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錦
(中鐵二十二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廣東 清遠 511500)
巖溶在我國分布極其廣泛,可根據發育強度分為四類,見表1。由于巖溶表現形式多樣、發育呈現較強的不規律性,且受困于目前的勘探技術及有限成本,給該地區勘察設計、施工管理、運營維護等橋梁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也給特大橋樁基施工提出了較大的技術難題。
表1 巖溶發育強度及表現形式
在橋梁外加荷載的長期作用下,巖溶常常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坍塌,且難以對其發生的時間節點和空間位置做出精準預測,從而對橋梁基礎的安全性能產生較大的威脅。如何在橋梁樁基礎勘設過程中把控整體的安全性、經濟性、合理性,確保工程質量,是橋梁設計重點關注的問題,也是橋梁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珠三角城際廣清北延1標段含特大橋8座,累計長度達18107.82m,大橋6座,共19.737km,中橋3座,共285.6m,中等及以上規模的橋梁占全線總長度的80%。其中,以青欖海特大橋66#墩和文洞河特大橋16#墩作為典型代表,進行巖溶樁基施工技術研究。該樁基地質結構十分復雜,基巖面起伏較大,巖溶強發育,形態以溶溝、溶槽及溶洞等為主;溶洞規模繁雜,縱深也不盡相同,存在很大的差別,部分發育呈現串珠狀。青欖海特大橋66#墩均為無填充型溶洞,文洞河特大橋16#均為填充型溶洞。66#墩樁基礎為6根直徑1.8m,最長的樁是6#樁,其長度為115m,其余5根樁長均在100m以上。6根樁均有溶洞,且為串通型無填充溶洞。16#墩樁基礎為6根直徑1.8m,最長的是樁6#樁,其長度為110.5m,其余5根樁長均在100m以上。
根據以往施工經驗可知,相比于一般地形地質,要想橋梁鉆孔樁高效無誤地穿越地下巖溶,其施工難度大、不可控風險源多、工期無法保證,因此必須引起重視。由于對地下巖溶不可能掌握得特別詳細,鉆孔施工往往是參照設計資料,結合一些成熟的施工經驗,針對巖溶發育的規模和類型,采取相應的對策。
強發育巖溶地區在鉆孔樁施工過程中,常會遇到以下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未能及時、合理地處理,將會影響整個項目的安全。
2.1.1 鉆孔擊穿溶洞后,易產生塌孔
(1)因泥漿大量流失,使得泥漿面快速下降,形成塌孔;
(2)當溶洞規模較大、地表土質又相對較差時,易發生塌孔現象,并引發地表塌陷;
(3)工人未持證上崗,操作出現問題,則易發生鉆頭卡住或掉入溶洞內的事故。
2.1.2 斜巖層鉆孔發生偏孔
2.1.3 防止塌孔后的斷樁危險
(1)在水下進行灌砼工作時,當抹灰面上升到某指定高度后急速下降,使導管底部完全裸露,發生斷樁;
(2)對于某些規模型溶洞,其與地下暗河相接,即使通過大量補漿來預防塌孔,但因與地下水位處持平,泥漿無法完成循環,鉆渣難以及時排出孔外,鉆進工作就會止步不前;
(3)對于一些規模較大的大型溶洞,雖然大量混凝土涌入,但在較長時間內并未造成該平面上升,如果未能及時處理,則會因表面凝固而發生斷樁。
2.1.4 其它問題
因工程特性而導致的機械設備磨損加劇,如果未能及時檢查發現、維護,易導致鋼絲繩斷裂,掉入孔內。
各型溶洞處理方法見表2。
表2 各型溶洞處理方法
表3 樁基設計原則
在橋梁設計時,選擇合適的有關地基設計參數,既可保證質量,又可降低造價。通常該類型地區的樁基設計需要根據以下兩種情況來確定,見表4。以下兩種方法雖能滿足一般巖溶發育情況,但對于強發育地區,可能會出現多層溶洞,此時會出現特殊情況:當縱向鉆孔深度已達30m時,無滿足要求的完整巖層時,就無法按照第二種情況來設計溶洞頂板厚度。
表4 巖溶地區樁基設計情況
若樁位下較深范圍內,存在密集型溶洞和完整巖性埋置很深的情況,或是溶洞分布較淺、頂板較為薄弱,不能滿足端承樁要求時,應改用摩擦樁,同時還要考慮不均勻沉降對工程的影響。此時,應采取以下措施:(1)頂面巖溶層與樁間進行隔離,且應忽略兩者間的摩擦;(2)對于樁基礎處于巖溶地區溶槽或是溶溝處的情況,當樁穿過其間填充土,并支立于溶槽(溝)底面的巖層上時,也要忽略其對樁側的摩擦,僅將這類摩擦作用視為安全儲備;(3)在鉆孔灌注樁施工過程中,也應將多層巖溶與樁壁隔離開來,使軸向荷載均作用于柱底巖層之上,便可按照一般情況分析樁的內力;(4)通過對強度、縫隙等情況的計算,綜合考慮溶槽(溝)底面巖層的穩定性,以此來確定樁的軸向容許承載力。
此外,設計時應重視樁基負摩擦力的影響,負摩擦力會增加樁基所承受的軸向荷載,甚至可能導致樁基破壞。解決該問題的關鍵點在中性點處,即正負摩擦力的分界點,可在此處使用油毛氈消除負摩擦影響。
對于采用的嵌石樁,公路或是鐵路橋均未對樁底以下完整基巖的厚度作出相關規定。若采用物探,則僅能探知4m~5m縱深范圍,無法解決該類地區的樁基設計難題,必須根據項目情況,因地制宜,采取合適的計算方法、制定合理的樁基形式。
根據青欖海特大橋和文洞河特大橋地質特點及樁基設計方法,綜合考慮工程特點,確定最優方案:
(1)青欖海特大橋66#墩巖溶發育強烈,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結合已有設備和技術,整理巖溶處理方案,綜合采用回填C15混凝土、片石、黏土、水泥充填物或雙層鋼護筒跟進等方法,研究確定實施方案。
一是要推動技術進步,鼓勵扶持企業的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提高安徽科技水平。特別是要注意研發成果的轉化,安徽財政支出中科技支出占比從2010年的1.99%提升到了2016年的4.69%,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卻沒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說明安徽科技投入只是加大了技術知識儲備,并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先對6#樁基進行試樁。采用直徑2m鋼護筒跟進至基巖面后,小沖程擊穿溶洞頂板,按導管法間歇灌注C15混凝土(建議每次灌注量不超過300m3)。測量混凝土上升面是否與預估溶洞大小相符,如灌注混凝土量與預估量基本相符,則繼續灌注混凝土回填處理;如與預期效果偏差較大,改用片石、黏土及水泥混合物充填溶腔,并跟進第二層鋼護筒護壁。
(3)如3#樁按混凝土填充試樁成功后,8#樁按相同方案進行處理。對1#樁、6#樁采用鉆探方法驗證溶洞處理效果,確定后續施工方案。
(4)樁基施工前:提前制定專項應急預案,合理解決樁基施工過程中及后期可能出現的沉陷、塌方等事故;準備好必要的救援搶險設備及應急物資。
(5)樁基施工期間,制定專項監測方案,對既有線周邊水位及地表沉降觀測,并安排專人進行全程旁站;設置專職安全員進行巡視。
結合設計揭示溶洞的類型、大小及溶洞施工的不可預估性,周圍復雜環境等因素,為保證施工進度及營業線的安全,制定以下施工方案,可最大程度保證質量、安全、進度要求。
先對承臺周邊覆蓋層注漿加固處理,加固完成后,采用全套管全回轉鉆機對該墩樁基進行施工。首先采用高壓旋噴樁對承臺周邊設置環狀封閉截水帷幕,截斷地下水來源,對帷幕范圍內采取袖閥管注漿方式,同時為應對可能的地表沉陷,考慮在承臺范圍鋪設鋼筋混凝土縱橫地梁,形成有效的支撐平臺,分散設備荷載,保證設備在施工期間的作業安全,樁基施工采用全套管全回轉鉆機施工。施工過程中全孔套管護壁、鉆進和灌注均無孔壁坍塌風險,無斷樁和縮徑的風險,成樁質量高;成樁過程中對周邊建筑物地基無擾動;施工鉆進時可很直觀地判別地層及巖石特性;鉆機速度快,單根樁基平均23d/根。
5.2.1 旋挖鉆配合沖擊鉆成孔
沖擊鉆施工過程根據樁徑大小,沖錘重量一般在5t~15t之間,靠卷揚機提升,泥漿較濃時,經常會造成提不起錘的現象。因此,在沖進覆蓋層時,沖進速度較慢,孔底大量鉆渣無法采用正循環及時清理。同時,巖溶區樁基存在大量溶洞、溶蝕現象,無法采用鉆機全程鉆進。因此,采用先鉆后沖的成孔工藝。在覆蓋層采用350旋挖鉆鉆機鉆進,待鉆至距巖面約2m左右,停止鉆進,換沖擊鉆沖進。這樣可充分發揮兩種施工工藝的優勢。
圖1巖溶樁基施工工藝流程圖
5.2.2 沖擊鉆成孔
根據設計樁徑目前選用的沖擊鉆采用5t~10t沖機鉆成孔,黃泥造漿,開孔后先利用小沖程反復沖擊黃泥造漿。利用泥漿池作為泥漿循環,無論是開孔還是鉆進過程,為了防止泥漿涌出,要合理控制孔內水位高度,一般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應高出最高水位1.5m~2.0m,且距離護筒頂面不應小于0.3m。
5.2.3 回旋鉆成孔
全套管全回轉鉆機鉆孔灌注樁施工成孔過程中采用鋼套管護壁,具有成樁質量好、無泥漿污染、綠色環保、減少混凝土充盈系數等特點,能有效解決巖溶樁基特別是超長巖溶樁基成孔周期長、成孔難且溶洞內易卡鉆、卡錘的問題:(1)利用回轉裝置的回轉,可有效降低鋼套管與土層間的摩擦力;(2)邊回轉邊壓入,同時利用旋挖鉆取芯,保證套管安全、平順地接觸到樁端持力層;(3)待挖掘結束,立刻測定其深度,同時核對樁端持力層,并清理虛土;(4)成孔后,放入鋼筋籠,然后在鉆孔中心處安置導管,灌砼成樁。
(1)逐樁鉆探是巖溶發育地區樁基施工前的必要手段,根據不同工程地質特點,選取合適的勘察和鉆探手段,從而了解地下溶洞的規模、深度等,以便確定樁基的合理長度,科學有效地確保樁尖在穩定持力層之上;
(2)鉆孔期間,應針對性地安排記錄員對鉆孔情況進行記載,一旦出現所記事件與設計預期不一致時,應立刻與多方進行溝通,回到現場進行實地調研。如果仍有較大出入,必須重新進行鉆探工作;
(3)鉆孔樁采用沖擊成孔;
(4)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地表土質、工程規模等情況,采用長鋼護筒,其長度一般不得小于3m;
(5)鉆進時,應合理增加泥漿比重,對孔壁加強支護,通常不得小于1.5;
(6)泥漿池應該制作稍大一些,保證在發生漏漿后,能夠及時、充足地進行補充;
(7)先難后易,先長后短;
(8)在擊穿空溶洞或是半填充溶洞之前,需要設立專員進行監督與記錄,時刻關注護筒內泥漿面的變化,一旦發現其有下降趨勢,則應迅速進行補水,待漏漿問題完全消失后,方可轉入正常鉆進,如此反復使鉆孔順利穿越溶洞;
(9)遇到大型溶洞時,先在孔口附近準備好足夠的塊石、黏土、水泥:
①洞頂打穿時,為避免塌孔現象發生,需密切關注是否存在漏漿現象,若有則需立即進行填堵;
②溶洞擊穿后,會發生泥漿面快速下降的情況,此時需按照1∶1~3∶2∶0.2的比例,利用裝載機將上述材料拋入鉆孔中,直至其停止下降,開始上升。
③利用沖錘進行合理擠壓,反復拋填三種材料,將樁基兩側溶洞完全填滿或者徹底堵死,完成上述工作后填滿泥漿,重新成孔。
(10)對于特大型溶洞,或潛存地下暗河的樁位,宜采用長護筒跟進。
本文以珠三角城際廣清北延1標段青欖海特大橋和文洞河特大橋工程為載體,采用適用于巖溶強烈發育地區的鉆探、物探等綜合勘察手段查明巖溶情況,確定鉆孔樁施工重難點;根據巖溶地區橋梁樁基礎設計準則,制定并完善特大橋樁基設計方法,對多種樁基礎施工方案進行合理比選,確定本工程最優施工方案,總結施工工藝流程,為在巖溶強烈發育地區建設高質量、高水準橋梁提供必要條件,也為建造其他類似橋梁工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