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穎嬋
【摘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意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如何提供適合幼兒的、操作性強的、豐富多樣的、符合科學探索需求的、更能引發幼兒產生科學探索行為的開放式材料,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發展初步的探索能力。
【關鍵詞】幼兒;開放式材料;科學探索;興趣滿足
在科學區中,教師提供豐富的實驗材料,激發起幼兒的好奇心,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產生興趣。但筆者漸漸發現,幼兒在科學區開展操作實驗過程中,在很短的時間內不斷更換了實驗。進一步觀察,筆者發現其主要原因是幼兒按實驗步驟的提示操作了一遍,并完成記錄表,而他們認為這就已經是完成這個實驗了。若再做這個實驗,就只是重復地操作,既沒有新發現,也沒有繼續探索下去的必要。
幼兒從教師提供的科學實驗中學會了實驗的步驟和方法,獲得了科學知識,但如何激發幼兒不斷探索的欲望、持續的探索行為,這是筆者思考的問題。《指南》中說到,幼兒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對周圍事物有著本能的探究欲望。對于了解某一科學現象,掌握某一科學知識,與獲得探究的能力相比,能力更體現持續發展的動力。封閉式的科學材料,有固定的玩法、有程序式的操作方法,有既定的答案,它能夠引起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讓幼兒學會如何進行猜想、實驗驗證、記錄、交流發現,為幼兒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打下基礎。但其局限性也很明顯,當前的探究材料不能滿足幼兒的需求,探究的行為也會停滯不前,難以引起進一步的探究。
讓科學探索成為幼兒的一種持久興趣,讓科學探索成為幼兒的一種習慣,我們除了提供封閉式的科學材料外,還要提供開放式的材料。漸漸地,幼兒的科學探索意識便由此生根、發芽和發展。下面主要探討如何通過開放式材料來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索的興趣。
一、提供多樣性的科學材料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科學材料能引發幼兒通過問題、猜想、實踐與驗證進行探究活動,進行動手操作,以及引發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去發現、去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因此,選擇豐富的、多樣的開放式材料是至關重要的。豐富的開放式材料能夠更好地實現有價值的科學目標,優化學習過程,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教師在科學區設置了“自選區”,收集并提供了多種開放式材料:各種科學游戲圖書、各種廢舊材料(如,各種紙、各種線、紙筒、塑料瓶等)和各種常用的工具(如,剪刀、尺子、訂書機、滴管、量杯、小鐵鉗、螺絲刀等)。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材料和工具進行科學游戲圖書的科學游戲,也可以作為探索活動的補充材料,使探索活動更深入和豐富。如,為了比較不同紙張的吸水性,教師在材料中提供了效果對比明顯的宣紙、報紙、卡紙、牛皮紙等四種紙。幼兒進行操作后,還想嘗試別的紙張的吸水性,于是到自選區尋找別的紙張進行實驗。他們在自選材料區找了各種材料,發現將紙放在塑料袋里然后再放水里,紙不會濕;發現給紙貼上透明膠后,將紙放在水里,紙也不會濕……幼兒興奮地在記錄本上記錄下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發現,并在活動小結時與同伴交流分享。最后,在教師的鼓勵下,幼兒決定用透明膠制作不怕水的圖書。自選區里多樣的材料和工具營造了一種探究的環境和氛圍,使幼兒思路更開闊。可見,讓幼兒自由選擇特定范圍內的材料來嘗試解決問題,可以達到形成科學經驗的目的,并在制作中逐步養成不怕困難、敢于嘗試的學習品質。
二、提供生活化的科學材料滿足幼兒探索的欲望
設計和選擇貼近幼兒發展的,源于生活的開放式科學操作材料。教師在科學區的一角放置各種如紙筒、盒子、木板、紙板、籃子、瓶子等材料及在工具架上分類擺放放大鏡、電筒、尺子、繩子、剪刀、橡皮筋等工具,支持幼兒動手探索。幼兒在觀看科學圖書《原始摩登人》后,發現長紙筒很像樹樁,于是模仿原始人搬運東西,在紙筒上放上滿滿的圖書,用滾動的方法試圖把圖書運過去。在運的過程中,幼兒又發現才那么幾個紙筒,只能滾很短的距離。這時,幼兒陷入思考,不久想到了一個人負責推籃子,一個人負責不斷地把后面的紙筒補充到前面的方法,這個方法能連貫地把籃子推過去。幼兒經歷了借鑒、嘗試、解決困難、想出辦法、再嘗試的過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如,幼兒學習《烏鴉喝水》的故事后,選取繩子、瓶蓋、葉子、棉布、吸管等工具,嘗試利用工具幫助烏鴉喝水,通過實踐驗證自己的猜想,篩選出可行的辦法。這些身邊的生活材料,讓幼兒學會運用多種工具解決問題。挖掘并提供開放式的生活化材料,使幼兒能夠動手動腦,滿足幼兒探索的欲望。
三、可操作性的科學材料激發幼兒主動操作的興趣
幼兒對新事物,喜歡拼拼拆拆、好奇擺弄。可見,幼兒的學習離不開動手。教師提供的操作材料,不能只是拿來當擺設。此外,教師還需要提供能操作擺動的物品,放在幼兒容易關注、方便幼兒擺弄的柜面,吸引幼兒能夠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探索的教育活動中去。教師在科學區的墻飾上可布置有關科學小知識的圖片。如此,幼兒就隨時隨地融入科學探索的情景中。柜面上擺放大家收集回來的形態、顏色各異的小石子、植物的種子。幼兒自由地隨手摸摸看看,或者利用放大鏡、電筒等工具仔細觀察每一顆石頭的花紋,發現都有所不同,并發現了七彩的貝殼原來是染色的,發現除了把貝殼放在耳朵能聽到海風,原來盒子都能……教師積極地為幼兒提供貼近生活、豐富多變的可操作的材料,支持幼兒的探索行為,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激發幼兒自主探索的積極性,使幼兒思維的快速發展。
四、實驗性、探究性的科學材料滿足幼兒學習的需要
投放實驗型、制作型材料,側重讓幼兒進行猜想,然后再通過實驗驗證,最后進行遷移、制作活動,促進幼兒利用抽象邏輯思維遷移已有經驗,從而豐富自身的有益經驗。
教師在科學區投放沙漏的實驗材料。以往,幼兒會通過觀察教師制作的沙漏來判斷是什么影響沙漏的流速。現在,提供材料,則可以引發幼兒猜測怎樣的瓶蓋能讓沙漏漏得快,然后動手操作裝彩砂或小米、大米等材料進行驗證。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通過親身操作了解了瓶蓋的洞的大小與沙子流速的關系。也通過選擇不同的大小接口和裝入瓶的材料“制作比沙漏A快/慢的沙漏”,進一步感知裝入材料的大小與洞口的大小對沙漏流速的影響。由于接口的洞的大小不同,裝入瓶的材料也有不同大小,所以當幼兒選擇的洞太小、材料又過大的話,就無法制作成功,從而使材料更有試誤性和挑戰性。幼兒樂此不疲地操作、自制沙漏,感受了探究的樂趣,并提高了猜想、實驗驗證、記錄等探究能力。
通過實驗性和探究性材料的投放,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的學習需要,促進幼兒獲得同一科學概念的各種經驗,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
五、挖掘開放式新材料引發幼兒自主探究的興趣
在科學資料區中,教師投放了各種科學小實驗的書籍。教師從書中選取一些趣味性強、簡便易行、較短時間內能見實驗效果的科學游戲,通過圖文、解說的方法向幼兒介紹,激發幼兒的興趣。在科學區中提供相關的實驗材料,讓幼兒按自己的需要自由選取。如,實驗“鴨子喝水”,幼兒根據書上的要求收集了材料:黃色紙、筆、一盆水。在黃色紙上按圖描出鴨子的形狀、嘴巴和眼睛,剪下后將鴨子的脖子向后折,然后放進水盆里。幼兒觀察到,一開始鴨子是昂起頭的,紙吸水后,鴨子的頭低下來了,好像喝水一樣,非常有趣。同樣是紙的吸水性實驗,幼兒找到了各種不同的紙做成蓮花,同時放進水里,發現有的花開得快,有的花開得慢,原來不同質地的紙的吸水速度不同,所以開花的速度也不一樣了。并用數字給紙花排隊,用喜歡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發現,方便與同伴分享。生活中還有許多不同質地的紙,幼兒都很積極地收集回來,然后試試它們的吸水性是否一樣,產生了繼續探索下去的欲望。教師在科學區提供了各種幼兒實驗用書,篩選出合適的實驗并在書頁上做好標記,方便幼兒翻看、尋找。
科學區域活動提供開放式實驗材料,不僅能使幼兒獲得初淺的科學知識和概念,更重要的是讓幼兒在自主探究活動中動手動腦、大膽嘗試,激發了幼兒樂于探索的精神,形成收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OL].http://wenku.cyjzzd.com/a/1300001829.
[2]張敏芳.幼兒科學探索興趣的激發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8).
[3]徐丹丹.投放適宜的材料,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3(5).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