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麗, 郭巧林, 賈思水
(1.山東正元數字城市建設有限公司,山東 煙臺 264000;2.山東港通工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山東 煙臺 264000)
房產測繪的主要工作是使用輔助性測量技術與測量儀器,進行房產整體面積的集中測算,但測算過程涉及大量的空間圖形與時空數據的計算,僅按照常規的測繪方法進行作業,不僅會出現測算結果偏差,也會使工作進度滯后,因此本文將以計算機作為輔助測繪設備,結合GIS技術,對房產測繪方法展開設計研究。
為了滿足房產測繪作業需求,在執行此項工作前,應進行標準測繪作業流程的設計。測繪過程中,將服務器端作為作業行為的支撐,由服務器為數據的統一化管理提供空間。考慮到在此過程中獲取的數據大多為屬性數據[1],因此,可將獲取的數據對接房產建筑模型,以此種方式,實現將二維數據轉換為三維空間數據,再將生成的空間數據以文件的方式存儲在目標區域。根據信息系統為前端呈現的數據信息的屬性關系,進行房產內部信息的標識與關聯化處理[2]。對于此過程中面向客戶端的信息,可采用集成化的方式,為需求端提供對應的收集信息、房產面積信息、圖形可視化編輯處理等多元化具體功能信息。
在掌握現場測繪作業的支撐設備后,設計作業流程。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GIS的房產測繪標準作業流程
在測繪作業中,要想提高測繪作業過程的標準化程度,應設計一個符合具體操作的標準,并在作業時安排監理人員進行現場的輔助性監管,避免由于作業行為不規范導致的實測結果誤差。
按照上文所示的操作步驟,進行房產測繪信息的獲取,由于此時獲取的信息屬于空間信息,因此需要建立一個空間信息庫,用于存儲前端收集的多元化表達形式的數據[3]。在此過程中,需要根據房產測繪作業的標準化流程,進行不同環節數據信息屬性的設定,根據數據對應的模塊,進行屬性數據的分類。在此基礎上,根據屬性對應的結果進行不同信息模塊之間的銜接處理,以此確保信息之間存在空間層面的聯系性[4]。在對空間數據庫的細節進行設計時,為了實現對其數據庫內容的有效填充,應先設計信息表。將測繪信息對接表格,根據測繪房產的房屋結構,在表格內填充工程量信息。完成內容填充與設計后,可以采用差異化標注的方式,對其進行串聯處理,并根據不同表格之間的序列化編號,進行后續測繪圖像生成的輔助[5]。綜合標準化測繪作業流程,建立對應的測繪空間信息庫,信息庫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測繪空間信息庫結構
按照圖2所示的內容,進行測繪空間信息庫的構建,將前端獲得的測繪信息,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數據導入,以此種方式確保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完成對房產測繪空間信息庫的建設后,為了方便對房產資源的有效管理,還需要將各類測繪空間信息以測繪圖像的方式生成,并實現對各類房產資源數據的可視化展現。在生成房產測繪成果圖時,需要對主控制端和測控端具體位置進行明確。首先,確定測繪中各個端點的模式,以動態測量和靜態接收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成果圖的生成。將主控制端看作房產測繪的其中一個測繪點,引入GIS技術,結合其定位輔助功能,對主控制端在測繪圖像當中的位置進行確定。完成上述操作后,將房產信息中的地理坐標位置、主控制端位置和測繪點進行融合處理。其次,可根據實地測量需求,進行測繪過程中測站點與后視點的重置,此操作步驟應在完成主控制端坐標的確定后實施。在此基礎上,將前端主控制端作為中心點,建立一個可實現三維可視化的坐標體系。
將上述房產測繪空間信息庫中的數據以GIS能夠識別的文件格式導入到計算機當中,并通過GIS對測繪成果圖進行自動生成,如圖3所示。

圖3 房產測繪成果圖生成示意圖
完成對房產測繪成果圖的生成后,為了方便后續對房產資源進行管理,實現房產測繪空間信息庫中各類數據信息更高的利用價值。將所有測繪數據引入到上述生成的房產測繪成果圖當中,并將高程坐標數據、平面坐標數據、經緯度數據等在成果圖的相應位置顯示。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提供人工在計算機上繪制的方式,對各類測繪數據進行類型劃分,并結合GIS技術實現對圖像與數據的自動校準和匹配,上傳圖像信息并生成相應的數字正射影像,實現對測繪數據變化的可視化展現。在實際應用中,為了實現對測繪數據的高效管理,同時實現對歷史測繪數據信息的實時調用,采用將數據按照統一格式的方式進行存儲,并將其導入到定制的服務器當中。在調用時,還可結合智能規劃程序,將各類測繪數據在計算機顯示界面中展示,進一步體現測繪數據的可視化。
將上述設計的房產測繪方法應用到某一城市建筑建設項目中,以驗證該方法的實際應用效果。為了實現對應用效果的比較,選擇將傳統測繪方法作為對照組,將本文測繪方法作為實驗組,完成下述實驗。
選擇以該公司某建筑建設項目圖紙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利用兩種測繪方法完成對該圖紙在計算機當中的圖形繪制和標注工作。已知該建設項目總體結構面積為362.532 m2,繪制的圖像要求與實際面積之間的比例為1∶100。完成對圖形的繪制后,還需要生成該建筑結構分層分戶平面圖。為了比較兩種測繪方法的測繪精度,選擇將不同區域的測繪面積與實際該建筑結構不同區域的面積進行比較,對比兩種測繪方法的測繪面積誤差。測繪面積誤差的計算公式為:
測繪面積誤差=|實際建筑結構不同區域面積-本文測繪方法或傳統測繪方法測繪面積|
根據上述論述,隨機選擇五個不同區域,并對其測繪誤差進行計算,計算結果繪制成圖,如圖4所示。

圖4 兩種測繪方法測繪面積誤差對比圖
從圖4中兩條曲線可以看出,本文測繪方法的面積測繪誤差均在1.0 m2以下,而傳統測繪方法的面積測繪誤差均超過了1.5 m2。對于建筑建設項目而言,圖形測繪超過1.0 m2則嚴重不符合該項目測繪精度的需要,以存在較大測繪面積誤差的測繪圖像作為依據開展后續各項工作,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還會引發不必要的問題。因此,通過上述實驗證明,本文提出的測繪方法在實際應用中能夠有效縮小測繪圖像與實際面積之間的誤差。同時也進一步證明,引入GIS技術后,測繪圖像的精度得到有效提升,可為后續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更高精度的數據依據。
在完成測繪方法的設計后,本文采用對比實驗的方式,對所設計的方法進行了檢驗。結果證明,本文設計的方法,可以降低對房產單元面積測繪的誤差,實現對測繪精度的提升。
盡管此次實驗已對設計成果進行了檢驗,但由于檢驗的維度過于單一,導致實驗得到的結果可能與實際結果之間存在偏差。因此,可在后續的檢驗工作中,將多個方向作為切入點,包括測繪數據導入時間、測繪圖像生成時間、信息庫輸入信息與輸出信息的匹配度等。只有實現了基于多個方向對測繪方法的檢驗,才能確保本文設計的成果具有真實應用到測繪實地作業中的能力。
此次研究截至今日仍處于初步階段,仍需要專業技術人員對此方面設計成果進行指導與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