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劉 露,楊曉雨
胸腰椎骨折為骨科常見的一種脊柱損傷,受年齡增加,骨質疏松程度加劇等因素影響,老年人群出現胸腰椎骨折的風險較高,已成為影響老年人的常見病癥之一[1]。盡管手術可有效緩解老年胸腰椎骨折病人病情,但術后恢復期較長,加之年齡偏高,身體機能處于衰退狀態,在身心應激反應的刺激下,病人易出現負性情緒,對于術后康復保持消極態度,康復自我效能感較低,且缺乏自我護理意識與能力,不利于疾病轉歸,影響術后康復,因此需重視術后護理工作的積極開展[2-3]?,F階段,臨床關于老年胸腰椎骨折術后病人的護理以常規措施為主,難以進一步改善病人心理狀態及提升自我護理能力[4]。聚焦解決模式護理強調以病人為中心,通過發揮其潛能,再結合積極心理學理論,設置可行目標,并基于該目標對病人展開針對性護理,以滿足其需求,緩解負性情緒[5]。近年來,本院將聚焦解決模式護理應用于老年胸腰椎骨折術后病人中,為分析其干預效果,此次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胸腰椎骨折手術病人展開研究?,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80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手術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骨科診斷與治療》中相關標準[6],且經影像學檢查后確診;②年齡60~80歲;③于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由同一組醫生操作;④意識、認知、語言、聽力及智力等均正常;⑤文化程度>小學;⑥病歷資料齊全,知曉各項研究內容,對知情同意書進行簽署。排除標準:①并發局部感染或者全身性感染;②合并嚴重性肢體功能障礙;③凝血功能異常;④精神障礙;⑤惡性腫瘤。按電腦數字表法隨機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60~79(69.86±3.07)歲;骨折位置:18例T10~T12,22例L1~L4;致傷因素:交通事故傷20例,墜落傷9例,重物砸傷7例,其他4例。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61~79(69.90±3.01)歲;骨折位置:19例T10~T12,21例L1~L4;致傷因素:交通事故傷19例,墜落傷10例,重物砸傷6例,其他5例。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LC2018008)。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病人術后行常規護理。密切監測病人生命體征,介紹疾病及康復知識,安撫病人情緒,加強飲食指導與用藥指導,根據病人康復情況協助進行康復訓練,出院時加強出院指導,制訂復診計劃,囑咐病人嚴格按醫囑堅持康復訓練及定期復查。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聚焦解決模式護理。
1.2.2.1 組建聚焦解決模式護理團隊 團隊成員包括科室護士長、主管醫生及3名主管護師,護士長任組長,組織成員共同學習聚焦解決模式、胸腰椎骨折術、術后康復途徑與護理重點等知識,考核通過后上崗。
1.2.2.2 制訂護理計劃 基于病人基本情況,從維普、中國知網及萬方等數據庫中查閱“老年胸腰椎骨折”“胸腰椎骨折術”“聚焦解決模式護理”“心理狀態”“康復自我效能”“自我護理能力”等關鍵詞,搜尋老年胸腰椎骨折術后病人的聚焦解決模式護理證據,再結合病人情況予以制訂護理計劃。
1.2.2.3 根據護理計劃展開工作 ①描述問題。術后加強護患溝通,了解病人疾病認知水平,詢問病人對于疾病、手術相關知識的知曉程度與獲取途徑,鼓勵其表達自己內心所想,引導回憶自己為病情康復付出的努力與具體過程,指出其中不足之處,明確指出錯誤認知與行為習慣,使病人認識到負性情緒不利于疾病康復,再協助其尋找改善心理狀態、提升康復自我效能、自我護理能力及傷椎康復效果的關鍵性措施。②構建目標。給予病人描述健康問題,展開進一步溝通,協助病人設定護理干預目標值:狀態-特質焦慮問卷(STAI)評分降低15%,康復自我效能量表(SER)評分、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評分提高15%,傷椎高度恢復至正常水平。③探查例外。繼續展開密切溝通,引導病人回憶通過努力后取得的成功事件,采取積極心理暗示,引導其發現、認清自身優勢,鼓勵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思考,尋求術后康復期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鼓勵堅持自我護理。④實施反饋。耐心聆聽病人主訴,協助展開總結,分析既定目標達成情況,肯定病人的付出與努力,存在偏差者,協助查明原因并進行糾正、總結,共同商討問題處理措施。⑤進步評價。以刻度式提問法為主要途徑予以提問,引導病人自我評價,總結護理經驗,再次予以鼓勵,激發潛能,樹立信心,再制定后期目標。囑咐病人出院后堅持展開自我護理與康復訓練,定期回院復查。
1.3 觀察指標
1.3.1 心理狀態 護理前、出院時通過STAI問卷對心理狀態進行評定,該問卷含特質焦慮量表(TAI)、狀態焦慮量表(SAI)兩種量表,均有20個條目,采取4級評分標準,以1~4分計分,總分均為20~80分,得分與負性情緒嚴重程度成正比[7]。TAI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6,SAI表為0.85,信效度良好。
1.3.2 康復自我效能 護理前、出院時通過康復自我效能量表(SER)對康復自我效能感進行評定,包括應對自我效能、訓練自我效能2個維度,共12個條目,分別有7個與5個條目,采取11級評分標準計0~10分,總分120分,所得分數與康復自我效能感水平成正比[8]。該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42,信效度良好。
1.3.3 自我護理能力 護理前、首次復查時通過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對自我護理能力水平進行評定,包括健康知識、自護技能、自我概念及自我責任4個維度,分別含14個、12個、9個與8個條目,采取5級評分標準,計0~4分,總分172分,所得分數與自我護理能力成正比[9]。該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26,信效度良好。
1.3.4 傷椎康復效果 護理前、首次復查時通過拍攝X線片對傷椎前緣、后緣高度進行測量。
表1 兩組病人護理前和出院時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護理前和出院時康復自我效能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護理前、首次復查時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病人護理前、首次復查時傷椎康復效果比較
手術為現階段臨床治療老年胸腰椎骨折病人的有效措施,可使脊柱曲線、高度得以維持,降低脊柱的活動度丟失,改善預后。研究表明,手術具有創傷性,盡管能緩解病人病情,但病人術后需長時間配合進行康復訓練,心理負擔、精神壓力加重,加之缺乏專業自我護理技能,康復自我效能感降低,影響術后康復效果[10-11]。因此,加強對老年胸腰椎骨折術后病人的心理干預尤其關鍵。老年胸腰椎骨折術后病人的常規護理中,重點圍繞康復訓練工作進行,忽視了病人身體、心理的綜合干預,效果有待提高,研究適合老年胸腰椎骨折術后病人的護理方案成為重點研究課題[12]。
聚焦解決模式護理基于常規心理護理方案發展而來,尊重病人個體,制定建設性處理方案,通過引導病人發揮自身潛能及調動資源,主動參與至護理工作中,改變自身行為,提升護理效果[13]。此次于老年胸腰椎骨折術后病人采用聚焦解決模式護理,結果發現觀察組病人STAI問卷中的TAI評分、SA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而SER評分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老年胸腰椎骨折術后病人采用聚焦解決模式護理有助于改善心理狀態,增強康復自我效能。骨折病人術后加強聚焦解決模式護理,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制訂護理計劃,引導設定護理目標,發揮病人主觀能動性及內在潛能,鼓勵其參與至護理工作中,主動尋找問題處理方案,積極糾正錯誤認知、行為,努力克服困難,客觀看待病情,改善心理狀態,緩解焦慮程度[14]。不僅如此,通過協助病人對自身潛能、優勢等進行挖掘,鼓勵其主動學習護理知識,堅持康復訓練,增強疾病應對能力,積極尋找護理工作中所遇難題的處理方法,提升其疾病認知水平及應對能力,有助于進一步緩解負性情緒,從而促進康復自我效能感提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ESCA評分高于對照組,同時傷椎前緣、后緣高度也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老年胸腰椎骨折術后病人采用聚焦解決模式護理有助于增強自我護理能力,促進病人傷椎康復效果提升。聚焦解決模式護理中以病人具體情況為出發點,予以創建可行性護理計劃,積極改變錯誤認知,增強健康行為理念與自我護理概念,通過描述問題,明確負性情緒的不良影響,再構建護理目標,督促病人朝著既定目標努力,再探查例外,協助病人認知自身優勢,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護理積極性,主動學習自我護理知識,堅持展開自我護理工作,有助于提升其自我護理能力,促進病情轉歸,為疾病康復帶來益處,達到既定護理目標,增強傷椎康復水平[15]。
綜上所述,老年胸腰椎骨折術后病人采用聚焦解決模式護理的效果顯著,有助于改善心理狀態,增強康復自我效能與自我護理能力,促進病人傷椎康復。但此研究局限于對本院收治的老年胸腰椎骨折術后病人展開護理,疾病性質單一,病例數量有限,觀察指標主觀性強,未進行遠期觀察,后期需展開多中心進一步研究,為聚焦解決模式護理在老年胸腰椎骨折術后病人中的應用提供更多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