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明,耿文良*,宋 雙,姜兆遠,呂 珂,王 丹,劉曉梅,李國忠
(1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長春 130033;2 公主嶺市松遼農業科學研究所,長春 136100;3 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遼寧 盤錦 124010;4 公主嶺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長春 136100)
松遼122、 松遼186 是公主嶺市松遼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的水稻新品種,其綜合性狀優良,但抗鹽堿性強弱尚不明確,因此,在吉林省西部鹽堿地區進行抗鹽堿性鑒定試驗研究, 并為建立親本源庫評價體系,創制核心育種技術親本材料,科學選配雙本配組,提供科學依據[1]。
海拔約150 m,5~9 月平均氣溫約4.6 ℃,日照平均1 400 h,全年≥10 ℃活動積溫2 900 ℃~3 000 ℃,無霜期138~145 d,降雨量420 mm,均集中在農作物生長期的5~9 月。
水稻新品種松遼122、松遼186。 對照品種是吉林省區域試驗中熟組, 北方稻區早粳晚熟品種區域試驗對照品種吉玉粳。
試驗地設在松原市前郭縣, 土質為蘇打鹽堿土,碳酸鹽含量高,pH 值8~8.2,中度鹽堿土,鹽分含量0.25%~0.30%,中等肥力。
隨機區組,3 次重復, 小區行長7 m,3 行區,小區面積21 m2。 棚旱育苗,4 月15 日播芽種子200~250 g/m2,培育壯秧,秧齡35 d,5 月20 日插秧, 密度30 cm×16 cm, 插3~4 苗/穴, 保證20穴/m2以上,667 m2基本苗在4~5 萬株。 667 m2施純氮(N)12 kg(折含N46%尿素26.5 kg),按底肥:蘗肥:穗肥:粒肥為4:3:2:1 的分配比例施入;667 m2施磷肥(P2O5)6.7 kg,全部做底肥;667 m2施鉀肥(K2O)5.3 kg,其中,70%施入底肥,30%在水稻拔節期做追肥。灌溉技術采用淺(分蘗期)深(孕穗期)淺(灌漿期),生育后期干濕灌溉相結合,以濕為主,收獲前15 d 停水。
每小區取代表性植株5 穴,室內考種數據。田間收獲做好晾曬,稻谷水分降至15%~16%脫粒測產。
室內考種調查試驗品種結果表明 (表1),松遼122、松遼186 根系發育較好,分別比對照品種吉玉粳多5 條、8 條, 主根長分別長出5 cm、8 cm,大維管束均多1 個,根粗壯,說明兩個品種的抗鹽堿性強于對照品種吉玉粳。

表1 水稻新品種抗鹽堿性鑒定試驗根系調查情況
從表2 鑒定結果表明,松遼122、松遼186 抗鹽堿性較好,適于在pH 值8~8.2,含鹽量0.25%~0.30%的鹽堿性土壤種植,秧苗期、分蘗期、孕穗期、抽穗期、成熟期抗鹽堿性均強于對照品種吉玉粳。 此結果僅限于土壤pH 值8~8.2, 含鹽量0.25%~0.30%的試驗。

表2 水稻新品種抗鹽堿性鑒定試驗田間調查情況
表3 試驗結果表明,水稻新品種松遼122、松遼186 在土壤含鹽量0.25%~0.30%生態環境條件下,由于耐鹽堿性較強[2],表現生育正常,構成產量性狀因素較穩定, 變化不顯著, 豐產性穩產性好, 產量較理想, 比對照品種分別增產12.9%和15.2%。

表3 水稻新品種抗鹽堿性鑒定試驗產量結果
水稻新品種松遼122、 松遼186 連續3 a 在松原市前郭縣鹽堿地區鑒定試驗結果, 表現抗鹽堿性較強,在肥力中等地塊,土壤pH 值8~8.2,含鹽量0.25%~0.30%生態環境,生育正常,豐產性好產量穩定。 松遼122 平均產量608 kg/667 m2,松遼186 平均產量620 kg/667 m2, 分別比對照品種增產12.9%和15.2%。
本項目主要是在鹽堿地區種植兩個新品種,鑒定其抗鹽堿性與適應性、豐產性、穩定性及增產潛力。 然而,一個水稻品種產量的形成,是構成產量性狀因素、栽培技術、生態環境以及自然氣象條件等復雜系統因素的合一, 并非是提高某一個構成產量性狀因素或減少某一個技術措施都有增產作用。目前水稻常規遺傳育種選育目標,依然是株型緊湊,劍葉上舉角度小,葉片寬窄適中,源庫協調,受光率高,積累有機物質時間長,增加生物產量,結實率高,品質優良,抗逆性強,適廣性好,綜合性狀優異的特征特性, 育成的新品種其相適應的綜合配套栽培技術試驗研究同步, 熟化與自然生態環境亦相適應,諸方面協調,才能更好地發揮品種自身生育最佳生產水平與增產潛力。 因此松遼122、松遼186 亦不例外,在鹽堿地種植明確其抗鹽堿性的同時, 更要掌握品種主要構成產量性狀因素及相配套的栽培技術, 提高產量因素與產量的協調關系。把每項技術優化組合,生態環境條件佳,達到科學促進產量構成因素協調發展,良種良法技術科學綜合組裝配套[3],方能得以實現最佳產量與品質優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