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芬玉 何冬平
【摘要】初步探究“耽美文化”對青少年性別角色認同的影響,為青少年開展性教育、性別認同教育等提供參考。
【關鍵詞】耽美文化;性別;角色認同;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教育的普及,網絡的發達及近幾年火爆“耽改”電視劇的推波助瀾,“耽美文化”從最初的小眾、成年化及隱蔽性逐漸向公開化、大眾化和低齡化發展。而處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其身體生理特征發育迅猛,使他們在關于自己作為一個女性或男性的觀念、人格等內容上也相應迅速發展起來。另外,心理上的不成熟性使他們更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特別是社會因素的影響,從而對自己的性別角色認同產生疑惑。筆者在近幾年的教育教學過程發現,學生私底下閱讀耽美小說、追耽美網劇、寫同人小說、給同班同性同學組CP的情況越來越多,而學生自訴是同性戀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多。一方面,我國在性教育方面比較缺失,作為同性戀的少數群體更容易受到來自社會、學校、家庭、同學的歧視和“糾正”,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焦慮和抑郁風險較高。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對同性戀無底線的開放態度,宣稱“同性才是真愛,異性繁衍后代”的思想,增加了他們成年之后發生高危性行為的風險。
“耽美”原指“耽于美色”,后在我國多用于表述男同性戀愛情,即是BL(Boy's Love)。它被認為比男女之戀來得純潔,不受世俗的沾染,是最完美的戀情。目前,對我國青少年產生較大影響的是在幾大視頻播放平臺熱播的《鎮魂》《陳情令》《山河令》等“耽改”電視劇,以及以校園文學噱頭吸引廣大學生的“耽美小說”《撒野》《輕狂》《偽裝學渣》等。
性別角色認同主要指的是對社會性別角色的認同,即根據社會文化對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應的動機、態度、價值觀和行為并發展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也就是所謂的“男子氣”和“女子氣”。
筆者通過文本問卷調查,以及日常咨詢個案的反饋,總結出耽美文化對青少年性別角色認同的影響有以下三個方面:
1.“耽美文化”對同性戀戀情的過度美化,使青少年向往與憧憬同性摯愛。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都有大量對同性戀情之間浪漫唯美關系的描述,并且筆觸細膩,文辭優美,情節吸引,特別是以校園為藍本的耽美小說,更能吸引廣大的初中生進行閱讀。從“瑪麗蘇”到“大女主”再到“耽美”,小說內容形式的變化,也反映了個別初中生在面對自己生物性別時存在不自信。
2.“耽美文化”中關于性、情愛的描寫露骨,對于青春期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由于中國性教育和成人信息流傳方式極度不接軌,導致青少年可能會受好奇心驅使或者是遇到偶然機緣的情況下,接收到許多雜亂、低俗的信息。這些檔次參差不齊的知識,無疑誘發了他們進一步探索的欲望,也容易讓他們先入為主、對號入座,給自己貼一個標簽,認為自己跟文學作品中主人公是同一類人,然后不斷進行自我暗示和催眠,在擔心與好奇中強化了自己的性別取向。
3.網絡經濟利益驅使,從“耽美文化”到“耽改劇”,“耽美”無孔不入,作為青少年缺乏辨別能力,很容易被帶入“坑”。在網絡經濟高度發展的時代,一些App軟件自帶驚人的粉絲流量,只要適當營銷“耽美”,就能調動起潛力巨大的粉絲經濟。以抖音為例,筆者搜索營銷同性CP的賬號,發現粉絲多的高達800多萬,少的也有幾萬。這就給人一種假象,即“耽美”已經是社會常態。《半月談》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一些中小學生除了看耽美小說、耽改劇,還會購買小說周邊產品,在漫展進行角色扮演,有青少年甚至把“同性才是真愛,異性繁衍后代”當作個性簽名。
綜上原因,我們在教育過程中該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看待性別角色?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
一、青少年性教育時要把性別角色認同作為重要內容來開展
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在性教育時都要把性別角色認同作為重點來開展,建立健康的性知識,擴大性教育知識范疇,不要僅限于傳統的性教育知識內容,避免青少年過早發生性行為,無論是異性還是同性性行為。另外,在教育態度上要大方端正,不要遮遮掩掩。
二、關注網絡世界同性戀文化對青少年性角色認同的影響并加以引導
學校和家庭要對青少年上網情況進行監管,對一些黃色淫穢色情的、打著“耽美文化”旗子的網站進行管控和上報相關部門,同時提高青少年的分辨能力,讓他們認識到作品和現實之間的不同,不要把同性戀看成是一種很酷的行為。
三、對同性戀或有同性戀傾向的青少年群體做好積極引導
對已經報告為同性戀或有同性戀傾向的青少年,教師、家長不要過于關注也不要過于緊張,順其自然,并接納包容學生。因為青少年在成年之前的所謂同性戀或同性戀傾向并不一定就是同性戀。如果家長、教師過分干預,強迫學生“糾正”性取向,反而會適得其反。在學校,教師作為知情者,應該告知青少年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盡量不要和同學談及自己的性取向,避免同學不理解、不接受而歧視、攻擊和辱罵其。如遇到困難和需要傾訴,可以尋求學校專業心理教師的幫助。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給孩子多一些耐心和鼓勵,為其健康成長提供寬松的家庭氛圍。
四、關注青少年同性戀群體現實與網絡中的“同伴圈”
根據調查報告可知,認識的人中有同性戀、會接受同性戀并和其做朋友的青少年在報告時更容易把自己劃為同性戀和不確定者。這說明非異性戀的青少年希望尋求“同伴圈”,建立歸屬感。因此,他們更容易參與、接受現實與網絡中同性戀的群體性活動,又因青少年是非判斷能力還不成熟,容易受到誘惑、哄騙,可能過早嘗試性行為,從而面臨更高的HIV傳播和遭受性暴力的風險。有研究指出,2011-2015年,我國青少年學生中HIV感染年均增長率為35%,其中80%以上為男男同性傳播。基于此,社會、學校和家庭要共同參與,時刻關注青少年同性戀群體現實與網絡中的“同伴圈”,也要加大對HIV相關科普知識的宣傳,加強對青少年開展性教育、性別認同教育。
參考文獻:
[1](美)金伯莉·J·達夫.社會心理學[M].宋文,李穎珊,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孔德明.國產電視劇掀起“耽改”熱:“腐文化”出圈,青少年入坑[N].半月談,2021-03-18.
[3]吳尊友.我國學校艾滋病防控形勢及策略[J].中國學校衛生,2015,36(11):1604-1605.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