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醒
(中鐵十六局集團地鐵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1149)
本文以粉質黏土層地質條件下的地鐵隧道施工項目作為研究對象,解放橋站~建設街站區間采用盾構法和暗挖法施工,在區間里程K29+104.746處設置豎井兼盾構接收井1座,其中,解放橋站~區間豎井采用的是暗挖法施工,西起解放橋站,下穿國鐵、輕軌三號線、西解放立交橋,沿解放大路東至區間豎井。暗挖隧道段的起止里程為:左線的起止里程為:K29+15.745~K29+94.453,開挖總長度為78.708m;右線的起止里程為:K29+15.743~K29+96.945,開挖總長度為81.202m。
隧道開挖的斷面形式設計為馬蹄形。隧道的開挖斷面尺寸設計為:6300mm×6600mm;超前支護選擇使用雙排小導管進行施工,在隧道拱頂部位150°范圍進行超前支護,外側小導管的規格為Φ32×3.25@300mm,小導管的插入角度保持在20°~25°之間,單根小導管的長度為3m,每兩榀打設一環。內側小導管的規格為Φ32×3.25@300mm,插入的角度控制在10°~15°之間,單根小導管長度設計為1.8m,每一榀打設一環。
正式施工之前,施工人員必須要明確施工的影響范圍,并且詳細地排查出影響范圍內哪些建筑物、構筑物需要采取保護處理措施。此外,還需要兼顧影響范圍內的市政管線保護問題,并做好詳細的記錄。明確不同建筑物、構筑物的結構形式、外形,對施工過程中建筑物、構筑物的沉降量進行分析和預測,并做好保護措施。
在對砂層進行暗挖過程中,使用雙重管深孔注漿方式進行加固,對掌子面部位進行加固,提高掌子面的穩定性,可以避免塌方現象,提高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的安全性;有效縮短施工工期,提升施工效率;因注漿效果具備可控性,能夠有效地控制地面、隧道、管線的沉降量,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為有效保證施工時地面沉降量保持在可控范圍以內,施工單位選擇使用二重管進行注漿作業,注漿工藝選擇使用全斷面注漿工藝。注漿孔的布設應該滿足經濟性、合理性要求。止水注漿區域內的注漿孔布設為梅花狀,注漿孔的平面間距設計為70cm,排距設計為70cm,加固范圍設計為:開挖斷面的輪廓線以外2m處至開挖斷面1m處;隧道區間加固范圍為:左線的加固起止樁號為K29+19.072~K29+63.072,該路段的總長度為44m,右線的加固起止樁號為K29+18.548~K29+62.548段,該路段的總長度為44m。單次注漿的長度設計為13m,單次開挖長度確定為10m,預留3m作為止漿巖盤,每環需要設置60cm長的止漿墻,止漿墻的結構為混凝土結構,見圖1。注漿孔具體的加固位置見圖2。

圖1 深孔注漿范圍橫剖示意圖(單位:mm)

圖2 下穿既有國鐵及輕軌3號線區域深孔注漿孔位布置圖(單位:mm)
外側注漿孔的數量為40個,編號為S1~S40,注漿孔的間距設計為0.7m×0.7m,注漿孔的技術參數設置見表1。

表1 外圍注漿孔參數
實際注漿量按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式中:
Q——注漿量;
A——有效范圍內的巖層體積,取值為88.5×88=7788;
η——圍巖孔隙率,取值為0.75;
α——漿液填充系數,取值為40%;
β——注漿材料損耗系數。
為確保注漿質量,在每段設置3~4孔作為檢查孔,利用檢查孔來確定注漿效果。當注漿作業完成以后,每個注漿孔的涌水量不得超過0.2L/(min·m),隧道開挖完成以后,標準滲水量不得超過2.4L/(min·m)。若注漿作業完成以后并未達到設計要求,再次開始補漿作業。
嚴格按照現行規范要求展開施工,結合現行規范要求及標準流程,合理把控每一道施工工序,結合施工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不斷對施工技術參數進行優化設計,委派專人對每一道工序進行檢查,并做好詳細的檢查記錄[1-2],如表2所示。

表2 參數標準
具體的施工流程為:對注漿孔進行測量、定位→鉆進準備就緒→開始鉆進作業→開始注漿作業→提升導管→移動鉆機→重復以上流程,直至作業結束。
施工單位的技術負責人在施工前需要先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并將施工組織設計提交給監理單位,開工前技術員需提前對施工班組進行技術交底,確保施工人員掌握施工難點及施工關鍵點,實際施工工程中按照分部、分項工程進行驗收。當上一道施工工序驗收合格以后,才可以對下一道工序進行施工。
3.3.1 鉆機就位
技術員嚴格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測量放線,保證樁位的偏差不超過2cm;正式施工之前,施工人員需設置作業平臺,便于材料轉運及施工;開工前、技術員需提前對施工班組進行技術交底,確保施工人員掌握施工難點及施工關鍵點。
3.3.2 鉆孔
鉆機的作業部位確定為斷面處,鉆進安放位置應該便于注漿作業。
施工單位在經過全面的考慮以后,決定使用型號為TXU-75A型鉆機,利用雙管驅動完成鉆孔作業。當鉆機準備就緒以后,施工人員手動將鉆桿與鉆孔對齊,保證鉆機足夠的牢固,鉆進作業過程中不會出現失穩現行。當成孔以后,技術員需要對鉆孔位置、深度進行檢查。
在預先放設的鉆孔部位,使用鉆具開始鉆孔作業。鉆孔過程中,保證鉆桿與孔位的路徑保持一致,鉆桿鉆進過程中的偏差控制在1.5%以內,以保證成孔質量滿足設計要求。假若鉆進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施工人員則應該立即停止鉆進作業,查明障礙物的具體情況以后,才可以繼續開始進行鉆進作業,確保地下構筑物不會受到損壞[3]。
3.3.3 提拔與沖洗高壓管
鉆進過程中,合理把控回抽幅度,確保回抽的幅度不超過20cm,回抽速度保持均勻,同時需要兼顧鉆機的技術參數波動。
3.3.4 移位
將鉆具移動至下一個鉆孔部位進行作業,重復以上作業流程。
3.3.5 后退式注漿
當鉆桿鉆進至設計深度以后,開始后退式注漿作業,具體的注漿流程為:
(1)當鉆桿鉆進至設計深度以后,開始后退式注漿作業,漿液使用預先配備的雙重漿液;
(2)實際注漿時,先向孔內注入水玻璃漿液,利用漿液的流動性對鉆孔進行潤滑,避免注漿過程中出現抱桿、塌孔現象;
(3)當水玻璃漿液全部注入以后,采用后退式注漿法將水泥-水玻璃漿液注入孔內,注漿應分段進行施工,分段的高度為1m,直至整個鉆孔全部充滿漿液為止;
(4)注漿過程中,適當注入少量清水,避免出現管路堵塞、抱桿現象[4]。
注漿過程中,施工人員應該結合底層狀況合理控制注漿速度,當小導管提升至特定部位以后,開始做封孔處理,可以借助漿液自身的特性完成封孔,促使漿液完全滲入土層中[5]。在注漿作業時,施工人員經常會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促使注漿作業中斷,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做搭接處理,搭接的長度至少為20cm。當成孔注漿質量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以后,則可以將鉆具移動至下一個鉆孔部位進行作業。
在評定注漿質量時,應兼顧以下幾方面內容:
(1)確定注漿作業的結束標準。在進行注漿作業之前,應先確定漿液注入的總量,若在注漿過程中發現注漿量無法滿足設計要求時,則應該立即作補漿處理,直至滿足設計要求。
(2)注漿效果檢測。采用隨機抽樣鉆探方式檢測注漿質量,檢測過程中保證不會使用現有注漿孔,應該在注漿范圍內抽取成孔進行檢測。取出的芯樣抗壓強度不得低于0.4MPa,否則即視為不合格。
綜上所述,在對粉質黏土層進行暗挖施工過程中,使用雙重管深孔注漿方式進行加固,加固效果比較顯著,可使整個施工任務處于可控狀態,加強對地層及周邊區域的掌控力度,避免地層或是隧道出現坍塌事故,因此該施工工藝在類似地鐵工程項目中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