳播方式(有時是無癥狀的)使得它們控制起來特別具有挑戰性。
研究表示,有三組經??缭轿锓N界限的RNA病毒(遺傳物質是核糖核酸RNA ribonucleic acid)最符合這種風險狀況:副粘病毒、流感病毒,尤其是冠狀病毒。尼帕(Nipah)和亨德拉(Hendra)都具有蝙蝠的終極血統,是在人類中出現的副粘病毒(與粘液蛋白有特殊親和性的一類病毒。其中的麻疹、呼吸道合胞、新城疫病毒等可感染人或動物)的典范。兩者都沒有導致大規模暴發,但哺乳動物病毒圈中可能潛伏著更多可傳播的副粘病毒(例如麻疹病毒),記錄在案的流感病毒宿主范圍正在擴大,包括最近關于患病亞洲獾中禽 H9N2 流感病毒的報道。幸運的是,鳥類和人類在大多數病毒-細胞相互作用中存在很大差異,因此禽類病毒通常無法在人類之間成功傳播。
相比之下,冠狀病毒通常存在于哺乳動物中,這些哺乳動物通常以非常高的種群密度存在,尤其是蝙蝠和嚙齒動物,或者與人類有密切聯系的動物,例如豬和狗,并且在人類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目前的新冠變異病毒還強調了“多面手”冠狀病毒的潛力,這種冠狀病毒可以在多種哺乳動物中傳播。值得注意的是,已存在在貓、狗、獅子、老虎、水貂(傳播回人類)等動物中傳播的病毒報告。
盡管病毒經常跨越物種邊界,但成功的跨物種傳播仍存在一系列宿主遺傳、免疫、生態和流行病學障礙。人類必須與受感染的動物接觸,這種人與動物的界面構成了疾病出現的中心紐帶,現代人類生活方式意味著暴露事件將越來越普遍。暴露后,病毒必須建立生產性感染,并在人群中傳播。
從 SARS-CoV-2 病毒的持續演變中得到的一個重要教訓是,那些最初出現的病毒不一定需要完全優化傳播。與SARS-CoV-2的高傳染性Delta和Omicron變種相比,2019 年在武漢首次檢測到的病毒在人類傳播中的效率要低得多。

蝙蝠是疾病的參與者,但它們只是全球病毒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

動物市場上出售的一只鼯鼠,在活體動物市場和毛皮貿易中接觸哺乳動物,可能會加劇病毒向人類傳播的可能性
在動物——人類界面進行更密集和有效的監測是減輕未來流行病的最簡單方法。應對在人與動物界面生活和工作的人進行這種監測,包括在野生動物貿易、毛皮養殖以及在動物生產和屠宰中工作或在活體動物市場工作的人;居住在蝙蝠棲息地附近的人;甚至在動物救助中心或獸醫行業工作的人。
毫無疑問,野生動物貿易——活體動物市場——人畜共患病病毒這個鏈條一旦形成,就極具威脅。與之前的SARS以及多次暴發的禽流感一樣,新冠肺炎病毒最初與活體動物市場有關,這并非巧合。最近對供應中國這些市場的動物繁育設施進行的宏基因組監測發現,宿主跳躍病毒的多樣性很高,包括新型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有時在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動物身上。相比之下,對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物種進行大規模監測,期待發現潛在的病毒似乎并不可行。野生動物擁有大量、多樣化且不斷進化的病毒庫,確定它們是否可以感染人類細胞需要耗時且昂貴的實驗投入。
從長遠來看,野生動物貿易及其供應的活體動物市場必須受到嚴格監管,并應致力于為遠離人口中心的野生動物(包括蝙蝠)建立和維護合適和可持續的環境,實現全球化的“流行病雷達”跟蹤。這種雷達可能涉及定期免疫監視,可能使用方法適應于識別那些最??缭轿锓N界限的病毒群,例如新冠病毒,并結合正在進行的宏基因組監測以檢測活動性感染。
人類生活在一個病毒世界中,人與動物的交叉感染只會越來越多,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治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