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飛, 繆 言, 朱 華, 蔡 敏, 李慶中, 周 安
(1.合肥工業大學 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2.安徽寰宇建筑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009;3.安徽省城建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9;4.馬鞍山瑞馬鋼構材料有限公司,安徽 馬鞍山 243000)
對于基坑施工,傳統鋼支撐剛度小,連接節點多為拼接焊接的方式,導致支撐整體性差,節點受力狀態復雜,安全性降低,對基坑的變形極為不利[1]。裝配式H型鋼支撐支護是更加綠色經濟的基坑支護形式,由鋼支撐、組合圍檁、鋼板樁、連桿、立柱、托梁、托座、三角傳力構件、蓋板、預應力伺服系統等組成[2]。其通過螺栓連接,現場拼裝,安拆方便,工效快,且構件生產標準化,全部構件都由工廠生產,并可重復利用,質量可靠,因而具有綠色環保低耗能的優勢。
鋼支撐和鋼圍檁采用相同的節點連接方式,但是鋼支撐受力特點以軸壓為主,鋼圍檁受力特點以抗彎為主[3],相同的節點形式對于受力特點的影響可能不同。國內外學者以半剛性節點為對象進行了模擬分析[4-5],本文將對裝配式鋼圍檁的半剛性節點抗彎性能進行試驗研究,以求對于今后的研究提供參考。
試件由2根3 m長尺寸為400 mm×400 mm×13 mm×21 mm的H型鋼、2塊16 mm×395 mm×850 mm的蓋板通過8.8級承壓型高強螺栓連接而成[6],8.8級承壓型高強螺栓抗拉強度設計值為400 MPa,抗剪強度設計值為250 MPa。鋼材等級為Q345級,鋼材相關參數[7]見表1,試件節點構造以及應變測點布置如圖1所示。

表1 鋼材力學性能參數表

圖1 試件節點構造以及應變測點布置
本次試驗在合肥工業大學結構試驗室進行,加載裝置如圖2所示。加載裝置由2個門式反力架提供荷載支承,采用2臺由三通連接的1 500 kN液壓千斤頂結合1臺手動油泵同步加載,兩端支座處采用空心鋼墩作為支座,試驗加載分2個階段:前期采用力控制加載分級,單邊荷載值增加約25 kN為一級;后期采用位移控制加載分級,以跨中測點位移增加約3 mm為一級。

圖2 試驗裝置示意圖
試件加載初期,鋼圍檁表面各測點的應變均勻緩慢增長,純彎段各位移測點的位移增幅也很小,對接處張開縫寬度緩慢增長,螺栓變形不明顯。當荷載逐級增加到某一值時,純彎段各位移測點撓度明顯增大,H型鋼對接處上下蓋板應變數值增長加快。加載至跨中撓度達到1/100,但曲線仍處于上升段,故加載至千斤頂量程達到最大,跨中撓度達到16.9 cm左右,停止加載并緩慢卸載,卸載完成后,試件仍有很大殘余變形,蓋板出現彎曲變形,跨中殘余撓度約為跨度的1/50,占峰值撓度的76%,對接處端板變形,最下端張開縫寬度較大,受剪螺栓發生彎曲變形。
試件的彎矩-跨中撓度曲線如圖3所示。

圖3 彎矩-跨中撓度關系曲線
可將裝配式鋼圍檁的彎矩-跨中撓度曲線分為三個階段:
(1) 彈性階段:純彎段彎矩0~800 kN·m,跨中撓度0~60 mm階段。
(2) 彈塑性階段:純彎段彎矩800~1 100 kN·m,跨中撓度60~100 mm階段。
(3) 塑性階段:純彎段彎矩達到1 100 kN·m至試驗結束,跨中撓度100~170 mm階段。
試件的彎矩-蓋板應變曲線如圖4、圖5所示。上蓋板的縱向測點的應變值遠小于下蓋板的縱向測點應變值。受壓區范圍內2根H型鋼在對接處相互擠壓,與上蓋板共同承受壓應力;下蓋板測點縱向應變呈現兩側應變明顯小于腹板下方測點應變,且在彎矩較大的情況下,出現縱向拉應變減小的現象。推測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圖4 對接處彎矩-蓋板應變曲線

圖5 非對接處彎矩-蓋板應變曲線
(1) 可能由于群栓效應導致,在螺栓翹曲力作用下,螺栓所內蓋板的應變變小。
(2) 可能由于翼緣翹曲現象導致,腹板受集中力向下位移導致翼緣沿橫向發生彎曲變形,橫向受拉縱向受壓變形,導致兩側拉應力較中間拉應力小。
本文采用修正割線法[8]以獲得曲線屈服點,如圖6所示,屈服點參數見表2。裝配式鋼圍檁屈服彎矩平均值為1 031.6 kN·m,對應屈服撓度值的平均值為87.6 mm,約在跨中撓度達到l/70時達到彈性承載力極限狀態,可以看出此種節點連接方式對于抗彎構件來說,達到屈服強度時構件的撓度較大,和整根鋼梁[9]相比延性較差,節點處強度無法做到和H型鋼等強,故在此節點連接方式基礎上通過理論計算設計等強節點。

圖6 修正割線法曲線

表2 抗彎承載能力特征值
根據《鋼結構設計標準》(GB 50017—2017)[10]中的表3.5.1可得截面等級為S2截面,根據GB 50017—2017中的6.1.2可知γx=1.05,查閱手冊[11]得WX=3 330 cm3,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Mx=fyφbWx=Afyh
(1)

(2)
由公式(1)可得蓋板厚度為25.8 mm,取26 mm;由公式(2)可得所需螺栓個數為21.2顆,為加工方便且螺栓抗剪強度安全儲備較大,取20顆。等強設計下的蓋板尺寸以及螺栓布置如圖7所示,相關參數見表3。

圖7 蓋板尺寸以及螺栓布置

表3 蓋板以及螺栓相關參數
(1) 裝配式鋼圍檁的彎矩-跨中撓度曲線分為三個階段:①彈性階段:純彎段彎矩0~800 kN·m,跨中撓度0~60 mm階段;②彈塑性階段:純彎段彎矩800~1 100 kN·m,跨中撓度60~100 mm階段;③塑性階段:純彎段彎矩達到1 100 kN·m至試驗結束,跨中撓度100~170 mm階段。
(2) 受壓區范圍內左右2根H型鋼在對接處相互擠壓,與上蓋板共同承受壓應力。下蓋板測點縱向應變呈現兩側應變明顯小于腹板下方測點應變,可能由于群栓效應和翼緣翹曲所致。
(3) 通過修正割線法得到裝配式鋼圍檁的屈服點,并以屈服彎矩作為研究抗彎性能的特征值,此種蓋板螺栓連接節點下的裝配式鋼圍檁屈服彎矩平均值為1 031.6 kN·m,對應屈服撓度值的平均值為87.6 mm,約在跨中撓度達到l/70時達到彈性承載力極限狀態。通過理論計算,可將蓋板尺寸增加至26 mm×395 mm×1 150 mm,使用10.9級承壓型高強螺栓,并增加螺栓數目,以此方式達到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