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佳慧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5)
本文旨在研究敦煌壁畫更深一步地豐富中國當代油畫的民族精神與內在生命力。感受敦煌壁畫元素中的內在脈動;探索性地學習敦煌壁畫對外來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內在兼容力、吸納力與同化力;增強中國油畫的內在向心力與外在籌算能力。利于豐富油畫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性藝術形式,與時代相結合增強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軟實力,才能使中國油畫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敗之地。
敦煌壁畫作為我國舉世聞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地位,還是中西繪畫融合的典范。季羨林先生說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不僅符合敦煌藝術的實際,更體現了敦煌藝術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與同化力。油畫作為外來畫種,在中國經歷了百多年的學習與傳播。要使中國油畫在世界留下更多識別的標志,就要加快推進油畫民族化和特色化進程。其重要途徑就是要讓油畫與中國當代實際相結合,豐富其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精神與內在脈動。這有利于推進油畫本土化進程;利于探索中國油畫的內在生命力;利于賦予生命力更多民族精神內涵。這樣就不會讓油畫只虛于表面的形式效果,而是豐富其內在精神,以求其內外平衡。增強其更多具有同化力的民族力量,豐富中國油畫特色性民族性標志,推動油畫在全球化過程中的發展。
根據敦煌壁畫的演變軌跡來看,敦煌壁畫的演變過程是經過長時間的對外學習融匯外來文化與對內吸收本民族藝術特征的一個脈絡,在不同時期都有其不同的民族風格與藝術特色。如以下是其學習演變的過程。
北涼時期紋樣較為豐富,如幾何紋、蓮花紋與忍冬紋點綴其中,人物造型有著明顯的西域痕跡,以線勾勒輪廓整體基調樸素,設色淳樸。

圖1 北涼莫高窟272 窟蓮花火焰飛天藻井(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圖2 北魏晚期—西魏初期忍冬蓮花紋藻井莫高窟249 窟主室藻井(圖片來源:數字敦煌)

圖3 北周時期斗四套迭蓮花藻井莫高窟301 窟(圖片來源:數字敦煌)

圖4 隋朝時期化生色輪摩尼寶套斗藻井莫高窟380 窟(圖片來源:搜狐網)
北魏時期,飛天形象帶有印度佛教色彩,忍冬紋仍大量使用。中后期民族傳統造型開始出現,不難看出此時已受本土民族藝術如顧愷之的用筆緊勁連綿以形寫神、陸探微的秀骨清像的影響,開始打破西域程式,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的本土化。
北周時期,南北方民族文化開始融合,開始有一套程式——斗四套迭。但仍處于不斷探索的過程,題材上進行了創新,把西域、中原與敦煌本土民族文化多種元素相融合。
隋朝時期,出現了與三世思想有關的三兔紋。隋末時期,已具有鮮明的中亞風格和敦煌地方特色,風格特征逐漸統一。樣式上不斷創新,造型豐富,設色明朗華麗,以青綠色為主并有少許曙紅,有種清新淡雅之感。人物動態更具動感優雅,獨具特色,給人以無限遐想。
唐朝時期,設色更趨于華麗莊重之感。藝術形式更加本土化民族化,技法上善用蘭葉描,鐵線描。紋樣上突破了前朝套逗框架,藻井更具有層次感與縱深感,布局上更遼闊,場景更豐富,敘事性強,設色也更為統一。
五代時期,主要承襲唐朝,基調優雅純凈。
西夏時期,增添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元素。
敦化壁畫演變過程正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性與接納性,并不斷地被本民族文化所同化,這正是當代油畫值得學習的地方。賦予外來畫種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內在生命,并讓其更具內在驅動力。強化當代油畫民族特征與中國特色,繼承創新,與時俱進。中國當代油畫要想立足于世界油畫之林,就要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增強其更多中國民族特色,優秀的民族精神,賦予其精神內涵,這樣才能增強中國油畫的特色標志特征。
以敦煌壁畫為例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吸納力、兼容力、創新力與同化力,讓中國當代油畫注入其內在動力,賦予其更多的精神內涵。通過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油畫上創新學習,讓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當代油畫“走出去”,在全球化進程中“化全球”。
敦煌壁畫色彩豐富絢麗、華麗典雅、純粹簡單、精美華麗,具有平面感與設計感,繁榮與純粹并存。在敦煌壁畫中豐富多彩的設色與純粹的色彩并不矛盾,這是因為我國古代的工匠們大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巧用多種天然的礦物質色彩,更多地使用純粹和諧的自然顏色。因色彩具有渲染特性,即使設色飽滿也同樣帶給人們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如圖7,整個色彩基調極為統一,偏暖調的藍色在整體基調中并不突兀,反而給予畫面一種重力感。這是因為敦煌壁畫巧用了純粹色彩的渲染特性,通過點線面的基本構成元素來在純粹空間上營造和諧的氛圍感,從而達到對位和諧的畫面效果。我們正是要借鑒敦煌壁畫中這種對位構成的法則,以此展現色彩和空間形式的和諧韻律,使畫面更富有氣韻生動之感。
康定斯基說過:“基面的上部,給人以松散、輕盈以及自由的感覺。”正印證了敦煌壁畫中的畫面。圖7 的上半部分橢圓偏多,讓原本以松散輕盈的上半部分給予其輕快的空間運動感。這是因為在基面上部巧用多個橢圓形沿著水平橫線排列。水平橫線的基調通常給人以冷靜平穩之感。而曲線和直線是一對基本的對比線型,土黃色的橫色基面賦予冷靜的直線以溫暖之感,這與富有彈性的暖藍色的圓潤曲線形成對比,又與多個朱紅色的小橢圓相得益彰,進而借用畫面構成實現純粹色彩與純粹空間的和諧統一。
從畫面構成元素即點線面來說:點具有靜默的特征。圖7 中藍色上松散的點與飽滿的藍色橢圓形形成對比,點與線安排得疏密得當。較小朱紅色的平涂小橢圓形的面與黑棕色繁密的點形成對比,巧妙地分割了整體畫面的上中兩部分,恰到好處地處理了點線面畫面元素的關系,從而達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純粹色彩角度而言:利用畫面構成的特征來增加與主色調和諧的因素并適當程度地弱化補色中不和諧因素,進而達到和諧統一之感。圖7 就是巧用了點線面的特性,使畫面中的純粹色彩更具豐富性。直線給人以冷靜之感,那我們就用暖色的橫線來弱化直線的基本特性。巧妙地組合點線面的純粹色彩關系才更好地展現面的戲劇和抒情的作用。

圖7 西魏敦煌285 窟南壁五百強到成佛(圖片來源:公眾號“常青觀察”)
從純粹空間來看,善于通過組合點線面的基本元素并賦予畫面元素以純粹顏色的特征,才能更好地純粹空間達到了“和而不同”與“氣韻生動”的境界。讓畫面更具有民族特征與張弛力。時代的精神、民族的特征與藝術家的個性力量,都足以讓中國油畫在世界藝術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筆。以上陳述意在指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與文化形式之間的有機關系。同時我們要理解,唯有將油畫賦予其民族精神內涵才能不拘泥于表面的藝術形式,才能讓中國油畫興盛不衰。

圖5 盛唐時期團花紋平棊莫高窟023窟(圖片來源:數字敦煌)

圖6 盛唐時期葉形瓣團花紋藻井莫高窟031窟(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官方微博)
《現代藝術的意義》這本書將兩個基本概念歸納成一個對未來很重要的矛盾,即“覆蓋著扁平色塊的畫布平面的事實,和這個平面被觀眾看作是一扇有魔力的窗戶之間的矛盾”。假如觀眾清楚地認識到他們在觀賞著平面,那么這是由于色彩承擔了重要的作用。接下來我想從純粹色彩角度去探索音律中的美。
從純粹色彩探索:色彩可以發揮構成體積和界定形式的作用,純粹色彩可以使畫面增加具有韻律感的生氣。在平面上組合排列著各樣的色塊,正是因為有著精美的礦物質色彩與繁榮的空間組合成和諧的色調,才使空間更加透氣,進而展現出很強的延展性,即通韻傳神的音律感。圖8 設色樸素典雅,一片祥和。圖中人物膚色歷久彌新,是因為它并沒有被加入其他物質調和,因此沒有被氧化,巧用顏料的明度,依據主次人物關系進行隨類賦彩,逐漸形成富有音律性的畫面。

圖8 中唐時期觀無量壽經變·舞樂敦煌第112 窟南壁東側(圖片來源:https://www.sohu.com/a/341573306_120116137)
從純粹空間上探索:且看由左下角至右上角具有鮮亮膚色這條對角線。這條線對外:摻和著向上的牽制力;對內表現著:具有抒情性的內在張力。這條和諧性的對角線就發揮著其自身的音律聲和內在渲染力,增強畫面空間的流動性即氣韻生動之感,有種連貫的韻律感。前人通過主觀地調整顏色的明度來協調畫面的主次關系,有種“筆斷而意不斷,氣韻綿綿起伏”之感,利于身臨其境地去揣摩其間的意味,以便尋求和諧的音律美。
從純粹色彩與純粹空間的對位構成關系來實現畫面的音律美:畫面遠景采用深棕色梯形邊框加重整體空間的穩重性;中景鮮亮的膚色構成對角線形成向上的線條音律性,使畫面整體偏向右下角,有種對外的韻律感,具有形色生動之感;前景選擇清新淡雅的淺色系形成正立三角形構圖,既突出了以深棕色為主的舞臺,又使整個畫面色調更加和諧統一。這樣恰到好處地處理了顏色與空間的關系,使顏色服務于平面空間,營造出一種音律感。如果一段音樂中,全是高音,而沒有低音,那么就會破壞整體音調的寧靜。無獨有偶,如果色彩分裂了,就意味著畫面空間關系的破壞,進而就失去了畫面的審美趣味。因此,要使畫面更具音律感,就要使油畫中色彩與空間不斷地相互呼應,進而達到協調一致韻律性與統一性。
本篇論文意在增強油畫民族性特征,賦予其民族精神內涵,利于中國油畫在世界文化中熠熠生輝。指出油畫不單單于表面的形式技法,更重要的是要有其獨特的具有民族性的內在價值。突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當代油畫在中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通過不斷探索,我發現我們國家的文化土壤十分肥沃。今后我需要不斷去學習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油畫在世界文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