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艷 郝 斌
(南首爾大學,漢城 忠清南道天安市 330—707)
寫實主義是繪畫的表現手法,以寫實的手法,將事物表現出來。影像是借助機械手段成像的一種圖像畫面。攝影術出現之后,其逼真、便捷的特點,引起美術界一片嘩然,甚至有人認為寫實主義將畫上句話,被影像等新媒介藝術代替[1]。不可否認,數字網絡技術的興起,使得影像技術獲得較好的發展,不僅可以大量復制,還具有較快的傳播性,而寫實繪畫的功能無法與影像技術相比,這說明攝影技術的出現對寫實繪畫產生強烈的沖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取代寫實繪畫的審美功能。因此,通過對影像藝術語言進行分析,并將其與寫實主義繪畫語言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具有共性,也具有各自的獨特優勢,而影像技術也能夠為寫實主義繪畫應用。
影像藝術包括圖片、流動影像、新媒體藝術,是一種藝術手段。攝像指的是使用攝像機,經過光學鏡頭將景物聚集成像在CCD 上面,再經過其光電轉換作用,將被攝對象變為視頻信號,再經過監視器電光轉換,變為可視圖像,這一過程便叫做攝像。攝像與攝像藝術不相同,攝像藝術是借助攝像技術,基于劇作塑造可視藝術形象,攝像的作品,是人的主觀意識體現。攝像具有較強的技術性,主要是因為它以攝錄機作為創作工具。在攝像過程中,通過利用人眼視覺殘留原理,使觀眾看到的活動圖像,與現實中的活動一模一樣,不管是被攝對象的形態、動作,還是明暗、色彩、體積等,都可以如實記錄下來。同時,攝像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能力,不僅可以塑造人物形象,還能夠描繪環境,許多電視劇的攝像都體現出了攝像藝術表現功能。
寫實主義有兩種含義,即藝術的創作方法、藝術的寫實手法,在文學藝術創作中,寫實主義是其中的一種創作方法,運用時間比較早[2]。自從繪畫產生之后,畫家遵循的表現方式之一便是寫實。在人類沒有具備寫實表達能力時,只是通過簡單的線條、幾何形體,將想要表達的內容繪畫出來。伴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各種繪畫材料、技巧的產生,人們的繪畫能力不斷增強,所繪畫的內容與現實更加接近,人們寫實技能的提升,所繪畫的形象與其現實本身更為相似。油畫出現之后,在文藝復興時期,西畫體系寫實性達到了巔峰,以寫實為主,形成古典主義繪畫,后隨著社會的進步,開始以自然主義作為創作的根本。在這樣的背景下,19 世紀,畫家庫爾貝提出寫實主義。總而言之,寫實主義就是根據實際描繪事物,架構客觀事實再現。與古典主義相比,寫實主義并不是簡單地將自然再現,而是基于寫實,強調藝術家的精神表達,在繪畫表現上,即使與規則相違背,但作品仍會被觀者接受,在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美化,使其在形式上更具感染力。
工業時代,攝影技術屬于重大發明之一,攝影技術的出現,從視覺層面為人們帶來了不同的體驗,滿足了人們對于視覺文化的需求,這也預示著圖片時代的到來。攝影技術的出現,是科技、信息知識相融合的結果,攝影中使用到的照相機、感光材料等,都比其綜合發明要早。攝影技術出現之前的三個多世紀,已經有了暗箱,與照相機較為類似,畫家們使用暗箱作畫。19 世紀20 年代,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攝影實驗,法國科學家尼埃普斯,在暗箱中放入了感光材料,拍攝了影像,是現存最早的影像,但其中用到的瀝青感光法沒有使用價值,真正的攝影術是達蓋爾銀版法攝影術,把涂有感光乳劑的金屬板,在照相機的短暫感光之后,借助藥液的化學作用,得到逼真的影像圖片。攝影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科學手段,并且在現代社會中成為獨立的載體。
尼埃普斯使用暗箱以及感光板進行的實驗,被命名為日光繪畫,但是,攝影并沒有獲得藝術界的認可。當時時代背景下,不管是技術發展歷史,還是畫面的效果,攝影都無法與繪畫相比。1857 年,如圖1 所示,為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的攝影作品《人生的兩條道路》,該作品中有25 位模特,通過30 張不同底片,在16×30 的畫面上印制。該攝影作品以繪畫創作方式,拍攝出了恢宏的效果。正是這一攝影作品的出現,躋身于英國“曼徹斯特珍品展”,并且和繪畫、雕塑處于同一高度,加入藝術行列。從該作品中能夠看出,不管是畫面的構圖,還是模特的運用,都是從畫家視角出發,以繪畫的思維、審美進行創造的,說明攝影與寫實繪畫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圖1 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的攝影作品《人生的兩條道路》
當前時代,攝影已經普及化,人們可以使用相機隨時隨機拍攝記錄生活中的畫面。對于寫實繪畫而言,曾經畫家追求的寫實技巧,在攝影藝術中,只需要按動快門便可以做到。在畫面表現力上,傳統的膠片攝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數字技術的發展,不管是在畫面的記錄、傳輸,還是后期的制作,都具有極大的優勢,正因為如此,有部分人認為攝影藝術將取代寫實主義繪畫。夢露《最后的肖像》,在她去世的前六周拍攝,關于她的作品,有很多都被她使用橙色記號筆打上了大叉,并使用發夾在彩色反轉片上刮上深深的痕跡。后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米歇爾公司新藝術影像中心將被毀的反轉片變為數碼輸入計算機,將大叉與劃痕去除掉,使用新的數碼代替舊的數碼,完成了照片的恢復。
攝影語言是借助科技手段,將被攝對象精準還原,達到真實的畫面表達效果。最初,攝影語言來自寫實繪畫語言,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攝影的優勢越來越突出,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較強的表現力,攝影已經有了與繪畫不同的完整語言體系。攝影藝術語言包括線條、色彩、光線、影調,這些都是攝影的構圖元素,只有了解攝影語言,才能加深對攝影作品的理解。線條作為攝影構圖元素之一,主要是由鄰近的影調分界線勾勒出來的,是被攝對象與光線作用下呈現出來的,通過線條美,增強畫面的形象性以及作品感染性。光線在攝影中非常重要,正是在光線的作用下,才能夠將被攝者的形態、體積等呈現出來。在實際攝影創作中,需要先了解光質、光位,弄清光線軟硬程度,硬光下呈現出來的造型,具有明顯的受光面,影像輪廓十分明顯,具有較強的立體感;軟光則是散射光,在影棚中國,帶有柔光箱的便是柔光。影調指的是畫面的明暗層次,從黑白、色彩中分離出來,影調包括低調、中間調、高調。攝影的造型語言,是營造攝影藝術美感的重要元素。
攝影已經成為視覺藝術門類,攝影的出現與普及,對人們的生活有著極大的影響。攝影的發展,使得每一個人都成為藝術家,拉近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而藝術也不再是高高在上,成為人人觸手可及的生活,這也是在人類自身基礎上,賦予其特定創造力。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藝術家,其主要是擴大藝術觀念的一種體現,攝影使得廣大群眾有了藝術話語權,人們既是觀賞者,也是藝術家。
藝術家與作家是一樣的,在繪畫創作之前,需要先有自己的一套語言體系。德拉克洛瓦曾說過:“大自然僅僅是一部詞典。”從這句話中可以得知,大自然并不是寫實繪畫的復制對象,而是作為素材,為藝術創作提供靈感。藝術家在描繪所看到的風景時,面對相同的景象,每個人繪畫出的作品卻不一樣,作品的差別,其實與每個人自身的性格、氣質差異是一樣的,由于每個人的自身文化素養以及生活環境各不相同,即使面對同樣的景色,所呈現的“真實感”,也只是相對于每一個而言的。同時,由于每個人所處的地點、個人的心境不同,對于相同事物,所產生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對于藝術家而言,主要是服從同一風格,將不同對象形成一個新的整體。廣大群眾在欣賞繪畫作品的時候,不單單是欣賞其中的人、物,也是對藝術家本身、作品藝術性進行欣賞,畫面承載的藝術家的感知,才是作品的根本。觀眾在欣賞作品的時候,單純地享受其中的藝術創作,感受人類的情感。
安格爾是法國繪畫大師,熱衷于原始主義,是法國新古典主義旗手,一生創作了許多作品,若將安格爾比為詩人,那么他的詩篇一定是與女性有關的。圖2為《勃羅日里公爵夫人像》,畫中描繪的是一位端莊的貴婦人,畫中沙發上的外衣、手套,說明她正準備外出,或者剛從外面回來。在人物皮膚等質感的處理上,惟妙惟肖,線條十分流暢,色彩恬淡,能夠將畫中人物的高雅氣質襯托出來。安格爾是自然的崇拜者,致力于將古典與寫實結合起來,在寫實手法上,不遺余力。

圖2 《勃羅日里公爵夫人像》
讓·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比較受歡迎的畫家,他出身于農民家庭,但具有繪畫天賦,在他的作品中也能夠看到野花、泥土等農村元素。圖3 為米勒的《牧羊女與羊群》,這幅畫不管是色彩,還是牧羊女的形象,都處理得十分細致、統一,作品的真實感,增強了畫面的鄉土氣息感。藝術作品的美,不在于其中描繪的內容,而是藝術家情感的反映,在這幅作品中,反映出米勒對大自然的一種熱愛、感激之情,畫中的陽光、羊群、勞作者,都是根據現實生活如實地描述。米勒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主要是因為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中的他一定是對未來充滿期待,所以,他的作品中展現的人物形象也是很質樸的。作品中牧羊女低頭禱告的神態,體現出畫家細微的觀察力,也體現出一種悲憫之情。從作品構圖來看,牧羊女和地平線剛好構成了十字架式構圖,畫面重心稍微偏離中央,畫中還點綴了一只小狗,使得整個畫面增添了一份活力。從空間層面來看,畫家將曠野中的小徑設在左右兩邊,以中心作為起點,形成射線狀,有一種空間透視感。畫面呈現出近大遠小的特點,位于近處的牧羊女、羊群,主要以細致為主進行描繪,而遠處的羊群、田野,則相對粗略。畫中的多種表現手法,使得總體的明暗、虛實達到了平衡狀態,并利用地平線,將整幅劃分為黑白兩塊,通過不同物體的組合,構成和諧的畫面。從表象來看,這是一幅寫實繪畫作品,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又在哪可以找到這種真實、迷幻的自然。米勒的繪畫作品已經超過自然的真實,畫中呈現出的渾厚樸實特點,摒棄了都市的浮華。

圖3 米勒《牧羊女與羊群》
從以上作品中可以看出,寫實畫面,不同的人,所繪畫出的作品是不一樣的,這說明寫實繪畫并不是單純地對現實進行復制,主觀因素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畫家的情感、審美、創作意圖等一些主觀因素,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主觀因素,才能夠使寫實繪畫作品更具內涵。寫實主義繪畫比較強調“描繪”,而描繪的過程會受到各種因素的作用,繪畫作品呈現之后,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從而產生一種綜合效果[3]。速寫可以明顯看出運動力痕跡,在藝術家的藝術作品筆跡中,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意境,人們在欣賞作品的時候,能夠根據筆觸辨認出畫作的作者。圖4為梵高的自畫像《耳朵上扎綁帶叼煙斗的自畫像》,從梵高開始,筆觸有了筆跡學的含義,筆跡學家可以從畫中辨別出作畫作者,根據筆跡的力度、長短等判斷。由此可見,在繪畫中,筆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影像技術無法達到的,即使通過科技制作出紋理,但不具有個性。

圖4 《耳朵上扎綁帶叼煙斗的自畫像》
在繪畫風格、形式上,我國的審美欣賞趣味對其十分注重,好的繪畫作品,應具有優秀的情趣格調,在對象描繪上,具有深厚的功力。藝術具有相通性。在藝術表達上,最為重要的便是思想情感,寫實主義繪畫也是如此,初學者在繪畫過程中,由于其正處于學習過程中,主要是依據對象繪畫,當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能夠通過繪畫作品表達思想情感,此時,作者便可以通過繪畫表達情感。圖5 為列奧納多·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作品表現了女性典雅的典型形象。在構圖上,打破傳統構圖方式,突破禁止人物肖像畫到腹部以下的規定。在繪畫技法上,運用“漸隱法”繪畫技法,人物形象和背景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人物的輪廓并不明確,眼角、嘴角與陰影相融合,表現出含蓄的藝術效果。正是因為達·芬奇對形體構造有較深的了解,在解剖學、生物學、光學等多個領域有一定的了解,在繪畫中能夠更加自如地創作。達·芬奇認為,好的作品除了從人物表情、身體動態等方面傳遞出情感,還可以從畫面的影調、線條等抽象因素上傳遞。在寫實主義繪畫中,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分,而繪畫對象則是藝術的一種載體。寫實主義的主要價值在于,藝術家在繪畫中細心描繪每一個細節,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其中投入的情感,都具有寫實主義繪畫的價值。

圖5 《蒙娜麗莎》
攝影需要由人來操作,雖然也用到手、眼、心,但是,與繪畫相比,無法自由發揮,容易受到相機的限制。影像藝術家在表現一些抽象因素時,通常是在制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自身主觀能動性。與攝影成像相比,人的視知覺有一定的區別。人的視覺知覺具有選擇性,這也是兩者之間存在區別的原因。現實生活中的光線投射在人的視網膜上,這個時候還沒有形成視覺形象,只是雜亂的光斑,必須借助視神經,將信息傳至神經中樞,這樣才能夠真正生成知覺圖像。人在觀看事物的時候,并不是放眼望去便可以看清所有的事物,由于每個人的關注重點不同,心中的知覺形象各不相同。在這個過程中,當事人認為不重要的形象,通常會將其忽略掉,這也是光學作用不能夠做到的一點,攝影不添加感情色彩,只是對光線進行復制。藝術家關注的重點,無法被作為重點來刻畫,而一些較為繁瑣的細節,卻在影像中凸顯出來。機械事物具有可復制性,但是,人的情感卻是無法復制的,寫實主義繪畫也具有不可復制性,這也是體現出了其自身的藝術價值。
當現實中的光線投射到人的視網膜時,會呈現出分散、沒有意義的形狀因素,待傳入大腦之后,根據以往視覺經驗,進行對比分析,對于大腦中儲存的信息,與相關的形象符號進行關聯,大腦會將情感、概念、邏輯等一些信息賦予基本元素,使其以獨立個體形式存在,從而形成具有情感積淀的圖形。視知覺的這種組織行為,也是人獨有的特征,機械無法完成。攝影過程中,對象被當做平面來處理,雖然可以在焦距、光圈的作用下,將主次關系拉開,但是,這種機械的復制,無疑是將藝術家的創作成分大大降低。影像技術呈現的是二維世界,而人類的眼睛看到的是三維空間,對比之下,影像中的世界較為單薄,影像中的形象與人們感受到的世界存在較大的差異。由此可見,攝影無法將人們感知到的世界客觀呈現出來,也無法實現藝術的升華。文藝復興時期,大多數壁畫為寫實畫風,但是,與攝影之間仍存在較大的差異。攝影的主要特點為靜止、瞬間的,相比之下,寫實主義繪畫為運動的,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其中,運動指的是姿態的轉變。總的來說,影像技術是在光學作用下產生的結果,屬于一種機械性的手段,其中的藝術成分,受限于設定好的程序,與繪畫相比,還需要對影像技術進行深度挖掘。人的情感十分豐富,單純將事物的面貌記錄下來是不夠的,需要從中抒發情感。
伴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發展過于受機械牽制。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作為情感媒介,其地位不斷提升,與影像技術這種低成本、可復制性的機械性手段相比,寫實主義中蘊含的價值更加珍貴。在寫實主義繪畫創作中,也是藝術家情感沉淀的過程,在作品欣賞中,只有了解創作的過程,才能夠對其中的內涵有深刻的理解。攝影創作的時間非常短暫,主要是由攝像機內部的指數決定,沒有表現出藝術風貌,能夠體現出藝術的,只有畫面構圖、角度、光線等,而這些因素又受限于鏡頭。美,存在于多個部分之間的比例和諧中,對于現實事物來說,很難達到這個標準,而繪畫能夠依據自然規律,在不違背的基礎上,矯正不夠完美的地方。在繪畫中,替換背景,優化形象,去除非必要的細節,都能夠使整個畫面變得更加協調,增加繪畫的藝術效果。寫實主義繪畫的優勢主要在于其不可重復性,而這也是影像技術的缺點。
藝術品收藏是一種傳統,其價值的高低,是衡量收藏者水平的標準,寫實主義繪畫作品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深受收藏家們的青睞。歷史上的寫實主義繪畫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留下了無數杰作,這是影像技術無法替代的。藝術創作的過程,傾注了藝術家的心血,每一次運筆,都將個人情感灌輸至作品中。寫實主義繪畫表達了個人思想意識情感,影像只是在機械的作用下產生的,相對較為刻板。由此可見,在藝術創作中,表現情感的介質尤為關鍵,傳達情感的媒介決定著繪畫成功與否。在藝術創作中,直覺、情感起著主導作用。攝影是一種新興的藝術門類,雖然具有特殊的藝術價值,但是,從藝術效果來看,無法替代寫實主義繪畫,寫實繪畫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藝術效果[4]。
攝影、繪畫屬于獨立的藝術形式,兩者之間又互相產生作用。在形式上,攝影具有多樣性特點,對于寫實繪畫而言,具有啟迪作用,使得繪畫探索出新的樣式。攝影和繪畫之間關系密切,通過對攝影的利用,能夠促進寫實主義繪畫的良好發展。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畫家追求逼真寫實,不斷探索敏感透視、焦點透視等,并將藝術作為科學深入研究。影像技術在繪畫中的應用具有較多的優勢。其一,畫家在創作的時候,能夠快速搜集大量素材,將轉瞬即逝的事物記錄下來,利用其中較為合適的因素,降低創作的難度、風險。其二,借助影像技術完成對象記錄,藝術家在創作時,便可以突破寫實技術的限制。其三,影像技術的出現,為寫實繪畫提供靈感。
寫生中的光線、對象、角度三要素不能改變,但在現實中無法做到,光線每時每刻都在變化,還有許多美景轉瞬即逝[5]。在人物寫生中,模特的動作難免會發生移動,尤其是人物的神態,很難把控,而神態確是繪畫中非常關鍵的一點,只有將神態描繪準確,才能夠使其具有個性。通過利用影像,將其作為繪畫創作藍本,能夠節省大量的工作,省去搜索素材的時間,也不需要長時間在戶外待著,并且還能夠定格景象,為繪畫者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畫家在創作過程中,不用時時刻刻擔心景象會消失,也不用擔心光線、人物會變動。影像技術出現之前,部分繪畫為了滿足記錄這一用途,拋去其藝術功能,而影像技術的出現,剛好承擔其記錄的責任,從而在思想情感上為畫家實現了空間拓展,并且有助于活躍思維,提升創作的豐富性。影像藝術的出現,雖然給繪畫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攝影技術與寫實繪畫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攝影技術承擔了社會功能性。雖然影像藝術屬于藝術的一個分支,但是,這并不說明寫實繪畫將要被影像藝術取而代之,寫實繪畫的審美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從另外一個層面思考,攝影技術的出現,使得寫實繪畫擺脫桎梏。
影像藝術和寫實主義繪畫各自具有獨立的形式,但是兩者之間又具有密切的關聯。寫實主義繪畫具有豐富的藝術內涵,作為一種藝術表達媒介,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藝術家在創作中能夠將自己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寫實主義繪畫作為人類文明的成果,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很難被其他藝術樣式取代。影像藝術得到了當代藝術的認可,承擔了繪畫的社會功能性,但是并不能夠將寫實繪畫取代,而是對寫實繪畫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給予藝術家新的思維方式,在推動寫實繪畫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類本身具有豐富的情感,而影像藝術的加入,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影像、繪畫作為兩個獨立的個體,又互相作用、互相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