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馬 力 圖| 王長育

楊昌芹在山上挑選制作竹編所需的竹子
楊昌芹把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產業緊密結合,用創新手法使古老竹編煥發新的活力,讓一件件竹編文創產品從貴州深山走向世界。

楊昌芹(中)在指導學員創作竹編

在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楊昌芹通過電商銷售竹編工藝品
1990年出生的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是貴州“赤水竹編”非遺傳承人。來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前一天,她剛剛帶領公司員工完成2022年春季第一批竹編訂單。“過去我們的竹編商品主要銷往國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訂單少了,但我們深耕國內市場有了成效。”
楊昌芹把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產業緊密結合,用創新手法使古老竹編煥發新的活力,讓一件件竹編文創產品從貴州深山走向世界。在她一手打造的產學研基地,特色竹編帶動了上千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2007年,17歲的楊昌芹從幼兒師范學校畢業。楊昌琴說,她原本可以選擇去非常好的幼兒園工作,也可以破格進入高等學校繼續深造學習,“但因為畢業實習時喜歡上了傳統竹編,最終選擇離開家鄉印江到赤水市學習竹編工藝”。
楊昌芹離開家鄉學藝的決定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爸媽說別人是撞了南墻就回頭,我是撞了南墻還要搭一把梯子爬過去的人”。學藝之路并不好走,楊昌芹憑著執著和倔強,短短幾年內,竹編技藝就變得爐火純青,作品先后數十次獲得省內外工藝品大獎。幾年后,她靠著精湛的竹編技藝成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的傳承人。
2012年,楊昌芹在赤水市大同鎮成立了自己的竹編工藝廠,很多留守貧困婦女成為工廠第一批“產業工人”。結合市場需求,她帶領團隊開發出了竹提包、茶杯、花籃、字畫等上千種竹編產品,通過展會、電商等銷售渠道,源源不斷地將竹編制品銷往全國各地和國際市場。“只有讓非遺技藝不斷地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在創新中不斷地創造價值,老手藝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楊昌芹希望,竹編傳統技藝能在一代代年輕手藝人手上煥發新的活力。
赤水素有“中國竹子之鄉”的美譽,現有竹林面積130多萬畝,有20萬人從事相關產業活動,竹產業和竹經濟已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有效引擎。
“一根竹子,如果當作加工材料賣,最多能賣10塊錢,但經過殺青、破篾、染色、拉絲、編織等20多道工序,制成各種竹編手工藝品,一件器物就能賣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楊昌芹說,就是山上這一棵棵青綠的竹子,在手藝人的創作中變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法寶”。
目前許多獨具特色的傳統技藝以及產品,沒有形成品牌,缺乏規模效應。建議通過產業基地的建立,整合技術資源,完善培訓體系,打通產銷渠道,塑造文創品牌。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工廠的生產和銷售計劃,“海外市場的銷售停滯了,工廠100多工人等著我開工資,沒有了國際市場,我只能帶頭來闖國內市場。”習慣了訂單上門的楊昌芹主動給國內銷售平臺打電話,上門推薦自家的商品。“我一大早開車從赤水到貴陽,當我大汗淋漓地把一箱箱貨品搬進黔貨出山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時,公司老板看完貨二話沒說就把幾大箱貨品全部留下,這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勵”。楊昌芹說,后來與這家電商平臺負責人溝通時才知道,當時他被自己認真做事的樣子感動了,“他說這么認真干事的人做出的產品也一定是優質的”。
有了第一次成功鋪貨的經歷,楊昌芹帶領員工迅速把廠子里的竹編產品鋪到了國內各大電商平臺,同時她還帶著員工大包小包地把商品送到了全國各個級別的展銷市場。“粗算下來,每年大大小小的展銷會我們要參加50多個,很多線下訂單就是來自這里。”“這兩年我們通過產品內銷的方式養活了自己,并且連續幾年都創下不俗的銷售業績。”楊昌芹說,“我們每年僅在黔貨出山這家電商平臺就能賣到幾百萬元人民幣。”
在楊昌芹創辦的赤水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中心,竹子編織的工藝品種類多達300多個品種,產品曾遠銷法國、英國,以及我國臺灣、香港地區。
因在竹編傳承保護和帶頭致富方面具有突出引領作用,2018年,楊昌芹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次上兩會,她就走上了“代表通道”,介紹家鄉的傳統竹編。“我以一個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大家介紹我們的苗族竹編技藝,這既是對竹編非遺傳承保護的肯定,也是對我們這些常年堅守的手藝人的莫大鼓舞。”
2021年,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竹編工藝在TikTok上得到7000萬網友在線圍觀,中國“竹編功夫”引發了海外網友空前關注。
“竹編技藝火到國外,證明這項傳統技藝深受喜愛,我們還要開發更多適合國際市場的產品,創造更大的價值。”為了讓非遺“潮”起來,楊昌芹先后到上海美院和清華美院進修學習,回來后將學到的新知識、新技能運用到立體精細竹編工藝編織當中,創新推出了竹編瓷器、竹編首飾、竹編禪意香爐等一系列竹編工藝品,備受青年消費群體推崇。
針對包括竹編在內的非遺保護和傳承現狀,楊昌芹認為,目前許多獨具特色的傳統技藝以及產品,沒有形成品牌,缺乏規模效應。她建議通過產業基地的建立,整合技術資源,完善培訓體系,打通產銷渠道,塑造文創品牌,這樣才能開拓出更大市場,更好地做好保護和傳承。
2021年,楊昌芹的公司產值近2000萬元,擁有34項注冊商標、12項發明專利。公司還帶動當地100多名村民就業,幫助177戶570人增收。從2012年至今,其竹編技藝的培訓人群涵蓋周邊的留守婦女、易地扶貧搬遷戶、殘疾人、學校學生等,年培訓達上萬人次。
在楊昌芹創辦的非遺竹編產研學基地,更多的年輕人返鄉來到這里。“年輕媽媽們在基地里做著竹編,身邊是竹簍里熟睡的孩子。”楊昌芹說,這就是鄉親們追求的幸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