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軍頌 謝璇 蔡倩 郭曉媛 王暴魁
IgA腎病臨床多以反復發作性的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伴(或不伴)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其特征是腎小球系膜區以IgA為主的免疫復合物沉積,以腎小球系膜增生為基本組織學改變。在確診IgA腎病后約20年,40%患者會發展成終末期腎臟病[1]。中醫無IgA腎病對應病名,但根據其癥狀可歸屬于“腎風”“尿血”“尿濁”等疾病范疇。中醫在改善臨床癥狀、延緩腎臟病進展等方面有一定優勢[2-3]?,F代醫家對其有不同認識,如從風濕、瘀等[4-6]病機探討該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筆者認為IgA腎病總屬本虛標實,素體氣陰兩虛[7],風邪兼夾熱邪入腎,擾腎傷絡而發病,臨床治療上尤其重視祛風清熱,病證結合[8],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
王暴魁教授等[9]此前曾明確提出“外風傷腎”“內風擾腎”的風邪致病理念,并認為“風邪壅郁蘊結而深伏入絡,風入血絡則潛伏難出,而使病情痼頑”。風邪在IgA腎病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有人稱IgA腎病為“感染同步性血尿”,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等前驅癥狀,這些前驅癥狀與外風侵襲密切相關。肺為“華蓋”,為“嬌臟”,居于上焦,風邪侵襲人體,肺先受之,肺氣失于宣降則出現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現;肺與大腸相表里,風邪客于腸胃,傳導失司則出現泄瀉等消化道感染癥狀,如《醫門法律》曰:“風既居于腸胃,其導引之機,如順風揚帆,不俟脾之運化,食入即出,故飧已即泄?!?/p>
人體外受風邪,衛陽與之相爭,腠理不固而汗出,兩陽相爭化火化熱,汗孔驟閉,汗出不盡,使“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遏水阻故出現水腫;又因為風性善行而數變、居無定處、易襲上,水性趨下,水因風動,故見下肢、眼瞼等局部或全身水腫。腎足少陰之脈與肺相系,若肺腎虧虛,不御外邪,則邪氣趁虛而入,循肺經入腎,善行之風邪流竄損傷腎臟,臟傷絡損,腎失封藏則出現蛋白尿,“風邪入于少陰”(《諸病源候論》),損傷腎絡則見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
《類經·腎風風水》提到腎風有外風、內風之分,IgA腎病中內風與外風致病機制不同,外風多責之肺腎、為外受。內風為本臟自生之風,又因為肝為風木之臟,風氣通于肝,因此致病之內風多責之肝腎、為內生。本病致病之內風的生成原因多為陰虛動風、肝陽化風、熱極生風。IgA腎病患者素體多氣陰兩虛[7],或因肝陽亢盛,水不涵木,陰不制陽,久則化風,或因陰虛而陽亢,肝陽虛浮無所制亢而化風,或因熱邪熾盛,燔灼津液而生風。內風流動鼓蕩,肝風內生,“風勝則動”,血隨風激故出現眩暈或繼發高血壓,而血壓升高又進一步加重IgA腎病進展[10];腎陰虧虛生風或肝風及腎,腎內風動,損腎傷絡則見蛋白尿、血尿等。風能勝濕,耗傷陰液,陰虛生風形成惡性循環,加重疾病進展。
“伏風”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春傷于風,夏生飧泄”,伏風不同于外風、內風,既可外來也可內生,具有潛伏體內不立即發病,伺機而發的特點。《諸病源候論·風虛勞候》曰“勞傷之人,血氣虛弱,其膜理虛疏,風邪易侵,或游易皮膚,或沉滯臟腑,隨其所感,而眾病生焉”,素體虛弱之人,易受風邪侵襲,或立即發病,或留滯臟腑,遷延不愈,隨外邪感召即發病。IgA腎病患者素體虧虛,外風侵襲或自生內風,風性壅滿,“風入血絡則潛伏難出”[9],形成伏風,而使病情痼頑。風伏于腎臟,同氣相求,每遇感召即發病,故見血尿、蛋白尿遷延難愈;伏于肺臟、咽喉則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時輕時重;伏于胃腸則見反復腹瀉;伏于肝則偶有眩暈或血壓時高時低。
國醫大師張琪認為熱邪貫穿IgA腎病始終[11],《醫學衷中參西錄》曰“溺血之證,熱者居多”,《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諸方》亦云“夫尿血者,是膀胱有客熱,血滲于脬故也。血得熱則妄行,故因熱流散,滲于脬內而尿血也”,說明尿血與熱邪密切相關。外感熱邪、情志過極肝郁化火、素體陰虛內熱、藥物化熱等均致機體熱盛[12],且風為陽邪、易夾熱邪、從熱化,實熱或虛火損傷腎絡、膀胱,或血得熱則行而溢于脈外,則見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熱邪是“元氣之賊”“火太過則氣反衰”(《類經》),熱邪耗氣,氣虛不能攝血,血不循經也見尿血;腎氣虧虛,失于固攝故見蛋白尿。張老,衷中參西,將IgA腎病中的熱邪分為顯熱、微熱。其中,IgA腎病急性發作期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等明顯熱象,此時機體處于炎癥亢進狀態,稱為“顯熱期”;風熱由表入里,沉滯臟腑,稽延至“微熱期”,此期雖無明顯熱象,但體內仍處于低水平的、持續性的微炎癥狀態[13]。
總之,認為風邪、熱邪在IgA腎病發病、加重及遷延難愈中起著重要作用。本病患者多素體氣陰兩虛,外風易侵、內風易生、伏風易藏,風易夾熱邪、從熱化,“善行”之風攜熱深行至腎臟腎絡,熱又生風,風熱相煽,最終導致本病的發生、發展或遷延難愈、時輕時重。日久消耗氣血陰液,形成惡性循環加重病情。
王暴魁教授等[9]曾提出“外風宜宣,內風易疏,祛風理血”的腎病治療理念,并將風藥大體分為辛溫疏風類、辛涼疏風類、祛風祛濕類、祛風活血類、祛風解毒類、祛風搜剔類、祛風益腎類七類。風邪在IgA腎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著其發生、發展及復發,導致疾病遷延難愈或時輕時重,故風藥應貫穿該病治療始終,并依據對IgA腎病易夾熱邪、從熱化特點的認識,在此病治療時主要運用疏風解表類、祛風濕熱類、祛風活血類、祛風搜剔類等。
祛風濕熱類主要選用穿山龍、豨薟草、青風藤等。穿山龍富含甾體皂苷類成分[14],有類激素作用,但安全性更高,毒副作用更小[15-16],療效較好。豨薟草性苦、寒,可祛風除濕通絡,《藥籠小品》曰其可“治纏綿風氣”,可祛除腎臟伏藏之風。青風藤最早見于宋代《圖經本草》,味苦、平,“善治風疾”(《本草便讀》),《本草匯言》曰“風病軟弱無力,并勁強偏廢之證,久服常服,大建其功”,有祛風濕、利小便之效,有研究證實其能夠保護腎臟足細胞,降低IgA腎病尿蛋白、尿紅細胞水平,延緩腎臟病進展[17]。其主要成分為青藤堿等,青藤堿生物半衰期短,在體內代謝較快[18],故青風藤用藥劑量宜大,但容易導致肝功能損害、過敏等毒副反應[19],臨床使用過程中可見到極少數患者服藥后出現丘疹等過敏反應,此時應立即停服。此類藥物為君藥,應用貫穿疾病全程,且用量宜大,成人用量一般為30~60 g,量少則不易取效,根據患者體重及24小時尿蛋白水平,甚至可用到100 g,用藥過程中應密切注意患者有無過敏表現、監測肝功能。祛風活血類主要選用雞血藤,《飲片新參》曰雞血藤“祛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治暑痧,風血痹證”,通經入絡,性溫潤而不燥,用之可以佐制其它藤類藥性,且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疏風解表類藥物如荊芥、防風,或金銀花、薄荷、菊花等,用量不宜過大。祛風搜剔類如地龍、全蝎等蟲類,可起沉疴、療頑疾,熄風通絡,祛除腎絡伏風,如《本草便讀》曰地龍“善竄穴下行”,一般用量3~9 g,最大用至10~20 g,但需佐以生麥芽、雞內金防藥物中傷脾胃。
疾病不同時期證的變化是分期論治的根本原因, IgA腎病中熱邪分為顯熱、微熱,清熱藥物應用時分為顯熱期、微熱期分期論治。顯熱期熱象明顯,多見上呼吸道感染等癥狀,或因實火,或因虛火上炎,治療以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或滋陰清熱為主。因外感風熱引起者,治療以輕清宣散之品疏風解表、引邪外出,可選用銀翹散加減,銀翹散為吳鞠通宗《素問·至真要大論篇》“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之訓而創制,此方可“預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無開門揖盜之弊”(《溫病條辨》)。其中,僅見咽痛、喉核呈彌漫性紅腫、咽后壁見淋巴濾泡者居多,此時可選用金銀花、青果、木蝴蝶、薄荷、野菊花疏風清熱、解毒利咽;也有見鼻塞者,可選辛夷、蒼耳子通利鼻竅。為避免藥物過于寒涼而有閉門留寇之嫌,且《溫病條辨·雜說》曰“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故此類藥用量均不宜過大,一般以3~9 g為宜。因虛火上炎引起者,治療以滋陰清熱為主,可配伍麥冬、生地黃、玄參等。其中若見咽部不適、喉核色暗紅、喑啞,此時除以青果、木蝴蝶等利咽開音外,加用桔梗湯(《金匱要略》)多見奇效。微熱期可無明顯熱象,但不可忽視的是此時機體仍然處于微炎癥狀態,且易受熱邪侵擾,除生活飲食方式干預外,藥物慎用溫熱之類。
總之,IgA腎病臨床治療過程中,以祛風、清熱之大法,辨病、辨證選取祛風濕熱類、祛風活血類、祛風通絡類或疏風解表類,以及清熱解毒類、滋陰清熱類藥物,并且在此過程中考慮患者本虛,佐以扶正類藥,可取得一定的療效。
患者,男,31歲。2014年3月5日主因“發現蛋白尿、潛血1年余”來診。患者1年前因血壓升高外院就診,查尿常規:蛋白質2+,潛血2+,雙腎B超:右腎結石,經治不詳,未予重視。為進一步診治來診??滔掳Y見:尿中有泡沫,無肉眼血尿,量可色黃,乏力,站久后腰酸,納可,眠差,大便不成形,日2~3次。舌質尖紅,苔薄白,脈沉弦。中醫診斷:慢腎風 脾腎虧虛,風熱入腎;現代醫學診斷:(1) 慢性腎小球腎炎 腎性高血壓;(2)腎結石?治法:健脾益腎,祛風清熱。處方:黨參15 g、生白術15 g、茯苓15 g、炙甘草3 g、蒲公英10 g、金錢草30 g、懷牛膝20 g、生麥芽10 g、雞內金10 g、青風藤15 g、穿山龍30 g、豨薟草30 g、雞血藤30g。14劑, 配方顆粒,日1劑,沖服。
2014年3月12日入院治療,入院后查尿常規:蛋白質2+,潛血2+;24小時尿蛋白定量1.1 g/24 h(尿量1650 mL),行腎活檢穿刺術,病理診斷:輕度系膜增生性IgA腎病。守首診方加生黃芪30 g、丹參25 g、仙鶴草20 g、大薊15 g、小薊15g。7劑, 配方顆粒,日1劑,沖服。西藥口服氯沙坦鉀片50 mg,1次/日。
2014年5月7日復診: 患者自覺咽部不適, 望其咽部充血紅腫。 24小時尿蛋白定量753.69 mg/24 h。守首診方去蒲公英、 懷牛膝, 改黨參為太子參20 g, 加木蝴蝶3 g、 金銀花10 g、 生山藥30 g。 14劑, 配方顆粒,日1劑,沖服。
2014年5月21日復診:患者大便質稀,余較前好轉。24小時尿蛋白定量317 mg/24 h。守上診方加芡實30 g。14劑, 配方顆粒,日1劑,沖服。定期門診隨診至今,尿蛋白波動下降(見圖1),2015年8月13日復診24小時尿蛋白定量155.55 mg/24 h,之后每月復查均低于150 mg/24h。

圖1 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趨勢圖
按 本患者初診以蛋白尿、血尿為主要表現,辨病屬腎風,辨證屬虛實夾雜,以脾腎氣虛為本,風邪入腎為標,故以四君子湯加減健脾益氣,合用經驗方“祛風湯”[20]辨病治療。后結合病理結果,診斷明確為“輕度系膜增生性IgA腎病”,處方繼續以穿山龍、青風藤、雞血藤、豨薟草為君藥,輔以四君子湯、大劑量生黃芪、仙鶴草補虛以祛風??紤]此病與風邪、熱邪關系密切,此時患者處于微熱期,除囑患者注意飲食外,慎選溫熱藥物,故加大薊、小薊涼血止血,丹參“除風邪留熱”(《本草經集注》),且可佐制藤類藥物、生黃芪的溫熱之性?!渡褶r本草經》曰黃芪“主補虛”、“主大風”,《本草備要》引王好古曰“黃芪實衛氣,是表藥;益脾胃,是中州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元,是里藥”,應用大劑量生黃芪(一般使用劑量30~90 g)則衛氣固、中焦實、腎元充以防邪再伏,扶正祛邪兼顧。復診新發咽部不適,伴蛋白尿定量水平升高,為顯熱期,加金銀花、木蝴蝶祛風清熱利咽。諸藥合用使蛋白尿逐步下降,后期減量鞏固使用可防疾病復發。
綜上,IgA腎病是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之一,發病之初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驅癥狀,并且容易隨感染加重病情,又稱“感染同步性血尿”。風邪、熱邪在本病發生、發展、復發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本病主要中醫病機為素體氣陰兩虛,外風侵襲、內風鼓蕩、伏風稽留,攜熱邪作祟,最終導致腎臟損傷為病。臨床治療時宜從風熱論治,全程應用風藥,辨證分期應用清熱藥物,佐以扶正補虛,辨病、辨證結合,可取得較好療效,延緩腎臟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