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莉
(涼山州圖書館,四川 西昌 615000)
我國“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讓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1]涼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四川省民族類別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2020 年,涼山奪取了脫貧攻堅全面勝利,所有貧困戶脫貧,所有貧困村退出,11 個貧困縣實現摘帽。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2]涼山脫貧基礎還不穩固,要做好脫貧攻堅的鞏固提升,開啟全面脫貧后鄉村振興新征程,接續好鄉村振興事業。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機構,應當持續助力脫貧后的鄉村振興,發揮其“扶志”“扶智”的作用,以利于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2020 年,涼山州已全面完成脫貧任務,但受傳統文化影響,涼山州脫貧地區的群眾仍普遍具有“養豬過年、養羊御寒、養雞換鹽巴錢”的輕商觀念,“以酒當茶、殺牲待客、好要面子”的傳統習俗,“薄養厚葬、高額彩禮、相互攀比”等陳規陋習。部分脫貧戶“等、靠、要”思想仍嚴重,安于現狀,還存在賭博、酗酒、打架斗毆,甚至是搞封建迷信活動等不良行為,體現出脫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匱乏。精神貧困會使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缺乏理想和追求,要想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群眾返貧,助力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改善群眾精神貧困的狀態。因此,伴隨著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脫貧地區人民需要從文化方面“扶思想、扶觀念”,增長其文化知識、轉變其思想觀念、提高其心理素質。
筆者在涼山州脫貧地區普格縣鄉鎮通過調查走訪、訪談等形式對脫貧群眾發放調查問卷112份,收回有效問卷100份。被調查者年齡集中在18—60 歲,民族狀況:漢族48 人;少數民族52 人。文化程度:小學28 人;初中72 人。問題經過篩選,調查結果如下(見圖1):(1)關于閱讀書籍情況的調查:40%的人從來不會閱讀書籍;45%的人會閱讀書籍,但不喜歡閱讀書籍;只有15%的人會閱讀書籍,而且很喜歡閱讀書籍。說明脫貧地區群眾大部分不愛閱讀、閱讀意識淡薄。(2)關于有沒有去過圖書館(圖書室)看書的調查:70%的人沒有去過,只有30%的人去過。說明群眾對圖書館的利用率較低。(3)關于有沒有參加過“送文化下鄉”活動的調查:48%的沒有參加過;52%的人參加過。說明群眾對文化活動參與度有待提高。(4)關于有沒有參加過科技技能講座的調查:91%的人沒有參加過,只有9%的人參加過。說明科技類文化服務活動較少或群眾參與度低。(5)關于有沒有通過電子借閱機或喜馬拉雅等第三方平臺進行數字閱讀的調查:12%的人使用過;88%的人沒有使用過。說明數字化閱讀方式在脫貧地區普及率低或群眾利用狀況欠佳。

圖1
通過問卷調查、調查走訪、電話訪談等反映出來的情況,筆者發現雖然涼山州脫貧地區已加強了文化室、民俗文化壩子及廣播電視“村村響、戶戶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但是群眾對其的利用率不高,文化服務工作沒有落到實處。通過分析總結,發現涼山州脫貧地區公共圖書館文化工作存在以下問題。
1.服務內容不夠豐富
涼山州脫貧地區公共圖書館文化扶貧服務方式較單一,大多采用送書下鄉、贈送書籍的方式,活動對群眾的吸引力不夠強,群眾的參與度不夠高,導致文化服務的工作效果有限??傮w來看,其能夠提供技能培訓、就業指導等利用科技進行服務的較少,服務模式不能適應個體的需求,難以在群眾就業、創業中發揮作用。
2.文化服務對象不夠精準清晰
脫貧地區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服務工作時沒有按照經濟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生產能力標準等方面進行區分,對群眾的信息需求也未進行分析,導致文化服務的方式具有普惠性,服務資源與群眾需求未達到匹配。
3.數字化建設滯后
筆者對涼山州7 個脫貧縣圖書館進行調查發現,脫貧地區圖書館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少、軟硬件條件差、計算機設備較少等問題。又對其開展數字化服務能力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見表1。調查結果表明,7 個脫貧縣均不能夠通過PC 端(網站)提供數字閱讀資源和服務,也不能夠通過第三方平臺(包括喜馬拉雅、抖音等)提供數字閱讀資源和服務;只有一個公共圖書館能夠通過App、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等移動端提供數字閱讀資源和服務;均沒有自建的數字化閱讀服務平臺。說明涼山州脫貧縣公共圖書館數字化服務能力亟待提高。

表1 涼山州部分脫貧縣公共圖書館數字化服務能力調查表
閱讀推廣是指通過提供閱讀資料,營造閱讀氛圍,改善閱讀環境,從而引導缺乏閱讀意愿的人愛上閱讀,訓練閱讀能力不強的人學會閱讀,幫助閱讀有困難的人克服閱讀的困難[3]。積極進行閱讀推廣,促進全民閱讀,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還能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以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民眾的閱讀意愿是能夠被不斷感染與激發的。公共圖書館可以開展讀書節、與生活有關的專家講座和身邊人閱讀匯報會等活動,并適當提供一定的獎勵,從而吸引民眾的參與,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進而提高脫貧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
1.細分閱讀主體(讀者),開展有針對性的閱讀推廣活動
開展閱讀推廣活動之前應考慮到不同的影響變量,如受教育程度、地方特色資源、經濟收入來源等,針對脫貧群眾的需求、當地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層次讀者開展對應類型的閱讀推廣活動。低幼兒童和青少年是閱讀的主體,公共圖書館應加強與中小學、幼兒園的合作,可以開展親子閱讀活動、讀書演講活動、讀書征文活動、讀書演講活動、讀書知識競賽等活動,通過參與活動,拓展知識視野,培養閱讀興趣,增強閱讀意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果是文化水平不高的群眾,可以通過放映電影、短片等形式宣傳孝道文化、家風文化等優秀的文化思想和文明行為習慣,從而幫助他們摒棄落后的文化傳統以及封建迷信等思想。
2.甄選閱讀客體(素材),多形式開展閱讀推廣
閱讀素材可以是紙質閱讀或數字閱讀。脫貧地區由于本身的經濟水平較低、基礎設施欠缺、文化水平較低,從而導致經濟生產水平不高。對此,作為公共圖書館,可以依托本身的館藏資源,結合地區經濟發展需求,選擇針對性的閱讀資源,通過紙質和數字化渠道,向人們提供閱讀,起到知識服務的作用。
數字閱讀形式多樣,比如電子圖書、聽書等。而多媒體技術為數字閱讀和閱讀推廣提供了先進手段。公共圖書館可通過電子借閱機向讀者提供電子圖書,也可借助微信、網站服務平臺,將優選圖書信息向讀者進行推送,還可以通過喜馬拉雅、抖音等第三方平臺把典藏的音頻、視頻向讀者進行閱讀推廣。脫貧地區群眾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些是文盲。通過推廣數字閱讀,讓他們不用手翻眼看紙質書籍也能接收到文化信息,這對于提高其文化素質有著重要作用。
涼山州脫貧地區少數民族眾多,開展文化服務工作之前,應充分調研當地各民族文化習俗、受教育程度、地方特色資源、經濟收入來源等,精準識別脫貧群眾的需求,然后為其提供精準服務。如對于從事農業生產的群眾,可以聘請相應類別的專家舉辦農業技術專題講座,為他們講解針對當地經濟作物種植、防蟲等方面的知識;對于有意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計算機技能的群眾,可以開辦從零開始學習的計算機培訓班。通過精準識別服務對象,精準投放文化資源,精準實施運行機制,提高脫貧群體文化素質,豐富脫貧群體的文化生活,增強脫貧群體文化自信,提升脫貧群體內生動力[4]。這種“精準”的文化服務使得文化服務鄉村振興工作實現因地制宜,提高了文化服務鄉村振興工作的實效性。
在當前互聯網+環境下,數字化服務已經成為主流,通過數字化渠道提供服務,不僅可以提升服務效率,還可以增強受眾群體的服務選擇自主性。對于脫貧地區而言,公共圖書館要發揮出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就需要增強自身的數字文化服務能力,要以鄉村振興為導向,打造數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雖然脫貧地區的數字化整體程度較低,但是也已經擁有了基本的數字化設備,比如智能手機,已經得到了普及。因此,可以基于智能手機這一載體,圍繞互聯網+主題,打造互聯網+文化服務的數字平臺,并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服務效能,為基層輸送文化資源。甚至可以提供“菜單式”服務,根據群眾需求,針對性提供文化服務。[6]。公共數字鄉村振興平臺運用先進的網絡技術,使文化服務與數字化建設有機結合,針對脫貧群眾的服務需求,開展因地制宜的數字文化服務,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化、均等化。
涼山有神秘的畢摩文化、狂熱的火把文化、多彩的服飾文化,還有熱情豪爽的飲食文化和瀘沽湖摩梭母系民族文化、木里藏鄉文化等特色產業文化。一方面,公共圖書館可以通過收集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將其以微視頻、舞臺演出、專題片等形式發布在網絡和文化共享平臺上,可用于宣傳和方便讀者進行數據訪問和利用。金陽的索瑪花節、美姑的剪羊毛節等特色文化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投資商和游客。備受矚目的昭覺縣“懸崖村”,也因具有獨特的峽谷、溶洞、溫泉、原始森林等旅游資源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投資方建設“懸崖村—古里大峽谷景區”開發項目。把文化融入旅游業,提升旅游的文化效應,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業,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進而提高群眾文化水平并實現鄉村振興。
另一方面,還可為群眾提供特色產業技能培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睕錾街萦幸妥迤崞鞯仁隧棁壹壏俏镔|文化遺產。通過彝族服飾手工制作、漆器、銀飾等傳統技藝的培訓,不僅能提高脫貧人群的專業技能,還能對傳統技藝起到傳承與保護的作用。對此,可以立足圖書館所擁有的信息資源,和地方經濟產業、民俗文化等相結合,將新政策、新技術、新知識等及時推送給基層群眾。此外,還需要圍繞市場銷售、就業、創業等方面的需求,來為相關農戶提供信息服務。不僅如此,還可以安排技術人員,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知識服務,幫助他們獲取、整合和利用相關信息,提升經濟生產效率,解決遇到的困難[7]。讓群眾體會到知識轉化為金錢的快樂,從而激發閱讀的內生動力。
經國內外反復證明,總分館制是公共圖書館發展延伸服務、保障均等化的重要途徑。涼山州地處西部,且經濟較為落后,縣級及以下的公共圖書館設置不足,應當積極探索適合涼山州的總分館體系??蓢L試建立以縣級圖書館為總館,各鄉鎮閱覽室、農家書屋(農村文化活動室)、各中小學校、企事業單位圖書館(室)作為分館的體系。使用統一的業務管理模式,建立書目標準數據庫,統一標準,聯合采購、聯機編目、聯機檢索,統一服務標準。將全區域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整合到一個系統當中,從而達到全區域文獻資源共享、合理配置和通借通還的目的??h級圖書館依托圖書館分館,采用免費開放服務,開展紙質圖書借閱服務、讀者免費辦證、閱讀推廣、讀者咨詢服務和圖書館宣傳服務,把圖書館的公益性和便民性發揮到最大化,讓基層群眾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從而打通文化服務鄉村振興的“最后一公里”。
圖書館員在進行閱讀推廣工作時,需要具備活動策劃、組織、評價、總結等能力;在下鄉贈送圖書資料的時候,需要為當地村民提供咨詢服務如農作物種植、養殖、農產品銷路、市場前景等問題;在進行閱讀指導時,需要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手段開展工作。因此,圖書館館員應該從傳統的眼看、手抄式的手工服務轉向現代的信息技術服務。只有具備合理知識結構和信息技術技能的館員,才能推進現代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事業的發展。應加強對計算機技能、網絡技術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培訓和參加專業知識講座、論壇等方式提高館員專業能力,從而提升服務能力。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總體要求,堅持農村優先發展,按照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動城鄉一體、融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8]是公共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責任。圖書館文化助力鄉村振興不是單純的文化給予,而是使脫貧群眾產生對文化的認可及接受,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改變脫貧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使其接受現代文化知識,摒棄陳規陋習,提高自身素質,激發內生動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防止返貧。群眾文化素質及技能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公共圖書館持之以恒地開展文化服務工作,真正實現文化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