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有娣,岳 敏,吳東靜
2018年以來,我國已步入急速老齡化階段,慢性疾病已成為老年群體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冠心病是臨床常見且多發于老年病人的一種慢性疾病,心絞痛為常見癥狀,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有效治療方法,但術后仍需病人嚴格自我管理,避免并發癥發生,另外作為侵入性治療,極易對病人造成較大心理壓力,導致病人以屈服、回避等消極方式面對康復和生活[2-3]。健康賦權是加強病人對健康相關行為控制的過程,對病人健康責任感、疾病管理信心、健康決策能力提升等均有積極作用[4]。有報道指出,病人的應對方式對其健康賦權效果具有一定影響,通過改善病人的應對方式提升健康賦權效果也是一種有效途徑,但目前臨床相關研究尚不多見,值得進一步探討和研究[5-6]。因此,本研究以我院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進行研究,旨在觀察其醫學應對方式與健康賦權的關聯性,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更多證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7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109例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為研究對象,男58例,女51例;年齡61~77(68.43±3.69)歲;文化程度:小學21例,初中47例,高中30例,專科及以上11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穩定性冠心病診斷與治療指南》[7]中相關診斷標準,可確診為冠心病,均具有心絞痛癥狀;②具備PCI手術指證,均行手術治療;③年齡>60歲;④無意識障礙,具備正常溝通能力;⑤病人及家屬均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阿爾茨海默病;②存在視力、聽力、語言等功能障礙;③精神疾病病人;④合并其他心臟疾病。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①自行設計病人資料調查表收集病人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家庭平均月收入、居住地、文化程度、是否有配偶、子女數量、居住方式等。②采用醫學應對問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8]評估病人的應對策略,包含面對(8個條目,8~32分)、屈服(5個條目,5~20分)、回避(7個條目,7~28分)3個維度,得分越高表明病人越傾向于采取此種應對策略。③采用老年慢性疾病病人健康賦權量表[9]評估病人的健康賦權情況,包括獲取支持、增長知識、責任信念、重建自我、參與治療5個維度,26個條目,每個條目為1~5分,總分為26~130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的健康賦權效果越好。26~50分表示健康賦權狀況較差;51~90分表示健康賦權狀況一般;91~130分表示健康賦權狀況良好。
1.2.2 調查方法 選擇5名醫學生作為調查者,進行培訓后開始現場為病人發放調查表,告知病人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及方法,可由家屬協助病人填寫調查表,調查者檢查無誤后收回。本次共發放調查表330份,收回327份,回收率為99.09%。
1.2.3 觀察指標 ①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醫學應對方式及健康賦權現狀。②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醫學應對方式現狀。③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醫學應對方式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④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醫學應對方式與健康賦權的相關性。
1.2.4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進行相關性分析,以多元線性回歸方程進行變量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本研究109例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年齡、性別、居住地、家庭平均月收入、文化程度、是否有配偶、子女數量、居住方式等一般資料詳見表1。

表1 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一般資料(n=109)
2.2 醫學應對方式及健康賦權現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109例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中選擇面對32例,占29.36%,選擇屈服41例,占37.61%,選擇回避36例,占33.03%。病人的健康賦權平均得分為(92.56±4.73)分,其健康賦權狀況較差。
2.3 醫學應對方式與健康賦權的相關性分析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面對與責任信念、增長知識、獲取支持、參與治療、重建自我及健康賦權總分為正相關關系(P<0.05);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回避與責任信念、獲取支持、重建自我及健康賦權總分為正相關關系,而與增長知識、參與治療為負相關關系(P<0.05);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屈服與責任信念、增長知識、獲取支持、參與治療、重建自我及健康賦權總分均為負相關關系(P<0.05),見表2。

表2 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醫學應對方式與健康賦權的相關性分析(r值)
2.4 醫學應對方式與健康賦權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醫學應對方式中的面對、屈服為因變量,以與其顯著相關的健康賦權維度為自變量。參與治療、重建自我可加入健康賦權影響面對醫學應對方式的回歸方程,可以解釋其變化的36.90%,責任信念、增長知識可加入健康賦權影響屈服醫學應對方式的回歸方程,可以解釋其變化的27.10%。見表3。

表3 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醫學應對方式與健康賦權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冠心病心絞痛是慢性疾病中發病較為兇險、致死率較高的一種疾病類型,是導致老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10]。PCI術雖然能緩解病人病情進展,但術后若自我管理能力不高依然有復發及惡化傾向[11]。心理狀態及健康認知對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均有影響[12],促使病人保持積極應對方式,改善其健康行為對病人術后康復意義重大。
3.1 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應對方式及健康賦權現狀分析 有研究表明,積極應對方式有利于病人賦權水平提高,應對方式對賦權結果有一定預測作用[13],但目前臨床針對病人應對方式與健康賦權相關性的探討并不多見,仍具有較高研究價值。本研究首先對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的應對方式及健康賦權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選擇面對應付方式的病人較少,且病人的健康賦權評分較低,說明病人的應對方式及健康賦權狀態有待進一步改善。任俊威等[14]學者針對老年心血管疾病病人進行了健康賦權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結果得出病人更偏向于選擇屈服、回避等消極應對方式,其健康賦權處于中等水平,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本研究現狀的成因認為,老年病人自身身體素質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高,導致自我管理難度增大,且老年病人的學習能力低下,對健康教育內容接受度低,改善健康行為較為困難[15]。其次獨居老人缺乏照顧及家人陪伴,也其對積極心理狀態及疾病康復有負面影響。若家庭經濟較為困難,面臨巨額醫療費用,老年病人甚至會選擇放棄治療,應對方式更加消極,也會促使對其健康賦權困難[16]。
3.2 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應對方式及健康賦權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面對應對方式與其健康賦權呈正相關性,而屈服、回避的應對方式與其健康賦權呈負相關性(P<0.05),證實病人的應對方式越積極其健康賦權效果越好,兩者相互影響,可作為護理人員改善護理效果的一種途徑。健康賦權共包含增長知識、參與治療、獲取支持、責任信念、重建自我5個維度,病人的責任信念越強,其行為依從性越強,對他人的依賴越少,病人將更傾向于面對疾病,應對方式更積極。而增長知識是改變病人應對策略的一種公認影響因素,病人越了解自身疾病及健康狀況,越容易客觀看待疾病,更好地接受現實[17]。良好的外界支持是緩解病人身心壓力的有效方法,有家屬朋友的關心和支持,病人不僅生活質量較高,且心理更加樂觀和積極,選擇勇敢面對疾病的概率更大[18-19]。參與治療是全球衛生保健領域的發展趨勢,給予病人更多參與治療的機會可通過提升病人對疾病的認知和決策以減輕病人負性情緒,從而增強病人掌控感,改善其消極態度[20]。重建自我對病人面對應對方式有正向預測作用,能快速接受患病現實,重新以積極狀態面對生活的病人通常較少選擇回避及屈服方式。由上述可知,健康賦權可從認知、自信、責任感、支持度等多方面改善病人的應對方式,促使病人以更加積極狀態面對疾病。
綜上所述,老年冠心病心絞痛PCI術后病人的應對方式與健康賦權關聯密切,病人積極面對疾病時其健康賦權水平更高,護理人員可通過改善病人應對方式提升其健康賦權水平,改善病人健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