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輝
(蒙自市工程質量和消防管理監督站,云南 蒙自 661100)
建筑行業是支撐我國市場經濟建設與發展的支柱性行業,房屋建筑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構成,現如今大部分工程的質量監督工作均是項目建設的短板,為了改善現狀,提高質量監督效能,本文將對此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為了全面落實施工質量監督工作,首先需要通過對房屋建筑施工人員結構設置進行監督的方式,實現對其優化設置。房屋建筑施工人員主要包括施工員(測量員)、質量員、安全員、標準員、材料員、機械員、勞務員和資料員。在房屋建筑施工過程中,人為因素是不可忽視的,為了保證施工質量,首先需要對上述提到的八種不同人員進行管理。從施工角度而言,一線施工人員需要對施工質量負責,在實際操作中應當按照規定進行。因此,在對質量進行監督時,需要針對“八大員”的工作任務對其職責進行明確。施工“八大員”的工作職責要求詳見表1。

表1 施工“八大員”工作職責要求
根據表1中的內容,要求各崗位人員嚴格按照相應的職責要求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以此實現對施工人員的全面監督。
在各類用于房屋建筑施工的物料進入到實際施工場地之前,首先需要對其進行驗收。將房屋建筑施工設計要求或開發商與施工單位共同制定的合約作為標準,并嚴格按照《房屋建筑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當中明確規定的內容,將與施工物料、構件等相關的資料交付。同時,在貨物達到運輸地點時,不可直接對其進行卸貨處理,還需要對構件進行反復查驗,確保運輸材料與上交的資料一致[2]。在對物料進行驗收時,應當嚴格按照表2中驗收明細完成驗收工作。

表2 房屋建筑施工物料驗收明細表
若所有房屋建筑施工物料均滿足其相應的驗收條件,則可將其按照施工設計方案進行放置。在放置時,施工現場需要采用專用堆放架,以便于后續對各類構件的裝配作業。在放置時還需要注意:不同構件之間需要利用柔性墊片進行分隔,以起到對構件的保護;對于墻板類構件,其表面相對平整,因此可以與同類型構件疊放或靠放,但由于重量相對較大,對于堆放架的要求應當更高,在放置時要確保堆放架的穩定性。
實現對物料的驗收后,還需要結合工程施工實際,對機械設備的操作與運行進行全過程監督,在此過程中,施工方不僅需要全面關注機械設備的配置數量,還需要根據工程需求,制定完善的機械設備配件使用計劃,并做好對設備的采購工作,確保施工單位的現有設備庫內設備充足,避免因對機械設備使用的監管不足導致施工工期的延長。
在完成上述相關工作后,應采用實地考察與現場調研等方式,對工程施工的設計藍圖進行會審。在會審工作實施前,應深入調研,掌握建筑地基結構與基礎結構之間的支護關系、主體結構施工框圖、建筑裝飾裝修設計、建筑屋面與建筑給水排水管路設計、建筑電氣規劃、樓宇智能化設計標準等內容,以此為依據,對房屋建筑工程主體結構施工藍圖會審流程進行設計[3]。會審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主體結構施工設計藍圖會審流程
按照上述圖1所述的流程,對施工設計藍圖進行多方會審,在此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建筑工程施工可行性原則與質量性原則,即設計的施工圖紙應當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實際需求,規劃的建筑結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與可行性。同時,所有建筑結構在圖紙中均有標注,即結構質量滿足工程實際需求。此外,聯合第三方機構為其提出的建筑施工質量最高標準,科學布設施工不同環節的工作,避免在施工過程中出現構件的碰撞。
在完成所有施工任務后,為進一步提高房屋建筑施工的質量,還需要對給排水管線的安裝尺寸進行驗收。驗收前需要給出明確的安裝質量檢驗監督機制,如圖2所示。

圖2 給排水管線安裝質量檢驗監督機制
在上述給排水管線安裝質量檢驗監督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建立房屋建筑給排水安裝預警等級,實現對給排水管線安裝質量的量化。將房屋建筑施工過程中給排水安裝容易出現安全隱患的問題進行劃分,從基坑地下水位Ⅰ、給排水管道維護結構橫向位移Ⅱ、給排水管道維護結構縱向位移Ⅲ、給排水管道維護結構整體變形Ⅳ、地面沉降Ⅴ等多個監測方面給出相應的安全預警等級,見表3。

表3 給排水管線安裝預警等級
按照表3制定的給排水管線安裝預警等級,對給排水管線安裝過程進行監督,在監督時需要按照施工段對監督檢驗批次進行劃分。在同一檢驗批次當中,針對不用位置結構上的給排水管線,需要保證抽樣數量超過總量的10%。在檢驗過程中,針對預警等級達到三級和二級的給配水管線,應當采取相應措施對其進行維護和補修。針對預警等級達到一級的給配水管線,應當對其重新施工,調整施工進度,確保在徹底根除質量影響因素后,重新安裝符合檢驗標準的給排水管線,以此實現對給配水管線安裝質量的量化,確保最終安裝效果符合質量要求標準。
本文以房屋建筑施工質量問題作為切入點,對質量監督措施進行全面研究。按照本文上述質量監督措施實施思路,將其應用于實際施工項目中,根據企業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質量。在后續的研究中,為進一步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質量,還將從施工準備階段到主體施工階段中人員、物料、機械等方面存在的質量問題,對監督機制進行優化,從而在合理的監督機制支撐下,實施各項監督措施,為房屋建筑行業的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