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蕾
(復旦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上海 200433)
否定詞有顯性及隱性之分,對于前者,專指涵蓋“不”“沒”“別”“勿”和“甭”等的封閉系統,后者如袁毓林等提出,如動詞“防止”,隱含“讓……別發生”的否定含義,因無需常規的“不”等顯性標記配合達義,故歸屬否定隱入用法,可較為穩定地承載隱含否定意味,視之為規約性隱性否定載體,同樣的用法另有副詞“只”、嘆詞“哼”等,數量眾多,為開放性系統[1-2]。若將否定視為一個范疇,顯性及隱性否定詞屬基本成員,據標記論的組合、頻率及分布原則[3]32-33,隱性詞構成語素較多、出現頻率和分布較少,應屬有標記的語項。
否定轄域與焦點是否定詞的基本特性,也是判斷否定成分的依據之一。顯性否定詞的轄域及焦點在學界已有普遍共識,而隱性否定載體詞的相關探討則基本未見,隱性詞在轄域及焦點角度是否也表現出有標記的一面呢?下文將圍繞這一問題,結合具體語例展開討論。本文語例大部分取自北大CCL現代漢語語料庫和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語料庫,部分為自擬或網絡語料。
否定轄域和焦點一般為顯性否定詞的作用范圍和強調對象,學界對這一問題的探討頗多,但于語序及焦點界定的判斷有所差異,結合前人研究[4-6],筆者將判定標準概括為:
一是,轄域位于否定詞前后皆可,具非連續性,可涵蓋表層至深層語義;二是,焦點f在轄域內,統制(c-command)VP中的真正對象。例如:
(1)a.我沒[去過北京f]。
b.[北京]f我沒[去過]。(自擬)
a式為常規的“Neg+Pred”語序,“沒”否定后續成分,“北京”為焦點,而b式的轄域和焦點與a式一致,但“北京”“去過”構成否定范圍的非連續組合,焦點“北京”為逆序回溯[7],總體而言,無論語序如何,顯性否定詞一般都直接作用于所關聯的行為或情狀。
對于隱性否定的相關探討幾近于無,僅有何春燕基于元語言視角的分析,但她所謂的隱性否定多為無形式標記的非規約類,屬話語含義的語用否定[8],如:
(2)甲:你能陪我去看病嗎?
乙:我今天有點事。(自擬)
答句無任何否定詞,但可表委婉的拒絕,這一否定源于語境,并非本文所述的規約載體類現象。筆者認為,結合規約否定載體的隱性否定式更有研究價值,隱性否定詞亦具有特定的轄域和焦點,且與詞類息息相關,以下擬結合具體類型討論。
1.謂詞類。隱性否定即Implicit Negation,為便于表述,下文將隱性否定載體詞簡稱為Neg(I)。隱性否定動詞的意義類型與敘實平面相關,轄域與焦點的差異取決于不同的敘實性,即命題的真假賦值,分為非敘實性、敘實性、半敘實性和逆敘實性四類[2][9]。具體如下:
非敘實性。言者主語(S1)認為句法主語(S2)支配事件的真假無定,如“認為”“相信”等:
(3)一些同學離席而去,他認為這是故意傷他的面子。
(《大學生心理衛生與咨詢》)
“故意傷面子”對于S1無法判定真假,這一類型對應的Neg(I)如貶損義謂詞“討厭”等,例如:
(4)a.我以前最[討厭f有人在電影院里嘁嘁喳喳]。
(1994年《報刊精選》)
?沒[有人在電影院里嘁嘁喳喳]
b.夫差越來越討厭伍子胥。
(《中華上下五千年》)
“討論”類與“認為”類同屬心理認知加工類動詞,后接述謂結構“有人在電影院里嘁嘁喳喳”具非敘實性,無從判斷實現的肯否。因此,句內的否定取值并非行為,而為Neg(I)的負面評斷,否定轄域范圍應為本身及所嫁接的事件,即“討厭+VP”,而焦點f則為Neg(I)自身。其焦點歸屬的判斷依據在于:一是否定詞可自成否焦f[10][11]36-67,如“我不知道,確實不知道”。“不”為否定強調的對象,即否焦f。“討厭”本身蘊含的情態否定就是信息傳遞的重心,有成為焦點的必要。二是否焦是否定詞的運算對象,邏輯真值應可操作。VP事件非敘實,發生與否不受制約,顯然非否定對象,此外,Neg(I)還有類似(4)b等連接NP的現象,名物性NP更無謂肯否取向。因此,Neg(I)的真正否定對象是蘊含的主觀情感,而非VP事件。
敘實性。肯否表述都無法改變所涉事件的已然,此處的肯否表述專指所在式顯性否定標記的出現與否,如(5)a為肯定表述,b為否定表述,與顯性、隱性否定是兩個概念。具體語例如“后悔”“責怪”等:
(5)a.她[后悔f自己搞時裝表演隊]了。
(高緒侖《羅曼律師》)
?沒[搞時裝表演隊]
b.不后悔搞時裝表演隊
c.不應該搞時裝表演隊
無論S2“后悔”與否,a、b表達式中“搞時裝表演隊”都已成事實,即Neg(I)“后悔”對“搞……”事件無否定運算功能,其轄域為包括自身在內的后續句,焦點則為蘊含負面情感趨向的Neg(I)本身。
非敘實和敘實性Neg(I)的轄域和焦點類同,但指向的否定語義有本質差別:“討厭”可描述為“Neg+反義積極成分”(“不+喜歡”),真正的否定對象為S2所發出的客觀實在的情感表征,屬句子的表層否定;而“后悔”并無對應的反義命題表述,近似于(5)c“不應該+……”的語義式,我們將該否定視為對Neg(I)詞匯預設的否定,緣由為:預設是句法成立和語境推導的前提條件[12]74[13]167-225,當X presupposes Y 時,則有:

Y→X/~X,~Y→?
以“后悔”為例,X=“后悔”,Y=“搞時裝表演隊”,X的真假,無礙Y的成立,Y是X的先決條件,即Y事件是X情感的語義預設;此外,X更多涵蓋的是語用預設(pragmatic presupposition),即對事件“適宜”性的否定判斷,S1、S2的可能世界被打通,形成的共識為:VP事件既成事實,但在意象世界中不期待、未發生,即:
VP事件已然+追溯否定(意象圖式)
因此,Neg(I)的否定對象不是事件本身,也不是態度本身,而是蘊含其中的事后對已然事件的主觀評價,屬深層的語用否定。
半敘實性。事件在肯定表述中已然與否不定,而在否定表述中則為真性賦值[9],如“否認”:
(6)a.令人棘手的是,李萌極口[否認f用農藥毒死丈夫]。
(胡霜、遼洋《夜半哭喊聲》)
?沒[用農藥毒死丈夫]
b.不否認用農藥毒死丈夫
c.承認用農藥毒死丈夫
(6)a中,對S1(言者)、S2(“李萌”)來說,事件“用農藥毒死丈夫”均為無定,而(6)b中,事件的成立則為雙方所確定,為半敘實性。Neg(I)“否認”對其后VP是否有運算功能呢?從VP事件的確認度來看,顯然并不受Neg(I)的操作,(6)b的否定表述之所以構成事件的已然,是因為“不+否認”相當于“承認”的語義所致。袁毓林指出,該“半敘實性”接近但又未及敘實,與敘實相似,但層級較低[2],這種弱敘實性的否定轄域為“Neg(I)+VP”,焦點為Neg(I)本身。當然,它與敘實性載體的差異也很明顯,所關注的是S2對事件的客觀情態,而非主觀評判,近似于下文的逆敘實類。
逆敘實性。Neg(I)可對VP事件做假性判斷,如“避免”“小心”等:
(7)a.陳最良要上場門上,避免[二人擦肩而過f]。
(徐凌云《昆劇表演一得(第3集)》)
沒擦肩而過……
b.沒避免……
(8)a.小心[繞花f眼睛]!
(張賢亮《綠化樹》)
沒繞花眼睛
上例中,Neg(I)對其后VP有實質的否定運算功能,即“擦肩而過”“繞花眼睛”均未發生,否定轄域為VP,焦點則為后接述謂結構的中心謂詞V0,但也需注意,如(8)a的“小心”式,VP并非行為事件而為消極結果本身,因而否定焦點指向的應為后果“花”。
當然,該未然性的發生時間不定,如為將來時體,則更多反映言者意象中的未然假設,例如“小心”式常表否定的提醒預判功能,更為特殊的是,由于該類句式多為直面聽話對象的言者話語,致使與S1的黏著程度較強,因此,載體“小心”的否定體現客觀結果與主觀情態的雙重疊加,即一方面,S2所支配的VP事件為客觀未然;另一方面,S1與S2的可能世界相通,均有“不要疏忽,注意”的主觀規避色彩。
2.副詞類。范圍副詞。該類副詞在數量上占據優勢,如限定副詞“就”及總括副詞“全部”,例如:
(9)就他能行。
小王不行、小李不行……(其他人)
(10)把人全部趕走。(自擬)
就命題意義的邏輯賦值而言,范圍副詞對后續VP的實現與否不具操作性,V0并非被否定的對象。此外,Neg(I)除具隱含否定的功能外,也為強調焦點的敏感算子[14],可前后凸顯“他”“人”等自然焦點,因此,范圍副詞的否定轄域為除主語外的“Neg(I)+VP”,否定焦點則為上述自然焦點的補集,即“他以外的其他人”“余下的人”,該否定意義仍屬客觀平面的命題否定。
他類副詞。包括否定、描摹、評注、頻率和程度副詞,其否定意義的層面為何、否定轄域與焦點如何判定,應結合語料分析,如:
(11)那你可真是枉自活了這一輩子啦。(否定副詞)
(金庸《神雕俠侶》)
(12)許慶置個人安危于度外,舍身營救戰友。(描摹副詞)
(1995年《人民日報》)
(13)她在這樣繁忙緊張的事務之余,竟然還能擠出時間來寫作。(評注副詞)
(1994年《報刊精選》)
(14)宗教曾一度擁有強大的勢力。(頻率副詞)
(《生物進化的新探索》)
(15)一些西方國家過分強調發展以國家為主的社會政策。(程度副詞)
(彭華民《福利三角》:一個社會政策分析的范式)
副詞一般用作狀語,前置修飾謂語的方式、狀態等,在句法上形成對謂語的支配,否定操作的范圍和對象仍需結合事件的運算賦值。經考量,上例若無Neg(I)加入,命題語義基本未變,事件的已然與否并不受限,如:(11)-(15)活一輩子/營救戰友/擠出時間寫作/擁有勢力/強調政策。

圖1 Neg(I)副詞類的否定對象
副詞類Neg(I)的否定操作范圍及特性涵蓋三方面:其一,以Neg(I)為算子,否定的操作平面有客觀命題否定與語用負面評斷之分,這與謂詞類算子相近。其二,客觀命題否定有內涵與外延之分。與謂詞類的差異在于:謂詞類是對VP事件實現與否的計算,如逆敘實類“避免”,將VP直接定性為未然命題,是作用于命題內涵的真值函數;而副詞類則涉及VP事件的外延,如范圍副詞對VP補集的全面否定[1],比如例(9)“他”是對屬同一上位外延的其他人選項的排他性否定,又如例(14)“一度”,否定的對象是相對“過去”時體的外延范疇“現在”。其三,客觀命題外延的否定與“語義充實”相關,即受否定的命題內容也可為原義“充填”和“遷移”的新意義,而非表層的真值或深層的主觀語用義[15-16]。
3.他類詞。連詞、嘆詞類等的轄域和焦點,可分析如下。
(16)盡量遮擋一下,免得[被人認出來f]。
(1994年《報刊精選》)
(17)他們在等候染發時總是把報紙舉得高高的,以免[被人看見f]。
(1993年《人民日報》)
(18)唉,人活著真難。
(《魯豫有約·開心果》)
(19)——嘿嘿,還得鞠仨躬。——(鞠三個躬?)
(1982年《北京話調查資料》)
隱含否定含義的連詞數量有限,多包括具體的否定語素,與謂詞相似,如例(16)中,連詞“免得”含否定義素,相當于“避免+……”結果,有明顯的規避意味,近似于逆敘實性謂詞的用法,轄域為后接VP事件,焦點則是嫁接VP的中心謂詞V0“認出來”,例(17)的“以免”也可同理解釋。例(18)中,嘆詞“唉”顯然無法改變事件的已然與否,為深層的語氣情態否定,表無奈、遺憾意味,因其可獨立成句,故否定轄域與焦點均為其本身,例(19)中,“嘿嘿”本為形容笑聲的象聲詞,但隨著在網絡應答語中的廣泛使用,漸而發展出了嘲諷、無奈等負面義,對其后“鞠仨躬”無否定運算功能,否定轄域與焦點也為其本身。
隱性否定句中,Neg(I)指向的否定可位于多個層面,可單用或疊加,那這一否定機制是如何發生的?前人并無針對性論述,多籠統地將其處理為元語否定(metalinguistic negation)用法。筆者認為,何春燕等將隱性否定作為元語否定的子類并不適宜[8],本文贊同趙旻燕的觀點,二者為緊密聯系,但切分視角不同的特殊否定,既存在一定聯系,但也有明顯差異[18],現借用元語否定理論進行說明。
元語否定的對象常為“適宜性”,而非命題真值[3],如:
(20)我不是喜歡你,是愛你。(I don’t like you ,I love you.)
(21)我沒有見過王小明。
見過王小明的事件沒有發生。(邏輯否定)
沒有王小明這個人。(元語否定)
元語否定可借助顯性否定詞“不/沒”等來表達,轄域及焦點不同于常規否定,如例(20)“不是”(not) 的否定對象并非“喜歡”情態,而為“喜歡”的量級上限,不可轉化為常規邏輯等式“我討厭你”。區別于英語,漢語常以“是”等標記該特殊否定類型。又如例(21),“沒有”通常表其后VP,即“見過王小明”事件的未然,而元語否定則為句子預設的否認,即不存在“王小明”這個人。
對以上否定轄域和焦點的判定,學界集中圍繞“歧義論”和“回聲論”展開,前者認為,Neg可同步真值否定與評斷否定,否定范圍可覆蓋命題或言語[19],如“不是喜歡你”即可作客觀與元語否定兩解,產生所謂的“歧義”;后者則一概而論為命題的邏輯否定,元語否定的否定對象是回聲內容,“語用意義”實質上是語義遷移而致的新的命題意義,如例(21)中,“沒有王小明這個人”實則是預設條件作為命題內容的邏輯否定,“王小明”的存在與否仍屬真值函數的判定范圍。
1.“歧義”與否定雙向疊加。與元語否定相比,隱性否定更強調否定意義的雙向性,即Neg(I)的否定內涵應包括:表層的客觀命題邏輯否定、深層的主觀情感語用否定。
勿論歧義與否,這兩種含義均普遍存在隱性否定范疇內,且頻率相當,見表1,甚至可有復合疊加的用法,如:

表1 Neg(I)的轄域及焦點分布
(22)a. 韓非子時代只有三種人。
(《梁冬對話王東岳》)
b.我出于黨和大局的考慮,只有忍耐和服從。
(林思云、馬悲鳴《對話中國近代史》)
上例中,“只有”為典型的范圍副詞,如前所述,一般表對相關內容的客觀否定,但在如(22b)句中,“只有”除客觀排他的否定性外,還兼有表無奈的主觀情感否定意味,但與元語否定的差別在于,隱性否定一般不會呈現如例(21)所謂“一式兩解”的歧義,而為擇一或疊加的用法。另外,元語否定可指向對預設條件的否定,而在隱性否定中,甚少出現該情形,如:
(23)后悔搞時裝表演隊/枉自活一輩子
Neg(I)的否定與語義預設“搞時裝表演隊”“活一輩子”相關,但預設事實的成立不受動搖,僅表達S1、S2相通的意象世界中,VP事件有被阻止的主觀需求,但現實無法達成而轉向意念中的負面定性。
2.“回聲論”的適配性。回聲(echo)材料是語言形式、音節記號及非語言形式的組合[20],可對應先行性言語,如:
(24)甲:昨天找王經理了嗎?
乙:找了。他不會再跟我碰面了。
(自擬)
“找了”是對話輪中發問句的引用表述,在發問者的意象中,“王經理”與答問者應有未來碰面的機會,而答問者則直接加以否定駁斥,表示這一可能不存在。對應“非形式材料”[18]的情形則如例(21),“預設”實則為社會場景的否定,即“王小明”這一社會人是不存在的,更無談與之相關事件的發生。
“回聲論”的本質在于,言者與聽者在回聲性材料提供的語言事實以外的內容上達成信息的傳遞,對應隱性否定的分析如下。
回聲材料類型及聯接點。絕大多數隱性否定式都存在“回聲”,且“回聲”的闡釋性內容與命題的描述性內容存在共有屬性的邏輯關聯[20],如:
(25)后悔搞時裝表演隊/就他行/枉自活一輩子/一度擁有勢力
上例的否定對象分別是預設、補集、情感和時體(現在),與描述事實有內在邏輯關聯,如“就”的實際否定對象與合格選項“他”為互補關系,共同組成上位范疇“所有人”。又如“一度”否定的“現在”時體與表層描述時間“過去”,可通過“對照時間”構成連接。
言語重點和意圖。隱性否定的句法符號傳達了描述性和闡述性信息,后者涵蓋回聲性內容,當有聽取“回聲”的必要時,交際雙方將信息交換重點確定為:對客觀描述性事實外延以外內容的關注,即不限于句法表層的限制,傳達并接收借助Neg(I)真正被否定的對象和內容,如“一度”對應的“現在不VP”,“只”對應的“其他都不……”等。
由此可見,隱性否定詞Neg(I)的否定運算范圍和焦點不限于句子表層和常規的語義限定對象,“回聲性”材料亦可落入否定轄域內,成為否定中心,這與顯性否定詞所在的元語否定相似。
漢語隱性否定載體Neg(I)的轄域及焦點判定,可借助于常規顯性詞的解讀模式。對應不同詞類,否定的范圍和對象存在差異:謂詞類的轄域為Neg(I)+VP或VP;焦點有Neg(I)本身、中心謂詞V0和VP相關的消極性結果,與謂詞的敘實類相關;副詞類可在Neg(I)+VP或VP范圍內否定客觀外延或情感趨向;連詞、助詞可在Neg(I)+VP范圍內否定V0和補集高量選項;嘆詞的算子、轄域和焦點重合。
沿用元語否定理論,Neg(I)的運算功能與其相似但不會產生“歧義”,其回聲材料的內容也可納入轄域而成為否定中心。
Neg(I)究竟是否已獲得否定詞平面的語法地位,仍是一個值得爭議的問題,根據語料,隱性否定載體除詞類成分外,還可覆蓋部分固化結構和句式,但以詞為絕對優勢類型[21]。因此,就詞類載體而言,本文承認它的獨立地位,否定轄域和焦點的判定過程有助于厘清否定義的產生和作用模式,強化它的語法地位。至于否定特性的其他方面,比如極項允準等,將留待他文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