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眾分享報告會評述"/>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藏考古與藝術的新發現與新進展
——2020年度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眾分享報告會評述

2022-04-07 12:47:15旦增白云夏格旺堆
中國藏學 2022年4期

旦增白云 夏格旺堆

2021年4月17—19日,由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主辦的 “2020年度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眾分享報告會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家研討會”在拉薩舉行。來自北京、陜西、四川、河北、浙江、西藏等地的6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30位學者基于各自近年來在青藏高原考古、藝術、文保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與成果,作了大會發言與交流。會議發言與討論涉及內容豐富,其中以阿里為主題的占一半之多,充分說明近年來阿里專題考古項目的成績斐然;類型上仍以發掘類居多,其次是調查類,科技考古類、圖像與文本研究類占比相當。現就這四個類型,對會議內容進行簡要綜述。

一、發掘類

近年來西藏考古以多機構合作、多學科研究形式開展了眾多考古工作;另一方面,隨著西藏區內考古力量的不斷強化,亦獨立完成了不少考古項目。本次大會匯報的發掘類題目,在區域上呈現出以藏西阿里為主、西藏中部為輔的特點,時間跨度廣,從距今3—4萬年的舊石器遺跡延續至元明清時期的建筑遺址。

1.西藏西部地區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呂紅亮教授作了題為 《班公錯南部全新世早期的人類活動:夏達錯遺址發掘與收獲》的發言。該遺址于20世紀90年代由西藏文物普查隊員李永憲、霍巍等人首次發現①該遺址的相關研究,見霍巍:《阿里夏達錯湖濱舊石器的發現》,《中國西藏》1994年第6期,第27—28頁;呂紅亮:《西藏舊石器時代的再認識——以阿里日土縣夏達錯東北岸地點為中心》,《考古》2011年第3期,第59—68頁。。后由四川大學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經2019年試掘,于2020年正式發掘,共發現遺跡10處,以小型動物為主的骨骼1300余件、石制品1835件,石器材料以當地的原生材料——硅質巖為主,其中5件骨針為青藏高原最早的磨制器。確認了夏達錯遺址是一處距今8500—7500年左右的湖濱狩獵采集者遺址,是西藏首次確認的全新世早期營地遺址,也是目前西藏西部最早的考古遺址。該遺址以東亞地區常見的細石葉技術為主導,可能為中國境內細石葉技術分布的最西緣,充分說明西藏西部在8000年之前與祖國內地在文化上的親緣關系。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社江研究員匯報的題目為 《西藏阿里梅龍達普洞穴遺址發掘收獲》,對梅龍達普遺址3年來的發掘情況作了介紹。該遺址首次發現于2018年,為青藏高原首個開展科學發掘的史前洞穴遺址。截至2020年已清理3座洞穴,其中1號洞面積最大,是過去3個年度的重點發掘對象,出土物最豐富,還在壁面發現了以幾何紋為主的赭紅色涂繪巖畫。1號洞共出土骨柄石刃刀、骨針、細石葉石核、陶片、魚骨、青稞、動物骨骼等8000余件物品,年代為距今4000年左右。報告人認為該遺址的發現與發掘為認識西藏西部早期洞穴類型史前遺址考古工作提供了明確的線索,對探討青藏高原西部地區古人類生存活動、遷徙演變、人群互動交流等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研究掌握細石器技術人群在高原腹地活動的時間和生計方式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德吉央宗對 《札達縣格布賽魯墓地2020年度考古發掘》工作進行了匯報。1999年首次對該墓地進行了初步調查,并確認其為一處古代墓地②該墓地調查情況,見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系、西藏自治區文物局、阿里地區文化廣播電視局:《西藏札達縣格布賽魯墓地調查簡報》,《考古》2001年第6期,第39—44頁。。2017—2020年正式對該墓地進行了連續4個年度的主動性考古發掘③該墓地2017、2108年的考古發掘情況,見扎西次仁:《格布賽魯墓地出土資料整理與初步研究》,西北大學2019年專業學位碩士論文;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陜西考古研究院、札達縣文化局 (文物局):《西藏阿里札達縣格布賽魯墓地2017年度考古發掘簡報》,載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西藏文物考古研究》第四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年,第1—27頁。。德吉央宗介紹格布賽魯墓地是一處集建筑與墓地為一體的綜合性遺址,4年來共清理墓葬21座、石構遺跡4處、石墻2處,發掘面積約1453平方米。根據碳十四測年結果顯示,格布賽魯墓地可分為兩期,第一期為距今3600—3000年,是西藏西部迄今所發現最早的墓地,墓葬形制以石室墓為主;第二期為距今2600—2100年,以土洞墓為主。出土物有陶器、金屬器、石制品、玻璃珠等。格布賽魯遺址規模大、遺存類型多樣、年代跨度長、文化內涵豐富的特點對于構建西藏史前的區域考古學文化、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探討等具有重要意義。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擁措匯報的題目是 《札達縣桑達隆果墓地考古發掘》,這是入選2020年度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她從墓葬類型、形制、葬具、葬姿、出土遺物、年代、科技檢測結果、隨葬習俗等方面系統介紹了桑達隆果墓地4個年度發掘工作概況與收獲①關于該墓地的相關報道,見何偉:《西藏札達桑達隆果墓地》,國家文物局主編:《2020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年,第98—102頁。《桑達隆果墓地考古發掘》,微信公眾號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2020.11.10;《西藏:阿里桑達隆果墓地出土大量遺物,首現青藏高原木俑》,2020.12.11,http://www.kgzg.cn/a/396824.html;何偉等:《融·匯——西藏札達縣桑達隆果墓地》,微信公眾號 “文博中國”,2021.4.5。。桑達隆果墓地延用了近千年 (公元前300—公元600年),墓葬分布密集、打破關系復雜、出土遺物豐富,體現出與中國新疆、中原及印度、尼泊爾等地區相似的考古學文化特征。桑達隆果墓地在近千年的延續時間里,表現出了3個不同時段的考古學文化特征:第一期出現明顯的貧富分化,是復雜社會的初興時期;第二期在富有階層里出現了一小部分身份地位特殊的人群,掌握著除財富以外更多的權利,可能是政治實體形成初期;第三期在遺跡、遺物數量、種類上都有明顯減少,墓地逐漸不再被使用。桑達隆果墓地的發現和發掘,對探索西藏西部早期喪葬習俗、構建西藏史前文化、探索西藏西部早期考古學文化特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楊鋒副教授以 《西藏西部早期葬儀的千年演變:皮央東嘎早期遺存的發掘與收獲》為題,對2018—2020年度在皮央東嘎遺址群開展的考古調查工作進行了介紹②該墓地相關發掘情況,見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西藏自治區文物事業管理局:《皮央·東嘎遺址考古報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3個年度內,在皮央東嘎遺址群內新發現了10處遺址,試掘了其中的6處遺址和2處居址,新發現了10處墓地,試掘清理了68座墓葬。經過碳十四測年,可將10處墓地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公元前7世紀—前4世紀,以格林塘墓地為代表;第二階段以吉翁墓地為代表,時間在公元前4世紀—前1世紀;第三階段為公元1—6世紀、第四階段是公元7—11世紀,這兩個階段均以卻丹嘎瓊墓地為代表。楊鋒副教授認為結合墓葬形制的變化、出土的數百件陶器,可建立這一遺址群1700余年的年代與典型器形態演變序列。它是西藏西部目前已知年代序列最為完整的一處遺址群,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為探討西藏西部墓葬的演變提供了最新的考古材料。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何偉副研究員發表了 《噶爾縣覺莫林墓地發掘》的報告,這是一項搶救性發掘工作,共發掘8座墓葬,其中年代最早的M3為公元前700年,比其西南面的故如甲木墓地 (年代為公元2—3世紀)早了800年。整體而言,覺莫林墓葬以土洞墓為主,另有一座豎穴石框墓。石框墓分為兩層,第一層為不規則長方形,墓主葬于中部;第一層與第二層之間用大礫石鋪陳分隔開,第二層平面也為長方形,壁砌石墻,為二次撿骨葬,是一座被兩次使用的墓葬。覺莫林墓地出土器物主要有陶器、穿孔貝飾、青銅包金扣飾等。出土的鼓腹、高領陶罐與穿孔貝飾在西藏西部較為常見,體現出了與皮央東嘎、曲龍、桑達隆果等周圍墓地較為相似的文化特征。青銅包金扣飾之上有鑿刻的上羊下鳥圖案,與曲踏墓地出土的金面飾頭冠左側的動物形態組合相似。另有3個回形幾何紋的寰底陶罐,紋飾精美復雜,在藏西乃至整個西藏都較為罕見。何偉認為通過覺莫林墓地發掘,為進一步探索喜馬拉雅西段早期考古學文化面貌、開展綜合科學研究增加了豐富的材料。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李亞忠匯報的題目是 《2020年阿里日土宗遺址清理工作及建筑空間研究》。通過對遺址的夏巴康、西宮、冬宮、夏宮、護法殿、龍王殿、榮康等區域的清理,將該遺址群大致劃分為3個時期:最早期建筑當屬頂部的夏巴康 (賢巴么如孜),房間3間,占地面積約75平方米;中期建筑主要為分布于中部的冬宮和夏巴康以南臨近夏巴康的區域,占地面積約185平方米,該區域主要為冬宮建筑和絨康、宗本居住的區域;晚期建筑分布在早期建筑的外圍,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根據建筑的功能,有夏宮、西宮、護法殿、龍王殿、羌木托、監獄以及附屬的庫房等眾多建筑房間。

2.西藏中部地區

西藏自治區文物研究所夏格旺堆研究館員作題為 《2020年康馬縣瑪不錯遺址考古發掘》的發言,2019年在年楚河流域開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時,瑪不錯遺址被 “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科考”分隊首次發現。位于康馬縣南部瑪不錯湖濱,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海拔4430—4450米。2020年度發掘2個探方2個探溝的文化層、4座墓葬,經測年獲知瑪不錯遺址為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是目前所知海拔最高的湖濱漁獵文化遺址。從已經出土的陶器殘片、骨器、石器組合特征看,該遺址反映出的考古學文化有別于目前所知卡若文化和曲貢文化,而是一種新的西藏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瑪不錯遺址的發掘將對建立高原腹地,乃至西藏史前考古學文化的序列及其演進具有重要意義,它將對填補西藏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空間分布、時間序列和重建史前西藏社會歷史發揮重要的作用。遺址出土的石板墓、俯身直肢葬的文化現象,有助于探索西藏高原腹地與青藏高原東部史前考古文化和人群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情況。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徐海倫博士作了 《拉薩河谷新石器時代的居民:曲貢遺址新發掘及收獲》發言,介紹了2020年度曲貢遺址的發掘情況①該遺址更早發掘情況,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編著:《拉薩曲貢》,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此次是曲貢遺址自20世紀90年代初發掘后第一次系統發掘,本年度共布設探方/溝5個,分2區,發掘面積達306平方米。發現灰坑堆積單位45個,墓葬堆積單位2個,出土動物骨骼360余塊、石器887個、陶片1600余片、玉箭簇1個,以及少量骨器。徐博士在報告時還提到此次發掘全面引入動植物、環境考古等科技手段,對遺址景觀環境有了新的認識,為重建該遺址的復雜生業形態奠定了基礎。此次發掘發現的大量石器及玉箭鏃,為進一步研究曲貢文化及西藏新石器時代考古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材料。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旦增白云發表 《仁布縣色多墓地搶救性文物考古發掘》報告,稱該項目是一項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共清理了5座墓葬。碳十四測年顯示該墓地的墓葬年代距今3100—1500年,從現有的數據推斷,該墓地至少延續了1600年之久。年代早的墓葬均為圓角長方形石室墓,年代晚的墓葬為圓角方形小型石室墓,其中一處為火葬墓。墓室內出土大量火燒痕跡明顯的骨渣。出土物主要有扁珠、陶珠、陶飾、銅鈴、銅針、人骨、動物骨骸以及31件完殘不一的陶器,陶器制作工藝較為成熟。色多墓地出土的遺物,為重建西藏腹心區域雅魯藏布江中游流域的區域性考古學文化及物質文化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對該區域古代生產技術、喪葬文化、人群交流、社會歷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羅布扎西的報告題目是 《浪卡子縣那龍墓地搶救性考古發掘》,首先對該墓地的早年工作進行了回顧:墓地最早發現于2002年,同年清理了一座墓葬,墓葬內除了一具完整的尸骨外,還出土了盤羊造型的金牌飾、圓形金頭飾、弓狀金耳墜、金戒指等遺物。①該墓地的清理情況,見強巴次仁、劉世忠:《西藏浪卡子縣查加溝古墓葬的清理》,《考古》2001年第6期,第45—48頁。經過對比研究,羅布扎西認為,那龍墓地出土的金飾與同樣位于浪卡子縣、羊卓雍湖南岸的查加溝古墓葬出土的金飾在形制、工藝、用途等方面存在高度的相似性。2019年墓地受雨水沖蝕,斷面暴露出部分遺物。2020年夏天,對浪卡子縣那龍墓地暴露區域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了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以木棺作為葬具,木館部分結構已被沖蝕,棺頂壘石片封頂,木棺分東西兩部分,東側葬墓主,西側隨葬兩副馬頭。受現場環境的制約,同時為了保證考古資料的完整提取,考古隊采用套箱法對墓葬進行了整體打包提取。2020年秋天,在山南市博物館對提取的墓葬進行了室內清理,隨葬品有紡織物、銅器、木器、鐵器、料珠和一件完整的銅冠飾等。碳十四測年結果顯示,該墓地時間在公元6—7世紀,為吐蕃時期墓葬。呂紅亮在 《西藏浪卡子出土金器的再認識》一文中提出 “西藏浪卡子發現的金器,顯示出與鮮卑系統金器接近的技術傳統和裝飾風格”②呂紅亮:《西藏浪卡子出土金器的再認識》,《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第83—87頁。。此次發掘的出土物與該墓地早年出土的飾品,不僅反應出青藏高原腹心地帶與中國北方草原區域的文化互動,還為研究吐蕃首飾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扎西次仁以 《當雄墓地2020年考古發掘》為題,對重點清理的5座較大型 (或中型)封土墓的發掘情況作了匯報。封土平面大體呈近圓形或圓角梯形狀,立面均呈覆斗狀,邊長在20—42米不等,高出地面2.7—6.2米不等。封土主要以夯土層筑起,層面較為平整光滑。封土內部均存在護坡墻結構,均圍繞核心墓室所建,系防止水土流失所用。此外,部分封土內還發現石堆、灰坑等遺跡,可能系用作祭祀,或者晚期他用。墓葬形制主要包括穹窿頂石室墓和豎穴土坑石室墓兩大類,均含墓道和甬道結構,有兩室墓和三室墓。每座封土下均存在圍繞核心墓室的外圍結構,高度不等,平面大體呈梯形。5座墓葬均在封土部分發現了盜洞,表明早期盜擾嚴重,出土遺物普遍較少,僅結構保存較為完整。發掘出土金銀器,狗頭金,青金石,瑪瑙、珊瑚、綠松石、玉石、珍珠等飾件,陶器 (陶片),銅器,鐵器殘件,漆器殘片,圍棋子,貝類制品,骨制品等共約300件 (套)。該墓地考古發掘是在吐蕃腹心區域內對結構較完整、體量較大的封土墓進行較為系統發掘的一項考古工作,對進一步研究西藏腹心地區吐蕃封土墓葬考古學文化面貌、喪葬制度、唐代與吐蕃關系史,以及物質文化交流史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對認識青藏高原在 “絲綢之路”上所起到的作用和地位,都是極具啟發意義的③霍巍:《近年來青藏高原吐蕃時代考古新發現及其意義》,《中華文化論壇》2020年第6期,第5—12頁。。

二、調查類

又可分為專題調查和綜合調查兩類。涉及專題調查的題目有4個、綜合類調查項目3個。

1.專題調查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建林報告題目是 《柴達木盆地東南部中古大型墓葬的兩種形制》,介紹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青藏高原北部的柴達木盆地東南緣發掘的一批7—9世紀的吐蕃時期大中型墓葬,他將這批墓葬分為兩種類型,以熱水一號大墓④該墓地的發掘情況,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都蘭吐蕃墓》,科學出版社,2005年。為代表的一類墓葬歸為 “典型的吐蕃式大墓”;以2018血渭一號墓為代表的一類墓葬歸入 “非典型性的吐蕃大墓”。第一類平面呈梯形或方形的高大封土,封土中建造墓室及墓道,與衛藏地區的藏王陵①藏王陵相關研究,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藏王陵》,文物出版社,2006年;王仁湘、趙慧民、劉建國、郭幼安:《西藏瓊結吐蕃王陵的勘測與研究》,《考古學報》2002年第4期,第471—492頁。、列山墓地②列山墓地相關研究,見西藏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西藏朗縣列山墓地殉馬坑與壇城形墓試掘簡報》,載四川聯合大學西藏考古與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編:《西藏考古》(第1輯·1994),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41—48頁;索朗旺堆、侯石柱:《西藏朗縣列山墓地的調查和試掘》,《文物》1985年第9期,第32—50頁;巴桑旺堆:《試解列山古墓葬群歷史之謎》,《西藏研究》2006年第3期,第67—74頁;霍巍:《西藏列山墓地相關問題的再探討》,載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編:《藏學學刊》第5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46—60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隊、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西藏朗縣列山墓地的調查與發掘》,《考古》2016年第11期,第58—66頁。、吉堆墓地③吉堆墓地相關研究,見強巴次仁:《吉堆吐蕃墓群》,《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第55—57頁;何強:《西藏吉堆吐蕃墓地的調查與分析》,《文物》1993年第2期,第13—18頁。、查木欽墓地④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西藏拉孜、定日二縣古墓群調查清理簡報》,載四川大學博物館、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編:《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1991),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第105—113頁。等吐蕃大中型墓葬形制相似,這種類型被認為是吐蕃大墓中的最高等級。“2018血渭一號大墓”卻表現出另一種不同的形制,即以矩形圍墻圍合成墓園,地面有祭祀功能的建筑,中間建造墓室、墓道,其上有低矮的封土。張建林研究員認為,柴達木盆地東南部出現的這兩種類型的大中型墓葬,其中必然存在內在的原因,是等級的不同還是族屬的不同?如典型大墓為吐蕃形制,非典型大墓屬于吐谷渾形制?這些均是今后需要研究的問題。

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羅文華研究員在 《四川阿壩州馬爾康甲扎爾甲石窟考察》報告中,對該石窟內的壁畫進行了解讀。甲扎爾甲石窟⑤甲扎爾甲石窟相關研究,見謝振斌、趙凡、劉建成: 《四川馬爾康市甲扎爾甲山洞窟壁畫結構材料分析》, 《四川文物》2017年第6期,第81—89頁。是一座利用天然洞穴建造的 “經堂窟”。石窟整體可分為4個區域,窟外1個、窟內3個,窟內外崖壁、隔墻、佛塔上均有壁畫遺存,但殘損較嚴重,布局不完整,其中第二區內容相對完整,為此次考察之重點。第二區正中有一佛塔,四面均有壁畫。佛塔分為兩層,題材有勝樂金剛、喜金剛、蓮花生及空行母、具誓大黑天、雙身大威德金剛、閻摩、吉祥天母、瞻巴拉、佛五尊、五方佛、四大天王等。佛塔背面的主鋪繪有題材為17頭76臂2足的勝樂空行海,是該石窟最重要的本尊。空行母與轉法輪印的釋迦牟尼像組合同時出現的現象具有阿壩地方特色。羅文華通過對壁畫圖像的深刻解讀,提出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這樣多民族、多教派的環境下形成的壁畫題材,難以從單一教派的作品來理解。該看法為解讀和理解這一區域的壁畫題材提供了新的視角或方法。

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國際巖畫斷代中心主任湯惠生發表了 《青海省樂都縣裙子山晚唐石窟的開鑿及其相關問題》的報告,圍繞對西寧市樂都區城北2公里的裙子山石窟進行的調查,認為這些是青海省境內為數不多的吐蕃藏傳佛教后弘期和唃廝啰時期的文物遺跡,這些石窟與吐蕃至唃廝啰時期藏傳佛教中的禪宗傳承相關。這是青海省或整個涉藏地區首次發現的禪宗遺跡,它們為歷史上河湟地區禪宗的傳播和流布,為那些傳說中的高僧大德們傳道護法時所作的貢獻與事跡,同時也為語焉不詳細節闕如的歷史記載,提供了物質證據。

西藏大學藏學所夏吾卡先副教授發表了題為 《西藏阿里噶爾、日土縣境內發現吐蕃題刻的調查與研究》報告,對于四川大學南亞廊道考古調查隊近年對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扎西崗鄉扎江,日土縣日松鄉崗崗玉聶、熱邦鄉熱邦湖、蘆布措和宗雄措岸先后發現的吐蕃時期題刻進行了系統調查和記錄,初步認為這些藏文題刻是一組吐蕃時期的文化遺存,對研究該區域的歷史文化及其與周邊區域交流交通的具體線路、吐蕃時期的社會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義。

2.綜合調查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熊文彬教授以 《2020年阿里札達縣佛教遺存的調查與主要收獲》為題,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西藏阿里后弘期初的佛教遺存與多民族交融研究”的調查收獲進行了匯報:在既往調查的基礎上,對阿里地區札達縣、日土縣境內的18處石窟寺、3處古塔和4處寺院建筑遺址進行了補測、補繪,同時對壁畫及題記進行了進一步的識讀,對以往的資料有了一些補充與突破。另外,首次對皮央杜康大殿和洛當寺①洛當寺元代佛幡與經書殘卷相關研究已發表,見熊文彬:《西藏札達縣洛當寺新現元代內地佛幡——兼論元代阿里與內地的文化交流》,《中國藏學》2021年第1期,第84—92頁;熊文彬、夏格旺堆:《西藏阿里札達縣洛當寺新發現的10—18世紀經書殘卷插圖的調查與初步研究》,《故宮博物院期刊》2021年第2期,第60—82頁。的佛教遺書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調查,基本確定了2處遺書有吐蕃時期以來各個時代所譯佛經殘卷。這些經書遺存的保存從吐蕃時期到后弘期再到薩迦時代再到清代,形成了完整的序列。在皮央杜康大殿遺書中發現了保存有元代圣旨的錄文和八思巴字印文;在洛當寺發現一件元代源自內地的佛幡殘片,三角形幡首、長方形幡身、殘幡足,其上寫有藏文愿文,其形制與敦煌保存的佛幡相似。這2件文物的發現對元代中央政府治理阿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同時,首次基本弄清和確認了洛當寺經書彩繪插圖和版畫的年代、內容、藝術和文化價值,為研究后弘期初期阿里地區藏傳佛教和衛藏地區相互之間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席琳發表了題為 《2020年度西藏阿里曲龍遺址與南亞廊道普蘭段考古工作收獲》的發言,對2020年度札達縣曲龍遺址②曲龍遺址相關發掘情況,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區文物局、阿里地區文物局、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札達縣文物局:《西藏阿里札達縣曲龍遺址瓊隆地點2018年度考古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19年第6期,第51—65頁;李陽:《西藏阿里瓊隆遺址初步研究》,西北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和2019年普蘭縣境內南亞廊道普蘭段開展的考古工作作了匯報。曲龍遺址群工作重點是對卡爾恩地點、曲米色布地點、嘎尊地點開展的全面考古調查,以及嘎尊地點的3座房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卡爾恩遺址、曲米色布巖畫點③曲米色布巖畫相關研究,見余小洪、席琳:《西藏阿里札達縣曲龍遺址曲米色布巖畫研究》,《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第97—103頁。的調查是迄今最為系統、全面的調查工作,嘎尊地點的發掘對該遺址的性質、功能判斷有了進一步認識。以上3處地點開展的調查工作,豐富了曲龍遺址早期遺存的數量與內涵,為漢晉時期高原絲綢之路與象雄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資料支撐。

2019年,對孔雀河流域及神山圣湖周邊的相關文物遺存及文化線路開展了田野考古調查。2020年,對孔雀河流域及神山圣湖周圍新發現的5處墓葬地點及2條文化線路進行了考古調查,著重調查了內轉線路上印度信眾朝圣遺留的相關遺存。通過2個年度的田野考古調查工作,對普蘭縣境內和南亞廊道相關的文物考古遺存、民俗宗教遺存、自然人文景觀有了一個較為全面和科學的認識,收集并積累了豐富的實物、文本、圖像資料,取得了重要的收獲。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凌的發言題目是 《近年來西藏舊石器考古工作匯報》,對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文研所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組隊開展的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與發掘中,發現的近30處具有不同技術特點的史前遺跡情況,以及對其中3處重點遺址進行的發掘情況作了匯報。認為史前高原開發者采用復雜技術來適應極端環境,石葉技術和細石葉技術在流動性、適應性、可維護性和效率上都是各類工具中最優的,這類石器技術為古人類在高原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技術裝備。

三、專題研究類

涉及植物學研究 (生業經濟研究)、冶金考古、體質人類學、材料及其工藝、藝術史、遺產保護等。

1.植物考古學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彥人博士基于林芝地區缺少確切年代的遺址,以及考古研究相對匱乏的事實,作了 《藏東南林芝地區史前人類活動新證據》的發言。通過2018年開展的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工作中調查到的15處遺址及其樣品的檢測,對林芝地區史前人類活動進行了全新研究,認為林芝地區最早的人類活動可追溯至公元前第三千紀,并且在距今2700—2000年出現了較強人類活動。浮選樣品中發現了大麥、小麥、豌豆等,結合網墜等工具的發現,認為麥類—豌豆種植和漁獵都是林芝地區史前生業的重要組成;這些西亞起源作物在林芝境內的發現也為高原絲綢之路以及早期東西方交流提供了新的證據。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后高玉作的題為 《史前高原絲綢之路的新證據——拉薩曲貢遺址的植物考古研究》發言認為,曲貢遺址植物考古學 (生業經濟)的新進展是,遺址中存在青稞、大麥、小麥、粟、黍、蕎麥、豌豆、燕麥,應當為麥作/粟作農業經濟模式。曲貢遺址出土了大量動物骨骼,經鑒定以家養牦牛 (Bos grunniens)、綿羊 (Ovis aries)和野生鹿 (Cervus sp.)為主;但該遺址的植物考古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空白的。經對曲貢遺址殘存的文化堆積浮選土樣的鑒定和年代測定結果顯示,在公元前兩千紀晚期,曲貢遺址既有起源于東亞的粟 (Setaria italica)、黍 (Panicum miliaceum),又有起源于西亞的大麥 (Hordeum vulgare)、小麥 (Triticum aestivum)和青稞 (Hordeum vulgare var.nudum),同時并存的可能還有起源于中國西南的蕎麥 (Fagopyrum tataricum)生產。多品種的作物種植、動物飼養和狩獵共同支撐了曲貢的定居活動。另外,該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物也表現出與高原東部和西部的聯系。多重證據顯示在新石器晚期東西方文化都抵達了高原腹地,這不僅繁榮了當地的史前文化,也為后世高原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2.冶金考古學研究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碩士研究生曹昆在 《格布賽魯遺址和桑達隆果墓地出土的冶金遺物的科學分析》報告中認為,格布賽魯墓地早期 (距今3600—3000年)銅器有工具和裝飾品兩類,分紅銅、青銅、砷銅3種材質,砷銅數量最多,成形技術以鍛打為主、鑄造為輔,其銅冶金技術可能與周邊地區有著密切關系。桑達隆果銅器有裝飾品與容器兩類,分紅銅和青銅兩種材質,成形技術以鍛打為主,鑄造為輔,并出現高錫青銅淬火處理技術。檢測分析的格布賽魯晚期鐵器均為鑄鐵脫碳鋼制品,桑達隆果鐵器既有塊煉滲碳鋼制品,又有鑄鐵脫碳鋼制品。塊煉滲碳鋼與鑄鐵脫碳鋼分屬塊煉鐵技術體系與生鐵技術體系的產物,前者是歐亞大陸早期常見的冶鐵技術,后者在14世紀以前僅在中國和周邊區域用于規模化生產,這表明西藏西部的鑄鐵脫碳鋼制品具有濃厚的中原技術特征。

3.人體骨骼學研究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陳靚的 《2017年格布賽魯遺址出土人骨的研究》發言,以2017年度出土的距今3600—3200年前的11具人骨為研究對象開展了種系特征研究。從面部測量數據比較,格布賽魯男性組與近代西藏A組最接近,具有纖細的 “武士”型面部特征。與古代組的聚類分析和主成分因子分析結果表明,格布賽魯組與所選對比組均出現了疏離的關系,可能暗示格布賽魯先民來源的多元性。格布賽魯女性組具有中等的顱形、中等的長高比例和較小的寬高比例,很窄的面寬和較短的上面高,結合方凸的額鼻頜縫走向等特征,暗示女性組與其北部塔里木盆地南緣人群存在相對接近的關系。

4.材料科學研究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溫睿教授的 《西藏格布賽魯遺址出土釉砂的工藝與成分分析》發言,以格布賽魯早期墓地M7(距今3400—3200年)的釉砂為對象研究其工藝、成分特點及來源。分析結果顯示,釉砂為內芯—模具法成型,包埋法施釉。成分體系上屬于富鈉釉砂,其中著色劑可能是較為純凈的自然銅、孔雀石或冶煉后的紅銅,相似的釉料配方和質量暗示這批樣品可能來自同一區域。格布賽魯釉砂屬于典型的富鈉釉砂,可能來自埃及或某一受埃及富鈉釉砂生產技術影響的區域,同時高加索地區的西亞富鈉釉砂為這項遠距離傳播提供了中程證據。格布賽魯釉砂是中國境內最早的釉砂之一,天山南北兩麓是混合堿釉砂,與格布賽魯不一樣。這意味著在距今3000年以前,西藏西部已融入了亞歐大陸人工料珠的交流路網之中。

5.藝術史與圖像學研究

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研究員張長虹的報告題目為 《圖像的轉變:從藏東石刻到藏西壁畫》,對近年來在青藏高原東部的川、藏、青、甘地區發現的吐蕃時期佛教石刻①藏東吐蕃時期佛教石刻及摩崖造像相關研究,見席琳:《吐蕃佛教石刻造像綜述》,《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第52—56頁;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青海玉樹貝溝大日如來佛堂佛教石刻調查簡報》,載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編:《藏學學刊》第20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9年,第1—68頁;霍巍:《藏東吐蕃佛教摩崖造像背景初探》,《民族研究》2015年第5期,第92—101頁;故宮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石渠縣洛須“照阿拉姆”摩崖石刻》,《四川文物》2006年第3期,第26—30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渠縣文化局:《四川石渠縣新發現吐蕃石刻群調査簡報》,《四川文物》2013年第6期,第3—15頁;湯惠生:《青海玉樹地區唐代佛教摩崖考述》,《中國藏學》1998年第1期,第114—124頁。,以及藏西的壁畫分別進行了討論,認為藏東、藏西圖像存在一定的延續和傳承的關系。通過對藏東摩崖造像的研究,發現大日如來是最為常見的題材,一般以單尊或與觀音、金剛手組合,與八大菩薩組合出現,其中后者組合分布最廣。在造像中可看出將贊普等同于大日如來,有帝王是佛陀在世間的代言人之意,表現的是一種佛教政治。在古格王朝早期的阿里,同樣發現了大日如來與觀音、金剛手的組合造像,這是對吐蕃時期流行的佛教題材的繼續。隨著以仁欽桑布為代表的譯師譯出大量新譯密典,大日如來三部組合的題材被五部為核心的金剛界曼荼羅、法界語自在曼荼羅等所取代。但將益西沃比作天喇嘛,視其為菩薩的化身,這種觀念同樣也是吐蕃時期佛教政治的延續。

浙江大學漢藏佛教藝術研究中心王瑞雷教授題為 《觀音救濟與亡靈超薦——托林寺迦薩殿東北角T50號佛塔壁畫研究》的發言,以1998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對西藏西部阿里地區古格王家寺院托林寺迦薩殿東北角T50號佛塔的發掘材料為基礎,對塔內壁畫內容及圖像構成進行了進一步分析。T50號佛塔圖像題材主要以各類觀音傳承為主,共同構筑了 “觀音道場”這一神圣的私密空間。佛教常見佛事中的眾姓道場,主要為追薦亡靈的道場。他認為T50號佛塔壁畫內容正是反映了普度孤魂、濟度六道苦難這一 “觀音救度與超薦亡靈”的主旨思想。另外讓人深思的是佛塔正壁出現的坐姿千手千眼觀音,在現存的西藏西部佛教藝術中,早期無一例千手千眼觀音遺存,而在其后的古格王國中晚期出現的千手千眼觀音也皆為站姿。所以,他提出疑問:這是否受到絲綢之路佛教造像樣式的影響?同時他認為獅子和大象作為吐蕃與古格王權與軍權的象征,在佛塔甬道兩側繪獅子和大象替代佛教中的護法神這一現象說明了該佛塔的高規格,很可能是為一位古格國王所建的靈塔。最后,通過對壁畫題材與造像樣式的比對分析,認為T50號佛塔更突顯出了與拉達克地區阿齊寺之間的緊密關聯。T50號佛塔壁畫的整理研究,為學界提供了在11世紀中晚期至12世紀初,以阿齊寺為中心、帶有濃郁中亞元素的風格樣式對古格佛教藝術的輻射與影響。

浙江大學漢藏佛教藝術研究中心博士駱如菲題為 《西藏阿里札達縣夏石窟甬道生死輪回圖圖像流變考》的發言,認為西藏的生死輪回圖主要集中在14世紀之后,而夏石窟①夏石窟又稱 “夏溝石窟”“白東波石窟”。關于該石窟研究,見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西藏阿里札達縣象泉河流域白東波村早期佛教遺存的考古調查》,《文物》2007年第6期,第69—82頁;赫爾穆特·F.諾依曼著,耿江萍譯,廖旸校:《12世紀西藏西部白東布石窟寺的生死輪圖》,載張長虹、廖旸編:《越過喜馬拉雅——西藏西部佛教藝術與考古譯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79—89頁;熊文彬:《阿里白東波石窟、千佛石窟和譯師殿千佛壁畫調查記》,載 [奧]恭特朗·哈佐德、沈衛榮主編:《西藏宗譜:紀念古格·次仁加布藏學研究文集》,中國藏學出版社,2018年,第383—402頁。甬道西側的生死輪回圖繪制于公元11—12世紀,是迄今所知西藏地區所見最早的生死輪回圖個案。首先,她從生死輪回圖的藏文文本、五道與六道、十二緣起等方面探討了各類生死輪回圖的共性與差異。通過對夏石窟的抱輪女神形象的解讀,她認為這類形象并未在儀軌及其他地方發現,它的流傳范圍或許僅在西藏西部,這種象征女性掌管生死的形象與西藏西部地區女性的地位有關。其次,她還分析了夏石窟生死輪回圖與漢藏地區佛教文本的關系。她根據夏石窟生死輪回圖的筒車及其圖像粉本,認為筒車元素應與中陰思想有關,這一圖像粉本的流傳與敦煌漢地的地藏十王信仰可以構成關聯。再次,對夏石窟生死輪回圖與甬道圖像的配置關系進行了探討,她根據甬道東側繪制的六臂觀音與七蛇頭神像,分析出其形象與藏傳佛教后弘期興起的金剛界密教系統迥然不同,代表著救度眾生的唐代密教不空羂索觀音像,由此認為不空羂索神變中的蛇頭冠神像揭示著夏石窟生死輪回圖及其配置圖像對敦煌圖像系統存在吸收借鑒。最后,她認為夏石窟是藏傳佛教后弘期初期西藏西部佛教石窟融匯顯教與密教、漢地佛教圖像系統,以及西部喜馬拉雅地方佛教美術特色的一個重要見證。

浙江大學漢藏佛教藝術研究中心王宗慧博士題為 《拉達克地區早期佛教石刻造像研究——以彌勒題材為中心》的發言,在回顧了拉達克迄今有關佛教藝術的研究情況后認為,現有研究大多聚焦于佛教寺廟與石窟藝術,如以塔波寺、阿齊寺為中心的系列研究。而早期以石刻為載體的佛教遺跡所得到的學術關注遠遜于前者。所以,發言者基于已刊發的考古報告及早期調查研究,聚焦于拉達克地區的佛教石刻造像遺存,在多元文化互動交流的背景下,討論了佛教石刻造像的傳播路徑、藝術風格及題材背后的民眾信仰等問題。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永憲教授發言題目為 《西藏牦牛博物館藏有柄銅鏡的初步分析》②薛江:《西藏牦牛博物館館藏鐵柄牦牛紋銅鏡及相關問題》,載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編:《藏學學刊》第24輯,中國藏學出版社,2021年,第173—189頁。該文是李永憲教授于2020年度業務分享會上發言后發表的文章。從該 “牦牛銅鏡”的紋樣、形制、材質、工藝等角度與西藏及周邊地區發現的其他帶柄銅鏡 (以下簡稱藏式帶柄銅鏡)的比較研究入手,探討了該銅鏡的產地、年代、樣式來源和文化意涵等問題,認為 “其形制受亞歐草原帶柄銅鏡的影響,裝飾紋樣則更具本地文化特色,是多元文化交融下藏地早期青銅文化發生發展的重要例證”。,圍繞西藏牦牛博物館藏的一件帶有牦牛圖案的帶柄銅鏡與曲貢墓地M203所出銅鏡①曲貢遺址出土銅鏡相關研究,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編著:《拉薩曲貢》,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西藏拉薩市曲貢村石室墓發掘簡報》,《考古》1991年第10期,第927—931頁;霍巍:《西藏曲貢村石室墓出土的帶柄銅鏡及其相關問題初探》,《考古》1994年第7期,第650—661頁;霍巍:《再論西藏帶柄銅鏡的有關問題》,《考古》1997年第11期,第61—69頁;趙慧民:《西藏曲貢出土的鐵柄銅鏡的有關問題》,《考古》1994年第7期,第642—649頁;霍巍、楊榮新:《從新出考古材料論我國西南的帶柄銅鏡問題》,《四川文物》2000年第2期,第3—8頁;呂紅亮:《西藏帶柄銅鏡補論》,《藏學學刊》第5輯,第33—45頁;仝濤:《三枚藏式帶柄銅鏡的裝飾風格來源問題》,載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藏學學刊》第6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37—148頁。、傳世收藏于德國的 “德國鏡”②“德國鏡”相關研究,見N.G.容格、V.容格、H.G希特爾合著,朱欣民譯:《西藏出土的鐵器時代銅鏡》,《西藏考古》第1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89—199頁。、收藏于法國的 “法國鏡”③“法國鏡” 相關研究,見Anne Chayet:Art er Archeologe du Tibet,Paris:Picard,1994,p.59,fig.33。進行對比,認為這4面鏡存在諸多相似之處。首先,曲貢鏡的柄部同樣有牦牛圖案,在本質上也屬于 “牦牛鏡”;而紋飾方面牦牛鏡與德國鏡最相近,形制上牦牛鏡與法國鏡幾乎完全一致。這4面鏡的共同點還在于鏡背面有中凸、鏡面和鏡柄以焊接的形式拼接、鏡柄的長度與鏡面長度幾乎相等,而整體的尺寸也遠大于西藏發現的其他銅鏡。李教授還從裝柄手法、工藝方式、圖像要素等方面將這4面銅鏡與中國西南、巴基斯坦等地出土的銅鏡進行比對后,認為剪影式的牦牛圖案與巖畫上的牦牛圖案幾乎一致,具有明顯的游牧文化特征,是最原始的本土象征,代表一個文化共同體與技術共同體。同時他認為在距今約2700年之后,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區已發展出具有本地工藝特色和形制特點的制銅手工業,而 “西藏早期金屬時代”的牧業文化對高原早期金屬器制造業產生過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文化區域上,青藏高原應是聯系中國西南山地與 “北方草原文化”的中介地帶,具有跨地理單元文化廊道的研究意義。

6.文物保護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圖旦次朗的匯報題目為 《阿里石窟遺產保護的反思和策略》,他在對阿里地區各類石窟的選址、布局、建筑形態、空間結構、保護現狀、面臨的主要險情等方面作了初步統計與分析后,得出要盡快加強阿里地區石窟寺保護的結論。他認為,在方法上,一是可采取數字化保護,建立石窟寺檔案,為后續的保護修復留下重要的歷史資料;二是在石窟外搭建保護性建筑,創造一個將文物本體與其所在環境相對隔開的并可人工調控的小環境,從而達到降低自然破壞、提高文物古跡可延續性等保護目標;三是錨桿加固,通過將石窟寺中的危巖體與后壁穩定的山體相連,通過依靠穩定的巖體,來提高石窟寺巖體的穩定性。四是裂縫灌漿,通過石窟保護需求,調取對應的漿材,對石窟裂縫進行填縫處理,提高石窟的穩定性,防止裂縫的進一步惡化。他認為以目前阿里地區石窟寺的現狀,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四、小 結

通過此次業務分享會,充分證明了科學的田野工作是所有考古研究工作的基礎。隨著國家和西藏自治區相關部門近幾年對西藏文物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尤其是西藏考古納入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后,西藏考古工作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1.新的考古發現,使西藏的史前 “歷史世界”變得更加悠久與豐富

最近十年來,西藏考古在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早期金屬時代的發現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突破,新的發現已經完全改變了我們對史前西藏歷史文化的認識。2018年公布藏北申扎縣尼阿底遺址成果以來,青藏高原腹地的舊石器時代年代,可明確到距今40000—30000年前①Zhang et al.(張曉凌、哈比布、王社江、陳祖軍等),The earlies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high-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40 thousand to 30 thousand years ago,Science 362,30 November 2018,pp.1049-1051;孫自法:《中科院研究證實人類4萬年前已登上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https://www.sohu.com/a/278851052_120027085。,徹底改變了過去學界僅通過石器的技術、風格特征等來推測西藏舊石器年代的不科學性狀況,填補了1萬年之前人類在青藏高原腹地曾經繁衍生息的歷史空白。

日土縣夏達錯遺址最新的研究成果,為重建10000—5000年前人類在西藏高原的活動歷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科學資料。以往的考古資料中,西藏高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最早僅可追溯到距今5000—4000年前的藏東卡若遺址,高原上是否會有距今10000—5000年的史前文化遺址一直是個不能確定的難題。夏達錯遺址的發現,首先,解決了全新世早期的狩獵采集者在高原西部高海拔湖濱區域活動的問題;其次,該遺址出土的磨制石針成為迄今所知青藏高原最早的磨制石器;再次,該遺址發現的細石葉成為迄今所知青藏高原最早的細石葉,可能暗示著青藏高原西部細石葉與東亞細石葉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

西藏中部的拉薩、山南和日喀則等區域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研究,一直處于薄弱環節。2019年發現并后經考古發掘的康馬縣瑪不錯遺址,不僅成為藏南寬谷湖盆區域或西藏中部地區超過4000年以上的首個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而且是不同于已知的卡若和曲貢文化遺存的另外一種新類型的西藏新石器時代文化——瑪不錯文化遺存。為重建西藏中部乃至西藏史前文化發展和社會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成為西藏中部迄今所知最早的歷史文化源頭。仁布縣色多墓地的發現,為雅魯藏布江中游的日喀則和山南地區在距今3000—2000年時,在相對大范圍內存在一種相同考古學文化共同體的可能,提供了新的線索和視角。

當雄墓地是西藏自治區境內迄今為止較為系統、較為全面地開展考古發掘的吐蕃墓地,盡管大型封土墓葬早年已被盜,但該墓地的發掘為了解吐蕃時期中小型封土墓葬的形制、布局和建筑技術特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2.更多科學技術手段參與到西藏考古,擴展了西藏史前考古的 “視域”和解讀視角

科學技術手段參與到考古工作,不僅是一種趨勢,而且為考古學研究工作注入了更大的活力。近年以來,西藏考古工作中采取了多學科結合的田野發掘和整理研究工作,為更深入認識考古遺存和遺跡,進一步擴展了闡釋考古學文化的解讀視角,擴大了認識西藏史前社會歷史的視域。植物考古、冶金考古、材料學分析等技術手段,為我們理解西藏史前社會的生計方式、生產技術、制作工藝等方面獲得了全新的認識。傳統藏文古文獻的記載,以及以往的考古學材料中,我們較難發現有關早期歷史更多的農作物資料。隨著技術、方法的多樣化和多學科研究的強化,我們對于西藏史前生計方式和農作物的種植歷史,有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入的認識。西藏史前社會不僅呈現出作物種植的多元化,而且呈現出區域生計方式的多元化特征。

本次分享會中介紹了對于曲貢遺址農作物的新認識,由于該遺址發掘時的技術方法所限,以往的研究中并不知道該遺址會有起源于東亞的粟、黍和起源于西亞的小麥、青稞,以及起源于中國西南地區的蕎麥等作物。這些農作物在曲貢遺址的發現,為我們理解距今3000年的雅魯藏布江中游流域的西藏中部地區史前農作物種植歷史和生業經濟有了全新的認識。從一個側面了解到了史前時代的高原腹心區域并不是 “孤島一片”,而是與其周邊地區存在著廣泛的交流與互動。這樣的事例,同樣反映于和曲貢遺址早期遺存年代相當的西部阿里格布賽魯墓地發現的考古材料中。該墓地發現的砷青銅、鑄鐵技術、富鈉釉砂同樣反映了高原西部在距今3000年前與歐亞草原和東亞地區的充分交流。

3.舊材料、新解讀對了解文物考古和藝術作品的歷史與背景有了新的認識

此次分享會上,舊材料、新解讀方面,比較典型的實例是對曲貢遺址出土的有柄銅鏡的新認識。發言者以西藏牦牛博物館收藏的有柄銅鏡為線索,重新解讀了包括拉薩曲貢遺址晚期遺存出土的等此類有柄銅鏡4枚,從裝柄手法、工藝方式、圖像要素等方面與周邊地區的同類有柄銅鏡比對后,認為剪影式的牦牛圖案與巖畫上的牦牛圖案幾乎一致,具有明顯的游牧文化特征,代表一個文化共同體與技術共同體。這樣一種認識的獲得,得益于西藏牦牛博物館征集到的這件有柄 “牦牛銅鏡”,使對舊材料的新解讀成為一種可能。

另外一個實例是,札達縣夏石窟甬道生死輪回圖案的重新解讀。盡管該石窟發現早,對于石窟的千佛題材學者們有過討論,但之前對于甬道壁畫 “生死輪回圖案”無人問津。通過駱如菲博士的重新解讀,認為夏石窟甬道的生死輪回圖案是迄今所知西藏地區所見最早的,而且將生死輪回圖案放在整體佛教歷史背景進行考察,認為它是藏傳佛教后弘期初期西藏西部佛教石窟融匯顯教與密教、漢地佛教圖像系統以及西部喜馬拉雅地方佛教美術特色的一個重要見證。

4.西藏史前考古的新發現,不僅為重建西藏史前社會歷史,而且對于闡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佐證

近十年西藏史前考古新材料的發現,為重建西藏史前社會歷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一是在西藏史前歷史的年代方面,突破了以往的認知,將西藏高原史前 “歷史軸線”拉到了距今40000—30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不僅改變了以往被認為的西藏史前歷史不會超過萬年以上的推測,而且更加豐富了距今10000年以來西藏史前歷史的內涵;二是在史前文化的空間分布上,不僅僅是大家熟知的距今5000—4000年的藏東卡若和小恩達、距今4000—3000年前的拉薩曲貢和貢嘎昌果溝等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還有新發現的藏北羌塘高原距今40000—30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尼阿底遺址、藏西的距今9000年以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夏達錯遺址、藏中的距今4500年以來的瑪不錯遺址,大量分布于藏西象泉河流域距今3000年以來早期金屬時代的墓葬,以及零散發現于西藏中部河谷的墓葬等諸多遺存,為構建豐富而多元的西藏史前歷史文化與古代社會歷史,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同時,在不同時間、不同區域內西藏高原各區域發現的眾多考古遺存和綜合研究顯示,自史前時代開始到歷史時期,西藏古代歷史文化的形成過程是多元的、開放的和豐富的。這些重要的發現,均為深刻闡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過程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91亚洲免费| 91久久精品国产| 色婷婷视频在线|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香蕉伊思人视频|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亚洲一区免费看|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另类|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99这里精品|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a级毛片在线免费| 欧美综合成人|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一二视频|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成年A级毛片|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激情|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日本91在线|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国产欧美高清| 天堂av综合网|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综合色88| 青青久视频| 亚洲熟女偷拍|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久草视频中文| 国产欧美日韩18|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福利|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国产精品视频a|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色伊人| 高清免费毛片| 久久永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