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春梅,周 華,陳宥霖
腦卒中是我國常見的腦血管性疾病,病人發(fā)病突然,且存活病人大部分存在后遺癥[1]。由于大眾對腦卒中認知有限,導致病人預后疾病不確定感明顯,使其出現(xiàn)焦慮、抑郁情緒[2]。病人不良情緒會導致病人應激反應加強,從而影響病人治療信心及遵醫(yī)行為,降低病人生活質量[3]。研究指出,腦卒中的確診和治療會導致病人產生應激心理及行為,而應激后的負面情緒屬于正常表現(xiàn)[4]。但是,當這種負性情緒的程度過高,超出了正常界限時,就會引發(fā)精神層面的問題,從而影響病人身心健康[5]。為了避免這種問題,有必要對腦卒中病人的心理情緒做出積極干預,將心理應激水平控制在界限范圍之內。疾病認知干預是以病人及其家屬認知為核心,針對病人及家屬疾病知識中薄弱環(huán)節(jié),向病人及其家屬傳遞疾病相關知識,讓家屬參與到病人疾病管理中,使病人獲得家庭成員更多支持,從而減輕病人應激情緒,促進病人身心健康[6-7]。因此,本研究于2020年8月—2021年8月對腦卒中病人及其家屬實施疾病認知干預,獲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104例腦卒中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會2004年制定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②所有病例經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確診;③均為首次發(fā)病;④病人具有一定的認知、理解能力;⑤病人對本次研究知情并愿意配合。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意識障礙或認知障礙;②長期偏癱或臥床者;③合并嚴重糖尿病、心力衰竭、惡性腫瘤者;④有明顯出血傾向者。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病人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52例。觀察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42~75(51.2±3.7)歲;合并癥:糖尿病18例,高血壓14例,高血脂14例;學歷:小學8例,初中12例,高中12例,專科或以上20例。對照組男26例,女26例;年齡44~75(51.9±3.5)歲;合并癥:糖尿病16例,高血壓16例,高血脂13例;學歷:小學10例,初中11例,高中14例,專科或以上17例。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guī)健康宣教,病人入院后責任護士需要告知病人住院注意事項、用藥注意事項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病人出院時指導病人定期回院復查,每周對病人進行電話隨訪1次,隨訪時間為15~20 min,隨訪內容主要是了解病人居家期間用藥情況、飲食情緒、日常生活情況及功能鍛煉情況。
1.2.2 觀察組 給予病人及其家屬疾病認知干預。首先,了解病人疾病認知不足之處:向病人和家屬發(fā)放科室自行設計的心理狀態(tài)評估問卷,通過開放性的問題測試病人目前的心理壓力與應激來源,分析并統(tǒng)計問卷結果,表明病人家屬的應激來源主要為對腦卒中發(fā)病、進展、診斷、治療、護理、康復的專業(yè)知識了解程度不足。然后進行認知干預。①干預第1周:科室聘請神經外科領域專家為病人及家屬普及腦卒中相關知識。在健康教育現(xiàn)場,為病人和家屬發(fā)放腦卒中知識宣傳手冊,手冊中詳細說明腦卒中的診斷方法、治療過程、手術方法、康復干預、預后情況,幫助病人和家屬對腦卒中知識形成全面的認知。建立線上交流平臺,如微信群、QQ群,在平臺中發(fā)布腦卒中相關的信息,方便病人和家屬隨時查閱以及調取信息。②干預第2周:調查病人和家屬對腦卒中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表格的形式讓他們填寫腦卒中相關知識。完成填寫后,護理人員對填寫情況進行統(tǒng)計,指出其中錯誤的、不準確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并針對各種情況做出針對性的糾正與干預,使病人和家屬能夠形成對疾病的正確認知。逐條對不準確的認識方式進行記錄和總結,標注正確的知識,讓病人和家屬反復閱讀這些內容并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檢查。③病人住院期間每周組織3次集中訪談,讓病人和家屬能夠相互交流經驗和感想。在訪談現(xiàn)場由腦卒中專家為病人和家屬答疑解惑。④病人出院后護士對病人和家屬展開每月1次的定期隨訪,隨訪方式包括QQ群、微信群、電話等,結合隨訪結果,護士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健康知識教育。干預時間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 由責任護士記錄兩組入組時及干預3個月結束時應激反應、疾病不確定感、焦慮抑郁情緒及生活質量情況。①應激反應:應用斯坦福急性應激反應問卷(SASRQ)[8]進行評價,問卷包括對創(chuàng)傷事件回避、創(chuàng)傷事件再體驗、分離性癥狀、警覺性增高4個維度,合計30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0~5分,總評分0~150分,得分越高提示病人應激反應越明顯。②疾病不確定感:應用疾病不確定感成人量表(MUIS-A)[9]進行評價,量表包括信息缺乏性、復雜性、不明確性、不可預測性4個維度,合計33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總評分33~165分,分值越高表示疾病不確定感越明顯,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12,表明該量表信效度良好。③焦慮、抑郁情緒: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10]、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1]進行評價。HAMA量表共24個條目,每條目賦值1~4分,總評分為各條目評分之和(24~96分)。HAMD量表共17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4分,總評分為各條目評分之和(17~68分),評分越高表明病人焦慮、抑郁情緒越明顯。④生活質量:應用腦卒中影響量表(SIS)[12]進行評價,SIS量表包括思維能力、日常活動能力、肢體能力、行動能力、記憶能力、交流能力、情感控制能力、社會參與能力8個維度,每個維度采用百分制標準分評價,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應激反應及相關維度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HAMA和HAMD評分比較 單位:分
3.1 疾病認知干預對腦卒中病人疾病不確定感的影響 疾病不確定感是由于個體無法明確疾病產生的影響而出現(xiàn)的一種認知狀態(tài)[13]。研究指出,病人疾病不確定感越明顯其焦慮、抑郁情緒越明顯,從而影響病人身心健康[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干預后MUIS-A總評分及各維度評分(包括信息缺乏性、復雜性、不明確性、不可預測性)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疾病認知干預能有效減輕腦卒中病人疾病不確定感。這是由于疾病認知干預具有明確的主導性,干預時以腦卒中的認知為核心,針對該疾病的相關知識普及和健康教育入手,面向病人以及其家屬做腦卒中相關知識的教育和宣傳,使病人正確、完整地了解腦卒中的發(fā)病機制、治療方法、康復護理方法等[15]。通過QQ和微信等平臺,護理人員能夠與病人和家屬進行更及時的互動與溝通,傳遞最新的關于腦卒中的相關知識,不斷強化病人與家屬的認知能力,從而減輕了病人疾病不確定感[16]。
3.2 疾病認知干預對腦卒中病人應激反應及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 腦卒中病人經救治后大部分能存活,但存活病人中多數(shù)存在生理機能功能障礙,如運動功能障礙、認知能力下降、對他人的幫助依賴性變高、社會性變差等,不僅增加病人家庭經濟負擔,由于病人自理能力的缺失會加重病人焦慮、抑郁情緒[17]。不良的情緒會影響病人治療信心,導致病人后續(xù)康復訓練依從性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干預后HAMA評分、HAMD評分、SASRQ評分及相關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疾病認知干預可減輕腦卒中病人應激反應及焦慮、抑郁情緒。這是由于疾病認知干預具有針對性,醫(yī)護人員通過評估和調查等方式了解個體的應激來源及對腦卒中相關知識認知不足之處,并結合具體情況指定處置措施,確保了干預的針對性和專業(yè)性,使得病人和家屬具備專業(yè)的知識,這能夠有效減輕病人對疾病的恐懼感,同時強化家屬照護病人的信心,有效降低病人和家屬的應激反應和不良情緒[18]。
3.3 疾病認知干預對腦卒中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干預后思維能力、日常活動能力、肢體能力、行動能力、記憶能力、交流能力、情感控制能力、社會參與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疾病認知干預能有效提高腦卒中病人生活質量。這是由于疾病認知干預使得病人及其家屬認知水平得到明顯改善,有效糾正病人錯誤認知和錯誤思維,從而有效改善病人不良情緒,而心理情緒狀態(tài)的改善能夠增強病人的康復信心,使病人更好地適應患病后角色的轉變[19]。同時疾病認知干預的對象也包括病人家屬,通過強化家屬疾病認知,可提高家屬照護技能,確保病人獲得良好的照護及支持,從而促進病人身心健康,改善病人生活質量[20]。
疾病認知干預能有效緩解腦卒中病人疾病不確定感及焦慮、抑郁情緒,從而減輕病人應激反應,改善病人生活質量。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納入病例數(shù)較少,缺乏大樣本隨機抽樣,且受人力資源和時間限制,對病人隨訪時間較短,關于疾病認知干預對于腦卒中病人遠期預后的影響在日后還需要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