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潔,姜慶偉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全方位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旨在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全課程育人的耦合效應,使專業、課程、教師協同發揮育人作用。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門,肩負著培養廣大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1-2]。因此,高職院校深化并推進專業課課程思政,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題中之義,更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應有之義。本文立足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實際,以HTML5設計與應用課程為例,依托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園文化育人內涵,引領貫穿專業課程育人全過程,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將“紅色匠心”文化育人理念與課程專業知識技能深度融合,實現高職院校信息類專業學生實踐技能和思想素質雙提升。
“課程思政”在2014年就已廣泛提出,經過多年發展,現已成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并指導建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雖然高職院校都很重視該項工作,但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口號響、動作少、成效弱的現象,如何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一直是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發揮協同育人作用的痛點和難點,深刻內涵尚待深入思考與研究實踐[3]。
痛點:課程思政并不是一門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內涵定位也不相同,不少高職教育工作者依然認為課程思政是疊加在專業課程之上的新任務,是在專業課程教育基礎上增加的內容,這種“加法”的認識完全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針不一致。實質上,課程思政是一種方法、一種改革,甚至是構建一個體系,是充分挖掘隱性元素,發揮隱性教育的育人功能[4-5]。
難點: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現象尚未有效解決。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融合存在難度,課程思政方面的課程研究和課程團隊本身就少,課程教材更是稀缺。在目前的探索階段,需要專業教師深入挖掘專業課中所蘊含的價值追求,回歸教育初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的過程中。二是協同育人機制完善與建構存在難度。課程思政建設不是孤立于專業教學的一項任務,而是要將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課程教學的各環節、課程內容的各方面,將思政元素、知識領悟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6]。
第一,豐富課程思政內涵。校園文化直接影響著學校的育人氛圍和效果,充分利用學校多年積淀下來的校園文化理念和內涵來浸潤學生、滋養人心,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與發展,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第二,拓寬課程思政渠道。校園文化中所蘊含的校園標志性建筑、景觀等物質文化和學校傳統、校風、學風以及各種規章制度、行為準則等精神文化建設更加貼近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更能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的內容。特別是隨著新媒體的不斷衍生,通過“互聯網+”平臺將優秀校園文化融入學生思政教育,也已經成為高校師生學習和交流的重要平臺。這些都為課程思政拓寬了渠道和方式[7]。
第三,增強課程思政效果。既然校園文化承擔著以文化人的功能和使命,必將不斷強化學生的文化認同,并在此基礎上進而樹立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塑造學生的特質。校園文化的理念和內涵,通過各種渠道在陶冶大學生的情操、涵養大學生的品格,這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素材和內容。
高職教育起步發展較普通本科晚,總體上文化育人理論指導欠缺,沒有貫穿于育人各個環節。一方面,高職文化育人主要靠傳統的強制、灌輸,學生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參與不足、吸引力不夠。另一方面,工科類高職文化育人存在理論層面缺“魂”,核心引領不足;內涵建設缺“色”,職業精神不強;實踐層面缺“位”,運行體系不暢,運用到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自然出現育人機制不健全、模式無特色等問題[8]。
基于以上問題,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結合自身裝備制造行業背景特點,從目標設計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圍繞“培養合格公民—合格大學生—大國工匠—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路徑,明晰學院文化育人理念。從內涵設計上,整合陜西豐富的革命故事、革命人物、革命遺跡、革命精神,形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整合陜西作為重工業基地所展示的“匠行、匠技、匠魂、匠品”形成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知行合一等精神特質;結合學院“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大學精神,三者有機融合,形成理想信念鑄魂、道德品質立身、文化素養固本、精藝強技筑基、創新創業健骨、勞動實踐樂業“六位一體”的“紅色匠心”文化育人核心理念。
作為工科類院校,信息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有一定困難,且部分教師在推進課程思政過程中,出現思政元素干挖硬套、學生學習實際契合不夠、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等現象。本文以HTML5設計與應用課程為例,在充分理解和消化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紅色匠心”文化育人理念和內涵的基礎上,將校園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與課程的知識與能力培養要求有機融合,實施“紅色匠心”育人模塊+“專業技能”能力模塊的雙達標課程人才培養工作。
將“紅色匠心”文化育人核心理念融入HTML5設計與應用專業課程,定位思政素養目標與知識能力目標“耦合”的課程人才培養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HTML5設計與應用課程培養雙目標
按照“紅色匠心”育人模塊+“專業技能”能力模塊的雙達標課程人才培養目標,明晰HTML5設計與應用課程知識能力和思政素養培養的雙目標,對課程教學內容整合優化,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和學生易接受的教學方法,將“紅色匠心”文化育人所涵蓋的思政要素潛移默化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實現全方位對學生知識、技能、素質的培養,具體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如表2所示。

表2 HTML5設計與應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
原有課程教學評價方式均以筆試成績為主,引入思政元素后,必須增設思政素養的過程性考核,例如:通過教學設計中體現的小組展示、實踐觀摩、討論答辯等形式,以學生小組互評以及教師量化打分等形式,得出過程性考核成績。最終結合期末考試成績予以綜合評定。特別在過程考核中,重點觀察和感受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時,對思政元素的準確把握程度和理解深刻度,通過及時糾正、引導,幫助學生在培養溝通交流、團隊合作、分析歸納等能力的基礎上,切實將“紅色匠心”文化育人內涵和思政元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經過兩年的探索實踐,學生知識、技能、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先后有15名學生參加省級以上技能大賽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4項,6名授課學生被學校評為優秀學生。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是推進“三全育人”縱深發展的關鍵環節,與思政課同等重要。本文以HTML5設計與應用課程思政為例進行了初探與實踐,將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紅色匠心”文化育人內涵與專業課程知識技能有機融合、耦合,有效實現了“育人”+“技能”的德技并修人才培養雙達標,切實提高了思政元素挖掘的科學性、融入的有機性、建構的系統性,有效破解了信息類專業課程思政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