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王 燁
自殺未遂是一種以死亡為目的的自我傷害行為,我國平均年自殺率為6.75/10萬,自殺未遂人數為自殺成功人數的10~20倍[1],自殺未遂病人由于產生消極的自殺意念及經歷自殺過程,極易在未遂后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2],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指發生威脅生命的或使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的事件后導致個體延遲出現、長期存在的一種心理障礙,一般至少持續1個月,主要表現為警覺性持續增高、反復體驗與創傷事件相關的刺激、對事物反應遲鈍等癥狀,可使病人再次出現自殺意念[3]。心理彈性[4]是個體面對艱難險阻所表現的良好抗壓能力,良好的心理彈性可有效消除各種應激障礙,緩解身心壓力。自我感受負擔(self-perceived burden,SPB)[5]是擔憂因自己疾病、照護或死亡后給他人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產生愧疚、自責等不良情緒,減緩心理康復進程。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查找此類病人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因素,以期早期識別自殺病人的消極意識,有效規避病人自殺行為,降低自殺再發率。
1.1 對象 選取2018年6月—2021年12月于某醫院精神科住院的341例自殺未遂后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意識及認知清楚,言語功能正常,能夠完成問卷調查;②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住院期間出現其他應激事件;②過往有精神疾病癥狀者。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①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是否為單親家庭、性格、居住地、是否吸煙、是否飲酒、自殺原因、職業狀態及睡眠情況。②創傷后應激障礙自評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PTSD-SS)[6]:包括對創傷事件的主觀評定(1個條目)、反復重現體驗(7個條目)、回避癥狀(8個條目)、警覺性增高(6個條目)和社會功能受損(2個條目)5個維度,共24個條目,每個條目按1~5級評定,累積24個條目得分為PTSD-SS總分,總分范圍是24~120分。總分≥50分為有輕度 PTSD 癥狀,≥60分為有中重度 PTSD癥狀。得分越高則應激障礙越嚴重[7]。③心理彈性量表簡表(the Resilience Scale-14,RS-14)[8]:該表共包含14個條目,分為個人能力和積極認知兩大維度,1~7 分為每個條目的得分等級,總分范圍14~98 分,得分越高心理彈性越好。該表總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28,各條目重測信度在0.644~0.842,KMO 值為0.941。④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S)[9]:評價病人自我感受負擔,由經濟負擔(1個條目)、情感負擔(4個條目)和身體負擔(5個條目)3個維度組成,共10個條目,采用1~5分5 級評分法,10~50分為總得分范圍,得分越高則病人自我感受負擔越大。⑤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PSQI是由精神科醫生[10]編制的睡眠質量自評量表,經研究證實,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1]。量表有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等7個維度,得分范圍0~21分,總得分以7分為界,得分越高說明睡眠質量越差。
1.2.2 調查方法 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對符合入選標準病人情緒穩定后進行問卷調查。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358份,回收有效問卷341份,有效回收率為95.25%。

2.1 自殺未遂病人PTSD的單因素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自殺未遂病人PTSD-SS得分為(87.91±28.92)分,年齡、文化程度、是否為單親家庭、性格、是否吸煙、自殺原因、職業狀態及睡眠情況是病人PTSD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 1。

表1 不同特征自殺未遂病人PTSD-SS得分比較 單位:分

(續表)
2.2 自殺未遂病人PTSD-SS得分與SPBS、RS-14得分的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自殺未遂病人PTSD-SS總分及其創傷事件的主觀評定、反復重現體驗、回避癥狀、警覺性增高、社會功能受損5個維度得分與SPBS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呈顯著正相關(r值為0.658~0.966,P<0.01);與RS-14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呈顯著負相關(r值為-0.970~-0.691,P<0.01)。見表 2。
2.3 自殺未遂病人PTSD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在單因素分析的基礎上,以PTSD-SS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格類型、職業狀況、睡眠、心理彈性及自我感受負擔水平是自殺未遂病人PTSD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內向型性格、在職人員及睡眠質量差的自殺未遂病人創傷后應激障礙得分較高,患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危險性高于其他性格類型。與董立煥等[12]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內向型性格的人遇事常憑借自身方法解決,不借助于親朋好友等外界幫助,負性情緒逐次累計而得不到釋放,最后承受力達到極限而出現心理障礙,自殺未遂后極易反復回憶先前悲傷事件而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在職人員因工作原因體力及腦力消耗較大,顧慮較多,當家庭與事業發生沖突或困難時,往往容易使人焦躁,最終心理防線被擊潰而容易閃現自殺意識,未遂后內心壓力也得不到緩解進而出現應激障礙。有研究顯示急性應激障礙病人的睡眠障礙發生率為77.69%[13],應激障礙與睡眠存在相關性[14-15],與本次結果類似,睡眠質量能夠影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的敏感性,睡眠效率低可減低機體面對打擊事件的積極處理態度,誘發創傷后應激障礙。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彈性好、自我感受負擔小的病人自殺未遂后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危險性低。大多數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彈性差者容易發生應激障礙[16-17],分析原因可能是DNA甲基化譜作用,心理承受力強的個體可以使機體在經歷壓力后增加集中在調節神經元可塑性和HPA軸信號有關的基因活性[18],增強對災害事件的心理及生理抗擊力度。自我身心負擔重者情緒和自主反應的調節遲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的變化以及免疫和代謝失調導致體內穩態失衡,由于壓力而產生的過度或長時間的應激反應可能會超出生物體的自然適應能力,可能會使神經內分泌對壓力的反應過度或不足,應激障礙癥狀凸顯,給病人帶來極大的困擾和恐懼,導致其社會功能受損[19-20],最終發生應激障礙。
綜上所述,醫務人員應密切關注性格偏內向、在職人員、存在睡眠障礙、心理抗壓力低及自我負擔感重的自殺未遂病人,及時識別此類病人消極意念,防止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由于本次研究時間及經費受限,僅在天津市1所醫院調查,未來可開展大范圍、多中心的研究,以降低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