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定華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30)
虎作為文化動物,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獨特的文化意義。1987 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墓室中,墓室人骨的左側有一個虎圖案,虎頭朝北,背朝東,虎的面目是睜大眼睛和嘴巴,尾巴垂下,做行走狀,整個墓室有三組龍虎并列的圖案。在古代風水學里有四象,指的就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中國人經常會把龍和虎并列,但龍是完美的幻想動物,而虎是現實中實際存在的獸中之王,虎作為現實的獸中之王成為天子的侍從,在民間居于山神的位置,與土地為伍。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山獸之君。從虍,虎足象人足。象形。凡虎之屬皆從虎。”《風俗通義·祀典》也稱:“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又稱“詩三百”,其中305 篇中有11 篇17 次提到了老虎,老虎的形象有兇猛的,有威武的,有正直的,也有比喻險惡環境的。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也認為人類的始祖與虎有關。著名的說法有“風虎伏羲”和“云龍女媧”。《山海經·大荒西經》提到大神西王母是“人面虎身”。西王母是羌族女性部落的先祖,說明該部落以虎為始祖圖騰。
虎的圖形在古代被廣泛運用到軍事中。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青銅虎符,虎符是專門用來調兵遣將的象征標志,虎符的背面刻有銘文,朝廷和地方軍事長官各執一半,兩半勘合之后才能起到效果。在廣州南越王博物院有一個院藏文物“錯金銘文虎節”,是用青銅鑄成扁平板的老虎形狀的虎節。虎節主要用于驛傳、出使、小規模調兵。
虎圖案在中國古代也被廣泛用到生活器具的制作中。例如西周時期用來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虎簋,商周時期常用來裝酒的虎卣,祭祀用的青銅虎鎣,它們都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志性青銅器具之一。
虎作為韓國人日常生活中親密的對象,它對韓國人的影響在文化方面也是非常大的。在韓國的“檀君創世神話”中,虎就有著它獨特的存在意義。韓國人自小就是聽老虎的故事長大的,韓國俗語說:“??? ?? ?? ?????”(這是老虎抽煙時候的故事),“??? ??? ????”(給我一塊糕,我就不吃你了)。韓國學者崔南善把老虎的故事集大成、系統化,進而將老虎定性為國家的象征。韓半島從數千年前開始就與老虎一起生活。根據韓國學者崔南善在《朝鮮歷史和民族思想之魂》所寫,以及《山海經》海外銅鏡記載:“君子國人穿戴整齊的衣服、帽子等,腰間佩帶寶劍。他們養了兩只皮毛漂亮的大老虎,讓它跑腿。”崔南善將韓國稱為‘???’(虎談國),也有人將韓國稱為‘??? ??’(老虎民族)。老虎作為百獸之王,韓國文化中將老虎作為山君,與山神一起出現的這種形象,在韓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智慧超群、氣度凜然的老虎曾是被稱為山君子、山靈魂、山神靈、山中英雄的百獸之王。
韓國最早的關于老虎的文字記錄是《三國遺事》卷1 中關于“古朝鮮朝”中出現的檀君神話。神話中熊和老虎都想要做人,于是向天神桓雄求告,最后熊遵守天神的戒律,變成了人,而老虎卻不能忍耐不見陽光的日子,最后沒有成人。在《高麗史·高麗世系》中也有關于虎景的神話記載。韓國對老虎的最早歷史遺跡是慶尚南道蔚州郡彥陽面大谷里巖壁上的巖石圖案,巖畫中有14 只老虎,有條紋虎和斑點豹等,由此可以看出當時老虎眾多。蔚山天田里、慶州石場洞巖畫中甚至可以看到老虎及其腳印。在慶州石藏洞金竿巖畫中,有虎腳印、山和虎的圖案,可以看到用簡單的線條描繪山中表現某種野獸的圖畫,從種種情況看野獸應該是山里的老虎。
高句麗壁畫古墓上繪制的四神圖中可以看到白虎,這是在四五世紀。梅山里四神冢中出現長如蜈蚣的白虎,后期的古墓壁畫,全部裝飾著清一色的四神。四神圖是根據古代中國陰陽五行的宇宙觀的圖像化。在古代中國,宇宙中有五顆陰陽情的行星,主宰宇宙,把中心勢力看作是中央的“土”。每個方位都配有主神,外道輔佐神、季節、音色等,于是,東西南北分配的動物就被稱為四神圖或四水圖。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四神由此可見。
由此可見,韓中兩國在虎文化的沿襲和傳承上都有悠久的積淀和歷史文化背景。中韓兩國的地理位置使兩國之間互相影響,兩國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似性,但是兩國又有著不同的地理地貌、生活方式和現實基礎,人們在語言表達、世俗生活和思維模式上必然會出現一定的差異。本文從文化語言學的角度,以俗語為中心,比較研究韓中兩國在虎文化意義認識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更好地了解兩國虎文化現象。
語言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語言中充盈著民族的文化思維、文化觀念和文化價值的創造,語言的歷史是民族文化歷史的見證,語言中蘊藏著民族文化內涵。
《漢語俗語詞典》對俗語的介紹是:“俗語也叫俗話、常言等,是漢語語匯中廣泛流傳于大眾中的一種定型語句。它具有很強的通俗性和口語性,而且使用范圍十分廣泛,在漢語語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俗語作為一種語匯形式,具有鮮明的特點:它生動形象,言簡意賅,風趣幽默。”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俗語”的定義:“通俗并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愿望。”“諺語”的定義:“在民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從定義上理解,“俗語”和“諺語”共同的部分在于:①廣泛流傳的;②簡單通俗的;③固定語句。所以兩者從流傳方式、語體風格和外在形式上,都是非常一致的。區別在于兩者的功用,俗語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愿望”,而諺語反映的是“深刻的道理”,也就是說,諺語側重的是反映知識,啟發教育方面。俗語與諺語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諺語是俗語的一部分,它是俗語中總結知識經驗,反映深刻的道理、包含思想意義的那一部分俗語。俗語從廣義的角度上,包含了諺語、慣用語、歇后語、格言警句等。
在韓國,關于俗語這個概念有個詞叫做“?? ”,對應的漢語是“俗談”。“俗談”是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特質及民族、祖先傳來的思想、感性、愿望等凝結的民族語言形態,是理解民族的歷史、宗教、民間信仰、風俗制度、思考方式等的好資料。韓國學界對“俗談”的定義異彩紛呈。韓國“韓文字學會”編纂的《國文學詞典》里認為俗談是“以普通人在日常體驗中獲得的世俗生活智慧為比喻,簡潔呈現的慣用表達”。金思燁在《俗談論》中說:“俗談是廣泛分布在民間的口頭箴言,源于社會環境而產生,這是經過漫長的歲月,通過大眾的智慧和經驗形成的精神產物,是優秀的文章、詩歌、哲學、處世學。因此,在這里可以很好地反映一個民族或國民的性情和氣質,還可以表現道德和信仰。”
我們可以簡要地概括韓國“俗談”的特征:①形態上是簡練壓縮的;②用口語表達民眾的生活;③具有教訓和諷刺功能。
《現代韓中中韓詞典》里關于“??”的中文意思解釋為:“名詞,俚語,諺語,俗語。”《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俗談”這個詞,比較容易被混淆的兩個詞是“俗語”和“諺語”。那么,韓語中的“俗談”與漢語中“俗語”“諺語”之間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呢?
無論是韓語的“俗談”,還是漢語的“俗語”,它們都是反映從很久以前開始,通過口語傳達的民眾生活,包含教訓和諷刺的簡短表現。但在形態方面,兩者存在差異。與韓國“俗談”對應的用語有“俗語”,但把漢語中的“俗語”范圍縮小,相對應的韓語“俗談”的,則主要是“諺語”和少部分歇后語等。下圖是漢韓熟語俗語對應圖。

圖1 漢韓熟語俗語對應圖
本文所指的“異形同義”的俗語是指具有相同文化意義,但形式或內容不同的俗語。本文所選的俗語語料庫來源有:中文的俗語來源有孫德興編著的《漢語俗語詞典(增訂本)》、商務印書館修訂的《新華諺語詞典》、四川辭書出版社的《漢語熟語詞典》。韓國俗語來源于韓國學者宋在璇編寫的《動物俗談詞典》。
根據上述語料庫,下面是和虎有關的漢韓“異形同義”類型俗語比較分析。
(1)
【中】:紙老虎
【韓】:??? ????.(是畫中的老虎)
中文“紙老虎”意思也是看起來是老虎,但是其實是紙做的,所以沒有什么傷害人的力量,也就不可怕了。韓語俗語“是畫中的老虎”,意思是說就像用畫畫的虎看起來可怕,但是因為不能動,所以沒有什么可怕的,和傳聞完全相反,沒有什么可怕的。
(2)
【中】:管中窺豹,但取一斑。
【韓】:?????? ? ???.(從窟窿中窺視老虎)
中文俗語“管中窺豹,但取一斑”,用的不是老虎而是豹,但是豹和虎同屬于貓科大型動物,古代很多詞語意指相同,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僅僅看到一小部分。
韓語俗語“從窟窿中窺視老虎”,也就是說不看整體,只看一部分就不能正確評價的意思。
(3)
【中】:說曹操,曹操到。
【韓】:?? ? ??? ??.(說虎虎到)
韓語“說虎虎到”,意思是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有僥幸互相配合的情況出現。在漢語中用歷史人物“曹操”取代了“虎”,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在中國人民的認知和史書記載、民間傳說故事中,他身上既有著政治家的魄力和能干,也有著權術者的陰險和狡詐。這種性格和行為的雙重特色正好和老虎的“勇猛”和“陰險”的兩大象征意義相契合。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韓中兩國文化中,對這種時機恰好的情境表述,兩國的俗語非常巧妙地達成了一致。
(4)
【中】:“虎落深坑被犬欺”
【韓】:??? ??? ??? ??? ?? ???.
(猛虎掉入陷阱,老鼠也瞧不起)
漢語中“虎落深坑被犬欺”,比喻本領再大的人一旦失去了施展才能的地方和條件,什么人都敢來欺負,同樣意思的還有“虎落平川被犬欺”“虎落平陽被犬欺”。
而在韓語的俗語中,猛虎掉入陷阱,是被兔子和老鼠看不起。表示有權力的人行使權力時讓人害怕,但他如果沒落,所有人都會蔑視他。因為韓中兩國地理環境面貌不同,韓國的山林丘陵地帶兔子和虎共生狀態,很多俗語中都有關于兔子和老虎的描述,包括傳統民畫中也有兔子給老虎點煙袋的場景。中國則是平原、山林多種地貌,狗是鄉村看家護院常見的動物,因此狗的出現頻率非常高也是很習以為常了。
(5)
【中】:往老虎嘴里送食。
【韓】:??? ?? ? ?? ???? ???.
(虎穴自尋)
漢語俗語“往老虎嘴里送食”,是比喻自己主動去危險的地方。韓語“虎穴自尋”,意思是自己去找麻煩,自討苦吃,兩者意思是一樣的。
(6)
【中】: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韓】:???? ??? ?? ? ???.
(畫老虎畫不了骨頭)
漢語中“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比喻認識一個人不難,但是要做到知根知底非常不容易。
韓語中“畫老虎畫不了骨頭”,沒有了“龍”,只是畫老虎,意思是,就像畫老虎的外表,但畫不出心里的想法一樣,人心里的想法也不知道。
(7)
【中】:拉大旗作虎皮
【韓】:?? ?? ? ??.(披著虎皮的狐貍)/
?????? ? ???.(披著虎皮的羊)
漢語里的“拉大旗作虎皮”也是比喻打著權貴人物的旗號保護自己,去嚇唬、欺騙別人。韓語“披著虎皮的狐貍”,意思是狐貍穿著老虎的皮來耀武揚威。“披著虎皮的羊”,這句話意思是,外表看著危險但其實內心很脆弱。
(8)
【中】:山中無老虎,猴子充霸王。
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山中無好漢,猢猻稱霸王。
【韓】:? ?? ??? ??? ????.
(在沒有老虎的洞里,兔子是老師)
? ?? ???? ???? ? ????.
(在沒有老虎的山里,野貓當老虎)
??? ?? ???? ???? ??? ??? ??.
(在沒有老虎的山上,蝸牛當老虎)
漢語中“山中無老虎,猴子充霸王”“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山中無好漢,猢猻稱霸王”,但無論是哪一種表達,代替老虎的,始終是“猴子”(猢猻也是猴子的一種)。而韓語中則是兔子、野貓甚至是蝸牛這些弱小的動物,顯得更加生動有趣。
(9)
【中】:虎父無犬子。
【韓】:????? ???? ??.(虎中無狗崽)
漢語俗語中“虎父無犬子”,意思是本領大的人不會養育出無能的后代。韓語的“虎崽中沒有狗崽”這句話意思是,在優秀的父母中沒有愚蠢的子女。
(10)
【中】:虎頭蛇尾。
【韓】:? ???? ????.(虎頭狗尾)
漢語中“虎頭蛇尾”,形容人做事一開始聲勢很大,后來勁頭很小。韓語“虎頭狗尾”,意思是任何事一開始做得很大,但是收尾很潦草。韓語中的“狗”,在漢語里成為了“蛇”。
(11)
【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
【韓】:“???? ????”(我既之山,豈憚有虎)
漢語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形容一種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精神。“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意思也是,心里明白所去的地方非常危險,但還是要去,這兩句都表示了對虎不畏懼的一種勇敢姿態。韓語俗語“我既之山,豈憚有虎”意思是,“我既然來到了山上,又怎么會害怕老虎呢?”同樣表達了不畏懼老虎的勇猛。
(12)
【中】:殺雞焉用牛刀
【韓】:??? ?? ?? ????.(殺虎的刀殺狗)
“用殺老虎的刀來殺狗,這句話就是說,如果錯誤選擇了工作工具,工作效率就不會提高。在中文里表達同樣意思的俗語是“殺雞焉用牛刀”,原作“割雞焉用牛刀”。“雞”是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牛刀”比喻有強大功能,能力大的人或物,漢語用了反問句的形式加強語氣,表明做事要選擇正確的工具,不要白白浪費精力。
韓中兩句話在表達同樣意思的時候,用了不同的動物來代指事物的大小,韓語是用“虎”指代大事情,漢語則是“牛”;韓語用“狗”表示無足輕重的小事,漢語里則用“雞”。雞和牛都是在中國農業社會老百姓生活中很常見的家禽,用“雞”和“牛”比喻事情的“大”和“小”,也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例如俗語“寧為雞首不為牛后”,也是同樣的一種修辭手法。而韓國人民對“虎”和“狗”的感情也離不開韓國丘陵多、山川多的自然環境的影響。
在上述十二組中韓“異形同義”俗語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到,關于虎的文化象征意義基本包含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勇猛有力量的象征,如“虎落深坑被犬欺”“虎父無犬子”;二是權威令人害怕的象征,如“拉大旗作虎皮”“山中無老虎,猴子充霸王”;三是某種危險情況的象征,如“往老虎嘴里送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些關于虎的文化象征含義在中韓兩國的認知中是相同的。
通過對中韓虎類俗語中“異形同義”的比較,我們可以得知,雖然中韓兩國由于語言的不同,但是在表達對老虎的認知和看法上,有著相同之處。這也說明了,中韓兩國由于地緣關系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在虎文化的認知層面有比較多的相似之處。當然,通過俗語形態的不同,也可以看出其中的衍變和中韓兩國人民思維模式存在的差異。這對于兩國語言學習者相互學習,理解中韓兩國文化以及促進兩國交流有著比較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