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偉, 朱昭錦
(煙臺市光明電力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煙臺 264000)
我國電力產業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電力企業與相關單位的管理與經營工作難度,企業在市場中可獲取的利潤越來越低,電力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1]。為了解決此方面問題,優化電力計量管理工作,提高工作的規范化與科學性,本文將結合企業電力計量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挖掘并剖析問題出現的原因,以此為依據,設計一種全新的電力計量管理方法,從而實現對企業在社會發展中經濟效益的提升。
我國經濟市場內大部分電力企業均為國家支撐企業,因此,在電力計量工作實施中,一旦出現計量偏差或由于個人原因出現的用戶用電量統計誤差,會直接造成國家國有資金、資源與資產的流失,這不僅是對國家電力行業可持續發展與建設不負責任的體現,也是大部分電力企業在執行電力計量工作時存在的泛在問題。
基于產業宏觀發展角度分析,我國現有的社會環境仍缺少公正性與公平性,雖然電力企業在完成電力計量工作后,會進行計量結果的二次校對與審核,但大多審核后的數據與結構仍與地方權威計量機構的檢定結果不匹配,因此,可以認為電力企業現行的電力計量工作模式在運行中缺少公信力與公正性[2]。此外,一些電力企業在市場運營中,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與約束,電表安裝的位置較為偏遠,而抄表人員為了減少其個人工作量,會通過其個人工作經驗,進行電力計量結果的估算與預測,但此種預估的結果是難以滿足電力企業對電能數據精準統計需求的[3]。為了解決上文提出的問題,對出現電力計量偏差的原因進行挖掘,有關內容見表1。

表1 電力計量出現偏差的原因
綜上所述,完成對電力計量存在問題及電力計量存在誤差原因的分析。
在明確當前電力企業電力計量存在的問題以及造成電力計量誤差產生的原因基礎上,針對其管理方法進行設計研究,以此促進電力計量的規范化發展[4]。在明確電力計量管理功能需要以及非功能性需要的基礎上,構建如圖1所示的電力計量管理架構。

圖1 電力計量管理架構示意圖
從圖1可以看出,根據電力計量管理的不同需要,分別從三個方面實現更加細致化的管理,并針對各項管理內容為其設置相應的功能。在上述電力計量管理架構的基礎上,完成對各項管理任務的部署[5]。明確電力計量管理的主體為電力企業內部人員,根據電力企業網絡結構的特點以及在運行過程中的安全性需要,將主服務內容以及各項功能部署到電力企業IDC數據中心當中,并針對管理過程中所需的設備進行獨立部署。針對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可通過MySQL主從機制完成準實時數據熱備份,以此為各項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數據依據。下述將針對圖1管理架構當中的三個基本模塊進行詳細設計說明。
根據上述需要,在電力計量管理架構的基礎上,對用電管理模塊進行細化設計。為實現對所有用電用戶電能使用情況的充分掌握,將用電用戶對應的表具編號、用電量、記錄日期等信息數據進行記錄,以此根據相關聯的用電類型,結合具體用電情況對其是否存在異常進行判斷。針對用電客戶進行管理時,應當完成對客戶基本信息以及相關聯電能數據的統一管理,例如對表具、是否停電以及是否存在欠費情況等進行管理。由于不同用電側用電用戶的客戶屬性不同,同時電能的供應也會產生多種不同類型。因此,根據這一特點,對用電類型進行多樣化管理,并將不同類型與其編號和名稱對應。同時,根據需要,對是否限制用電、限制周期以及限制數量等進行控制,以此實現對用電用戶電力數據的精細化處理和分析[6]。同時,當前電力企業當中負責供電的用電設備種類較多,且針對不同的用電用戶提供的電能不同,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海量的電力數據。為了提升管理效率以及實現對海量電力數據的精細化管理,將現代化管理系統應用到用電管理模塊當中,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可按照如圖2所示流程完成。

圖2 基于管理系統的用電管理流程
按照圖2中所示的流程完成對用電的管理,在這一過程中,當管理系統接口轉發數據到達業務邏輯層時,通過業務邏輯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并將其交由數據層和數據庫交互層完成對用電收據的更新和存儲。
從本文上述構建的電力計量管理架構當中可以看出,計量基礎信息的管理共分為三個子模塊,分別為表具類型管理、表具廠商管理和計量標準管理。為了確保電力企業電力計量的規范化發展,針對各類電力資源以及設備的供應應當進行更加嚴格的篩選,并制定相應的標準依據。在選擇表具時,必須確保對供應商的各項基本信息有著更加詳細的了解后,才能夠對其進行綜合評判,從而在眾多廠商當中選擇出評分最高的廠商作為電力企業的供應商[7]。在完成對供應商的選擇后,針對不同的計量裝置進行分類管理。根據電能分類、直流交流分類、電壓分類等信息,針對電力企業當中不同區域內的計量裝置類型進行預設。同時,通過對不同計量裝置的具體屬性,通過明確其具體條件后,對裝置類型進行查詢。為了確保上述各項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還需要對電力計量的管理標準進行設定。針對不同計量裝置的標題、發布時間等相關條件對標準進行綜合查詢,并獲得所需的計量標準。
電力計量管理工作的開展不能脫離設備獨立完成,因此在上述電力計量管理架構的基礎上,對電力計量裝置的管理進行設計研究。根據電力企業對于計量裝置管理功能的分析目標,分別從裝置基礎信息管理、裝置出入庫管理、新裝置安裝申請管理等方面對其進行層次化管理。針對電力計量裝置信息的管理,主要包括對裝置生產廠商信息的管理、對計量方式信息的管理以及對計量裝置安裝信息的管理。其中,生產廠商信息管理主要是對廠商工商注冊信息、企業與廠商聯系信息等進行管理。通過對比不同廠商的基本信息,以及裝置的使用年限等,可實現對裝置的及時維修與更換。若電力計量裝置達到使用年限,或存在缺陷問題無法修復,則需要立即更換新的電力計量裝置,在安裝新電力計量裝置時,應當按照如圖3所示的流程,實現對計量裝置的管理[8]。

圖3 計量裝置安裝管理流程示意圖
從圖3可以看出,整個管理過程涉及從新電力計量裝置提交安裝申請開始到最終表具領用之間的所有環節,針對各個環節進行細化管理能夠確保最終計量裝置的安裝質量,對于實現電力計量的可持續運行提供基礎條件。
測試上文設計的電力計量管理方法可行性,是將其投入市場使用及其電力企業內廣泛推廣的前提條件,可以認為此步驟在本文論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通過將此方法進行應用與實踐檢驗,才能發現設計方法在使用中的短板或不足。
為了保證設計方法測試結果的真實性,選擇某地區由國家支持的電力企業作為參與單位,與此單位完成技術交底與計量管理任務對接后,制定實踐測試計劃。制定的內容包括:電力計量管理方法在企業內可實現的管理范圍、方法依托技術在企業內使用的可行性、方法與企業現有管理項目對接的可操作性、實驗進度安排、預期測試結果等。測試前,獲取企業電力計量任務,將對應的工作任務表示為A~G任務名稱分別為:企業供電客戶信息管理、客戶用電類型管理、計量標準管理、計量裝置供貨商標準化管理、新裝計量表的申請信息管理、計量表與計量工具出入庫信息管理、電力計量信息生成的報表管理。獲取電力企業中現有的計量管理任務在執行中存在的問題,統計不同任務出現問題的數量,并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缺陷等級劃分。例如,在進行企業供電客戶信息管理任務執行問題的獲取時發現,此項任務存在0個嚴重問題,1.0個較為嚴重的問題、8.0個一般嚴重的問題與9.0個建議整改的問題,因此,可以認為此任務待解決的管理問題總共為0+1+8+9=18個,按照此種方式,獲取上述提出的7管理項目中存在的問題,不同任務項目對應的管理問題數量分別為:18.0個、2.0個、5.0個、10.0個、3.0個、8.0個、12.0個。
完成對實驗中基礎數據的統計后,按照本文設計的管理流程,對電力企業現有任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復與處理,統計修復與處理后,已解決問題的數量與未解決問題的數量,將統計后得到的信息繪制成表格,見表2。

表2 電力計量方法在應用中已解決問題數量與未解決問題數量的統計結果
從表2統計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將本文設計的電力計量管理方法與企業計量管理工作任務進行對接,可以實現對企業現有電力計量管理項目中存在的缺陷進行有效處理與解決,管理問題的修復率為100%,能滿足電力企業計量管理工作需要。
本文從多個方面完成了對電力計量規范化管理方法的設計,完成實驗后,選擇某地區由國家支持的電力企業作為參與單位,制定針對此方法的實踐測試計劃,綜合測試結果可知,設計的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對于企業管理問題的修復率可以高達100%。
在后續的工作中,要想提高電力企業在市場內的競爭力與綜合實力,應按照市場內相關產業的發展標準,進行計量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執行,以此種方式,提高電力企業在市場內的核心競爭力與產業占有率。為企業在市場內保有資源與站穩腳跟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為行業在國際上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進行技術層面的優化與指導。總之,從計量角度入手,進行電力企業工作的規范化約束,可以幫助電力企業在市場內更好地面對競爭對手,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社會大環境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