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蕃關系下的尚結贊

2022-04-07 12:47:15林冠群
中國藏學 2022年4期

林冠群

一、前 言

唐代吐蕃關系影響中國中古時期的歷史發展至巨,其中吐蕃對于唐朝包括政治、軍事、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均造成極為深遠的影響。①陳寅恪:《外族盛衰之連環性及外患與內政之關系》,收錄于氏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146—147頁。形成這種重大影響的原因,主要就在于吐蕃長期且不間斷地對唐朝實施侵擾擴張政策,比如從吐蕃滅吐谷渾引來唐朝欽助吐谷渾復國,致雙方于高宗咸亨元年(670)于青海大非川 (今青海惠渠南切吉曠原)首度發生大規模戰役開始,直到穆宗長慶二年(822)雙方簽訂長慶舅甥和盟后停戰為止,吐蕃對唐的侵擾長達152年。通常策劃并執行對唐侵擾擴張政策者,就是歷任的吐蕃大論 (宰相)。因此,研究吐蕃歷任的大論,對于唐代吐蕃史、唐史、唐蕃關系史以及中國中古時期歷史的發展等領域,具有重大的意義。

本文所研究的對象,是吐蕃贊普墀松德贊 (742—797)任命的第五位大論那曩尚結贊拉囊。那曩為其姓氏;尚為其身份,指其為出自與王室通婚氏族的成員出任的官員;結贊為其號,拉囊為其名。尚結贊接續恩蘭·達札路恭于780—796年擔任大論,①有關尚結贊究于何時就任大論官職,《舊唐書·吐蕃傳》記尚結贊取代前任大論官職一事,于德宗建中三年 (782)。因此一般認定為公元782年,如石羊:《尚結贊與唐蕃邊界之爭》,《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4期,第47頁;林冠群:《吐蕃大論恩蘭·達札路恭 (Ngan lam stag sgra klu khong)研究》,《敦煌學輯刊》2019年第4期,第36頁。本文則有不同見解,詳見下文。任期長達16年,于任上去世。尚結贊在任大論期間,活躍于唐蕃之間的交往,以及主掌對唐的作戰。其親身主導了唐蕃之間多件影響重大的事件,包括唐蕃清水會盟 (783)、唐蕃首次聯軍以收復長安 (784)、吐蕃平涼劫盟 (787)、唐蕃首次斷交 (787—803)等。從吐蕃的角度來看,尚結贊可謂為吐蕃贊普墀松德贊晚年最得力且最出色的大論,其于吐蕃王朝由盛轉衰的當口,周旋于唐蕃之間,促使唐朝在吐蕃處于軍事劣勢的情況下,不但未能更進一步,反而深陷尚結贊以其深沉謀略所精心設計的布局當中而不自知。對于吐蕃如此一位足智多謀的大論,其事跡影響唐蕃關系的發展極為深遠。

由于吐蕃遺世的史料甚少,因此目前對于吐蕃大論那曩尚結贊拉囊的研究依然薄弱。本文試圖就以下4個相關主題加以探究:其一,公元779年,吐蕃大論職位由琛尚結息舒丁轉到恩蘭·達札路恭,780年再轉至尚結贊,短短1年即779—780年間,接連更換3任大論。那么,779年以后的吐蕃王朝內部究竟因何產生如此劇烈的權力變化?包括尚結息所屬的琛氏、尚結贊所屬的那曩氏、乞力徐然夏 (繼尚結贊之后出任大論)所屬的沒盧氏等外戚之間,究竟是透過何種議題進行傾軋斗爭以爭取大論的位置?

其二,公元780—800年之間,吐蕃與回紇、唐、南詔及大食之間相繼作戰,導致逐漸陷于不利的情勢。在此情況下,于780年膺任吐蕃大論的尚結贊如何處理吐蕃的危機?

其三,按尚結贊接任大論后,唐蕃雙方隨即展開和盟的會談,并于783年簽訂唐蕃清水會盟。關于這次會談與舉行會盟儀式的過程,新舊 《唐書·吐蕃傳》及 《資治通鑒》均有詳盡的記載,可謂漢文史籍中記載歷次唐蕃會盟之最詳者。然而,尚結贊雖促成了清水會盟,但仍有許多疑點待厘清,比如唐方所派出的盟誓代表,其官位與蕃方代表并不對等,以及盟誓禮儀層級遭到唐方代表建議降低等。對于這些問題,吐蕃一方主其事的尚結贊難道沒有意識到唐朝一方的真實意圖?抑或尚結贊配合唐方代表的提議實另有深意?本文擬藉此分辨尚結贊在清水會盟之中所扮演的真正角色。

其四,德宗之朝臣陸贄為德宗所撰擬之 《賜吐蕃將書》,書中云:“所請奉天盟書,勒于清水碑石審詳。事禮頗甚乖違……奉天盟約,豈合更論?”②[唐]陸贄撰,[清]張佩芳注:《翰苑集注》卷10,《賜吐蕃將書》,臺北:世界書局,2005年,第124頁。復于 《賜尚結贊第三書》中提及:“奉天之約,豈可更論?”③[唐]陸贄撰,[清]張佩芳注:《翰苑集注》卷10,《賜尚結贊第三書》,第126頁。上二引文所提及之 “奉天盟書” “奉天盟約” “奉天之約”等語,當是德宗出奔奉天后,為早日收復長安而委請吐蕃大論尚結贊出兵援助,雙方于奉天會商后所簽定的 “約定”,然而正史失載。大陸學者石羊將之解讀為唐蕃曾為此會盟,并將盟約銘刻于石碑,并言此碑立于唐蕃邊界的交界點清水。④石羊:《尚結贊與唐蕃邊界之爭》,《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4期,第50頁。筆者以為陸贄代德宗撰擬之書信本為第一手史料,所載之事可信度無可質疑,但吐蕃之出兵援助一事,究竟是吐蕃主動?抑或是應唐朝所求?因為事關收復長安后的酬勞問題,也涉及唐蕃再度反目的關鍵,確有究明之必要。綜上,筆者擬將尚結贊780年任大論以后于唐蕃關系中之所作所為,作一綜合整理與探討,以期能有一個相對清楚的認識。

二、尚結贊的崛起

那曩氏族在其先祖曾任大論之后,承繼那曩氏族榮光者為尚結贊拉囊。779年墀松德贊贊普興佛證盟詔書中的與誓官員名諱中尚結贊所任的官職為宰相同平章事 (),是為群相之一,排名在大論尚結息舒丁及群相之一的恩蘭·達札路恭之后,列名第三。①dPavbogtsug lag vphrengba, Chos vbyung mkhas pavi dgav ston(《賢者喜宴》)part 4,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New Delhi.1962.葉109下,第4—5行。已知763年以前尚結贊名諱未出現于 《吐蕃大事紀年》之中,這意味著此前尚結贊尚未榮登吐蕃群相之列,可能僅擔任中低層位階的官員,至779年年初位登群相之列。至782年九月,漢文史料記載了尚結贊取得大論職位的經過,《舊唐書·吐蕃傳》記載:

(建中三年)九月,和蕃使、殿中少監、兼御史中丞崔漢衡與蕃使區頰贊至。時吐蕃大相尚結息忍而好殺,以嘗覆敗于劍南,思刷其恥,不肯約和。其次相尚結贊有材略,因言于贊普,請定界明約,以息邊人。贊普然之,竟以結贊代結息為大相……②[五代]劉昫:《舊唐書》卷196下,《吐蕃傳》,臺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79年,第5246頁。

上引史載,應是唐使崔漢衡完成使蕃求和任務后,所攜回在吐蕃的所見所聞,在藏文對此完全沒有留下只字詞組之下,直接揭露了吐蕃內部官場之傾軋與尚結贊之獲任大論,愈顯珍貴。但漢文史料對于吐蕃內部的記載,常因傳聞或不完全了解吐蕃內部情形導致失真的情況時有發生,故需進一步深入探究。

按上引文所載,當唐使崔漢衡抵蕃議和之時,不但引發吐蕃內部與唐是戰是和的爭論,而且最后導致吐蕃最高行政長官大論的去職與更易,此于吐蕃究屬天大的事,因此唐使將此事的來龍去脈加以記錄,遂有上引文內容的呈現。但筆者在對上引文內容進一步深究后發現,該敘事內容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實屬千真萬確,因為新即位的德宗曾于王儲時期遭到盟邦回紇的羞辱,記恨于心,遂于登基初始立即轉變對蕃政策,毫無預警地突然派出使節赴蕃,主動要求議和,結束長期與吐蕃的敵對關系,以便與回紇絕交,藉此發泄心頭之恨。③詳見林冠群:《吐蕃贊普墀松德贊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第265—266頁。吐蕃在毫無心理準備之下,意外地接到唐朝請求議和的訊息,此重大軍國要事,吐蕃王室勢必召開會議征求意見。按照上引 《舊唐書·吐蕃傳》的記載,吐蕃王室意見分成了兩派,一為不接納議和的大論尚結息,一為贊成議和的 “次相”尚結贊。辯論結果,贊普接受了議和派 “請定界明約,以息邊人”的意見,竟將反對派的大論尚結息免職,而將議和派的 “次相”尚結贊升任為大論,并命其主持與唐議和的所有事宜。 《舊唐書·吐蕃傳》的上述記載,雖然提供了因唐朝求和而掀起吐蕃政爭事件的架構,但其中不僅所涉及的大論更易時間有所疑義,而且遭撤換的大論卻也張冠李戴。理查德遜亦注意及此點,然其所述既簡單又草率,雖運用了 《新唐書·吐蕃傳》的相關記載,但因其不熟漢語文,無法使用有確切時間記載的 《資治通鑒》,遂導致未理清當事人大論職位更易的時間點,僅能云所涉諸人等任期極短,甚至推測其中之一可能只是代理大論職務等,④H.E.Richardson, “Ministers of the Tibetan Kingdom,” Tibet Journal, No.1, 1977.p.21.是可謂治絲益棼。筆者以為此問題應進一步析辨清楚,以下嘗試對《舊唐書·吐蕃傳》誤植情形作相應校正:

首先就理查德遜所使用 《新唐書·吐蕃傳》對此事件的記載,與 《舊唐書·吐蕃傳》的記載作一比較。《新唐書·吐蕃傳》載云:

明年 (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其大相尚悉結嗜殺人,以劍南之敗未報,不助和議,次相尚結贊有謀,固請休息邊人,贊普卒用結贊為大相,乃講好。①[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216下,《吐蕃傳》,鼎文書局點校本,1979年,第6093頁。上引文顯然據 《舊唐書·吐蕃傳》所載,在文意不變之下加以簡省字數,但刪去了記載時間的月份,使理查德遜失去分析尚結贊就任大論時間點的機會,以致敘述模糊,僅能以任期極短搪塞。

據敦煌古藏文歷史文書P.T.1287號 《贊普傳記》記載,在尚結息與尚結贊之間,實際上還有一任大論恩蘭·達札路恭。②Ariane Spanien & Yoshiro Imaeda, Fonds Pelliot Tibetain in Choix de Documents Tibetains conserves a la BibliothequeNationale Paris,1978,1979.vol.2.P.T.1287.p.561.第113—115行。亦即尚結贊所取代大論官職的對象是恩蘭·達札路恭,絕非尚結息,這是所有漢文史料記載的錯誤,理查德遜亦注意及此。但恩蘭·達札路恭受命為大論的時間究為何時?吐蕃也似乎從未存有理查德遜所推測的代理大論之職。漢文史料所載尚結贊前任大論下臺的原因為:“以嘗覆敗于劍南,思刷其恥,不肯約和”③[五代]劉昫:《舊唐書》卷196下,《吐蕃傳》,第5246頁。,我們可以由此查核劍南之役究竟發生于何時?吐蕃何人領軍?對此 《新唐書·吐蕃傳》記載:

(大歷)十三年 (778),虜大酋馬重英以四萬騎寇靈州,塞漢、御史、尚書三渠以擾屯田,為朔方留后常謙光所逐,重英殘鹽、慶而去。乃南合南詔眾二十萬攻茂州,略扶、文,遂侵黎、雅。時天子已發幽州兵馳拒,虜大奔破。④[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216下,《吐蕃傳下》,第6092頁。

依照上引文的敘事次序,先是馬重英 (即恩蘭·達札路恭)⑤有關恩蘭·達札路恭另有一漢式姓名 “馬重英”的說明,詳見Fang Kuei Li,“Notes on Stag Sgra Klu Khong,in Contributions on Tibetan Language”, History and Culture.Wien, 1983.pp.175-177.于778年 “殘鹽州及慶州而去”,接著 《新唐書·吐蕃傳》以 “乃南合南詔眾”接續前文,此意味著合南詔眾寇劍南 (茂、黎、雅等州屬之)者,應即馬重英。《資治通鑒》則將蕃詔聯兵寇劍南事置于代宗大歷十四年 (779)十月初一。⑥[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6,代宗大歷十四年 (779)冬,十月丁酉朔條,臺北:逸舜出版社,1980年,第7270頁。據上,我們似可斷定恩蘭·達札路恭于公元779年十月初一兵敗劍南,亟思再戰唐朝以洗刷敗戰之恥,所以反對雙方議和。

另一方面,吐蕃贊普若接受唐朝議和的要求,則勢必任用愿意與唐議和的大論,否則難以付諸實施,因為吐蕃實際政務的推動,以及對外所有事務的進行,均完全由大論主其事。②詳見林冠群:《唐代吐蕃史研究》,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第614頁。按漢文史料的記載,唐使韋倫于779年八月赴吐蕃,首度表達與蕃親善的具體行動,③[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6,代宗大歷十四年 (779)八月;八月乙巳條,第7267—7268頁。約于該年十一月以后抵達吐蕃。④唐使往返長安與邏些之間,耗時短則8個月,長則10個月,單趟則大約4—5個月。詳見林冠群:《玉帛干戈:唐蕃關系史研究》,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第106—107頁。但吐蕃已于該年十月由恩蘭·達札路恭帶兵打劍南、山南等道,《資治通鑒》于大歷十四年十月初一記載:

吐蕃與南詔合兵十萬,三道入寇,一出茂州,一出扶、文,一出黎、雅,……東川出兵……與山南兵合擊吐蕃、南詔,破之。……李晟追擊于大渡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詔饑寒,隕于崖谷死者八九萬人。⑤[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6,代宗大歷十四年 (779)冬,十月丁酉朔條,第7270—7272頁。

按蕃唐之間戰爭,蕃軍甚少吃敗仗,上引文所載蕃軍慘敗情況,遂令統帥恩蘭·達札路恭引以為恥。韋倫于德宗建中元年 (780)四月陪同蕃使返抵長安,帶回吐蕃善意的響應。⑥[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6,德宗建中元年 (780)夏,四月乙未朔條,第7279頁。唐朝隨即于該年五月二十二日命韋倫再使吐蕃,《資治通鑒》記載韋倫行前啟請德宗親自撰擬與吐蕃盟誓之書,后由郭子儀輩撰擬,德宗簽署一事,⑦[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6,德宗建中元年 (780)五月乙酉條,第7280頁。此意味著唐朝正式向吐蕃提議和盟。韋倫于同年 (780)十二月一日陪同吐蕃群相論欽明思等返唐。⑧[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6,德宗建中元年 (780)十二月辛卯朔條,第7291頁。德宗建中二年 (781)三月唐再遣崔漢衡使蕃,⑨[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6,德宗建中二年 (781)三月辛巳條,第7298頁。崔漢衡究竟于何時出發,史無明言,但其判官常魯于該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返唐報告,言蕃方要求修改致蕃敕書及唐蕃云州之西以賀蘭山為界。⑩[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7,德宗建中二年 (781)十二月丁酉條、丁未條,第7312頁。

依照以上所述,我們可推測出唐蕃之間于781年十二月以前已正式就和盟內容往返磋商。換言之,唐蕃之間得以進行和盟事宜的商談,必須是吐蕃內部已有共識,且已排除反對議和的障礙,方能著手進行與唐和盟事宜。因此吐蕃撤換大論的時機,應為韋倫780年十二月抵唐之前數月。而韋倫在出發返唐之時并未知悉吐蕃大論的更易,否則向唐廷報告此事者應為韋倫,而非782年九月歸唐的崔漢衡,因為 《舊唐書·吐蕃傳》及 《冊府元龜》諸書,均將吐蕃更易大論的事件系于德宗建中三年 (782)九月崔漢衡返唐之后。①[五代]劉昫:《舊唐書》卷196下,《吐蕃傳》,第5246頁;[宋]王欽若、楊億:《冊府元龜》卷980,《外臣部·通好》,臺北:大化書局,第5075頁。按唐蕃之間的腳程,快則至少需4個月的時間,②詳見林冠群:《玉帛干戈:唐蕃關系史研究》,第106—107頁。是以吐蕃更換大論的時間約在780年九月一日以后,遭撤換者則為欲雪劍南覆敗之恥的恩蘭·達札路恭。尚結贊于780年就任大論后,就堂而皇之主導與唐朝的和盟事宜,781年三月出使吐蕃的崔漢衡所面對的就是 “足智多謀”的新任吐蕃大論尚結贊。

基于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確定墀松德贊所任命第三任吐蕃大論尚結息,其任期為768—779年;第四任大論恩蘭·達札路恭任期為779—780年;第五任大論尚結贊任期為780—796年。尚結贊之所以能夠占據大論位置,是其能看清大局,利用客觀形勢,得以使那曩氏族再次叱咤于吐蕃政壇。

三、唐蕃關系演進中的尚結贊

尚結贊于德宗建中元年 (780)九月一日以后就任大論官職,從此正式接手對唐一切和戰事宜。我們可依唐蕃關系的演化情況,將尚結贊總綰對唐所有事務以后之作為分成4個階段,以便分析說明尚結贊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清水會盟的籌備階段

唐使崔漢衡于德宗建中二年三月受命入蕃商談和盟事,但其何時抵蕃,史無明言。崔漢衡抵蕃后,《舊唐書·吐蕃傳》載其留于蕃中,但遣其部屬判官常魯陪同蕃使論悉諾羅等,于該年十二月回唐奏事:

初,魯與其使崔漢衡至列館,贊普令止之,先命取國信敕,既而使謂漢衡曰: “來敕云:‘所貢獻物,并領訖;今賜外甥少信物,至領取。’我大蕃與唐舅甥國耳,何得以臣禮見處?又所欲定界,云州之西,請以賀蘭山為界。其盟約,請依景龍二年敕書云:‘唐使到彼,外甥先與盟誓;蕃使到此,阿舅亦親與盟。’”乃邀漢衡遣使奏定。魯使還奏焉,為改敕書,以 “貢獻”為 “進”,以 “賜”為 “寄”,以 “領取”為 “領之”。且謂曰: “前相楊炎不循故事,致此誤爾。”其定界盟,并從之。③[五代]劉昫:《舊唐書》卷196下,《吐蕃傳》,第5246頁。

依上引文所載,唐使崔漢衡一行人抵蕃入住賓館后,遭贊普拒見,要求先將德宗致贊普的敕書交付先行 “審視”后,贊普提出3項修正要求:其一,修改唐致蕃敕書體例為對等模式;其二,訂定云州之西以賀蘭山為界;其三,各自使節分別至對方都城與主上盟誓。唐朝必須就上述3項要求提出響應后,雙方再進行彼此之間的和盟磋商。崔漢衡隨即派遣常魯趕回長安報告吐蕃贊普的要求,唐朝以前任宰相楊炎未依照過往辦事而導致錯誤為托辭,完全應允吐蕃的3項要求。按此事件表面看似為吐蕃贊普所發動,實則為主持蕃唐之間全盤要務的大論尚結贊所主導。筆者之所以持如是看法,原因在于唐德宗主政后,于大歷十四年 (779)八月首次派出韋倫,帶著代宗時期所羈留的吐蕃使者及俘虜500人,各賜襲衣,前往吐蕃,爭取與吐蕃改善關系的機會。④[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6,代宗大歷十四年 (779)八月;八月乙巳條,第7267—7268頁。試問大唐甫登基的皇帝德宗,首度遣使往赴并表達親善吐蕃的意圖,負有重任的韋倫是否必需攜帶德宗致贊普的敕書,否則如何傳達德宗的旨意?而且韋倫于來年 (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四月返抵長安,旋即于五月再度銜命出使吐蕃,這就證實了韋倫的任務,就是傳遞雙方書信,換言之,韋倫共呈遞了兩次敕書予吐蕃。由于史籍未載吐蕃對上述兩封敕書體例,甚或用字遣詞有何意見,但待崔漢衡于建中二年入蕃后,吐蕃態度已有很大的轉變,包括對唐朝敕書的非難與挑剔等,造成唐廷的困窘而屈從于吐蕃的需索。按面對韋倫所呈之兩封敕書與崔漢衡所呈的敕書,都是同一位贊普墀松德贊,3件唐朝敕書彼此間均隔未及一年 (779年八月、780年五月以及781年三月),諒3件敕書的格式、體例或用語,不可能差異太大,但因大論非同一人,780年九月以前是恩蘭·達札路恭,對于韋倫所呈兩件敕書沒有意見,同年九月以后尚結贊就任大論,吐蕃立馬對崔漢衡所呈唐朝敕書提出修改要求。由是得知,吐蕃向唐朝所提出的3項要求,乃出自尚結贊的獻策,應屬合理的推斷。

比較前后兩任大論對唐朝的態度與表現,恩蘭·達札路恭對唐態度強硬,連續于778年、779年對唐動武,屬蕃唐關系中之鷹派人物。①詳見林冠群:《吐蕃大論恩蘭·達札路恭 (Ngan lam stag sgra klu khong)研究》,第34—37頁。在其短暫大論任內,蕃唐雙方劍拔弩張,硝煙四起,唐朝亦強硬以對,吐蕃并未占到上風。然而,尚結贊卻另辟蹊徑,既力主與唐議和,迎合贊普不再征戰的心意,藉以取得大論職位后,又利用唐朝議和之愿,不必出兵動武即達到吐蕃原先所爭取的目標,包括與唐對等、劃界及和盟方式等。由此看出,尚結贊確屬長于謀略、精明干練型人物。至于與唐會盟一事,尚結贊雖持贊同立場,且成為蕃方推動和盟的全權代表,但若細究相關記載,可以發現尚結贊另有盤算與圖謀。

(二)清水會盟的背后真相

唐蕃清水會盟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3道會盟程序,完成唐蕃之間具有重大意義的會盟,成為唐蕃關系發展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主要還是靠著唐朝皇帝和吐蕃贊普的意志才得以達成。唐朝方面,德宗一意孤行,拒絕踐履先祖的足跡,摒棄前朝的對蕃政策,排除滿朝文武的反對,堅決與蕃親善;吐蕃方面,墀松德贊既訝異于唐主動求和之舉,又因當時情勢轉趨對吐蕃不利,所以撤換了反對議和的主戰派大論,任命贊成議和的尚結贊為大論,由尚結贊全權推動與唐和盟事宜。

然而,所謂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們觀察史籍對建中會盟過程的記載,仍然可以發現唐蕃雙方統治階級內部都存在不同調的情況。唐朝方面,群臣面對德宗的堅持,表面上附合皇帝的政策,但實際執行時卻采取不合作的消極態度與做法,比如基于之前約定的對等原則,蕃方出席清水會盟的主官,為吐蕃當朝的最高行政長官大論尚結贊,唐廷本欲派出具宰相身份的朱泚為主盟代表,但最后在宰相盧杞的主導下,僅派出張鎰,其官銜為 “中書侍郎、鳳翔隴右節度使”,②[五代]劉昫:《舊唐書》卷125, 《張鎰傳》,第3547頁。另 [宋]王欽若、楊億:《冊府元龜》卷981,《外臣部·盟誓》,第5082頁載張鎰官銜為:“隴右節度使、中書侍郎、平章事”,就此銜而言,是為朝廷賦予邊區節度使 “平章事”頭銜,使其遙領宰相銜,此即一般所稱之 “使相”,僅為虛銜。并未具有實際的宰相身份,為次于宰相的官員。顯然唐蕃主盟官員位階不對等,張鎰官階相對于尚結贊要低。其他與盟官員,吐蕃派出了宰相同平章事論悉頰贊、宰相同平章事論臧熱及其他6人,③詳見林冠群:《玉帛干戈:唐蕃關系史研究》,第448—449頁。唐方竟只派張鎰的賓佐齊映、齊抗,以及崔漢衡、樊澤、常魯、于頔等6人。當時崔漢衡官銜為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樊澤為都官員外郎,官職均遠低于宰相,更勿論張鎰的僚佐。如此一來,不但雙方主盟代表不對等,連參與會盟的官員都未對等,如此嚴重捍格了雙方的對等原則,貶低了吐蕃的地位,精明如尚結贊豈有不知的道理。但尚結贊對此未出聲抗議,竟然接受了,此實在有違贊普追求蕃唐地位對等的政策。

至雙方主盟官員于清水縣會盟之時,《舊唐書·吐蕃傳》有如下記載:

初約漢以牛,蕃以馬,鎰恥與之盟,將殺其禮,乃謂結贊曰:“漢非牛不田,蕃非馬不行,今請以羊、豕、犬三物代之。”結贊許諾。塞外無豕,結贊請出羝羊,鎰出犬及羊,乃于壇北刑之,……①[五代]劉昫:《舊唐書》卷196下,《吐蕃傳》,第5247頁。

按依盟誓等級所刑之牲,據 《索隱》載云:“盟之所用牲貴賤不同,天子用牛及馬,諸侯用犬及貑,大夫以下用雞。”②[漢]司馬遷:《史記》卷76,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367—2368頁。亦即唐蕃最初決定以牛、馬為牲,可見雙方原計劃以最高等級儀式進行,等到會盟現場時,由張鎰臨時提議改為羊、豬、犬,此形同將會盟儀式等級降級,官拜吐蕃首席宰相的尚結贊見多識廣,焉有不知的道理。但尚結贊竟也同意,配合張鎰共同將建中會盟的儀式降級,此等同于公然與各自的上司 “唱對臺戲”,亦即表現出并未如各自上司重視的態度與做法。

我們不禁試問,既然尚結贊全力贊成蕃唐議和,在會盟籌備階段,對于會盟一事極為挑剔,有關會盟各種細節,以及盟誓誓詞、盟誓方式、邊界的訂定等,均提出有利于吐蕃的要求,為何到了實際執行會盟儀式時,全然不顧吐蕃地位遭到降等,完全配合唐方,前后判若兩人?

按清水會盟盟于德宗建中四年 (783)正月十日,同年七月九日派出李揆往蕃都邏些盟誓,七月十七日唐蕃盟于長安城西,③[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8,德宗建中四年 (783)秋七月甲申條、壬辰條,第7347頁。李揆則于德宗興元元年 (784)四月十六日返唐,于該月二十三日病逝于鳳州。④[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30,德宗興元元年 (784)四月丁已條、甲子條,第7425—7426頁。依李揆出發時年已73歲高齡,⑤[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150,《李揆傳》,第4809頁載:“還卒鳳州,年七十四。”以其腳程分析,其抵達邏些并完成盟誓,約當783年年底。也就是說唐蕃建中會盟從783年正月十日開始第一道程序,至783年年底完成第三道程序并于784年返唐復命后,方正式生效。然至德宗貞元二年 (786)八月,尚結贊入寇唐涇、隴、邠、寧等州,此舉動亦宣告唐蕃建中會盟已遭破盟,等同于失效,是以清水會盟的壽命僅止于3年,此對于從籌備、往返磋商到完成簽訂程序,共花費了4年 (780—784)而言,未免短促。⑥林冠群于 《玉帛干戈:唐蕃關系史研究》一書第449頁以為,“清水會盟”從籌備商議到完成簽訂,共花費6年,乃是將韋倫于779年首抵邏些提出和議算起。但就 “清水會盟”而言,不宜將779年計列在內,應予更正。這就涉及吐蕃主盟者尚結贊的盤算與圖謀,《舊唐書·吐蕃傳》載尚結贊說明敗盟諸多理由之一云:“清水之會,同盟者少,是以和好輕慢不成。”⑦[五代]劉昫:《舊唐書》卷196下,《吐蕃傳》,第5251頁。其重點在于 “輕慢不成”,而非 “同盟者少”,因為雙方參與會盟的人數,都是事先說好的,而且會盟人數多寡的重要性,遠低于雙方出席官員的官階高低與會盟官員官階是否對等,更重要的是到了會盟現場,臨時將會盟刑牲降級,凡此均透露了尚結贊對執行清水會盟的 “輕慢”,與籌備清水會盟的慎重,形成強烈的對比。

由此似可推斷出,原來尚結贊先借著與唐議和的議題,爭取到大論的職位,此后籌備會盟階段,為其 “新官上任”之時,急欲大展長才,以便獲得贊普更進一步的欣賞與肯定。至其與唐方共同執行會盟之時,則心知吐蕃與唐方歷次的盟誓,均只是階段性的目標,壽命極短,例如肅宗寶應元年(762)正月唐蕃盟誓,代宗廣德元年 (763)十月,吐蕃便攻入長安而敗盟,盟誓有效期僅維持1年9個月。①詳見林冠群:《玉帛干戈:唐蕃關系史研究》,第554頁。代宗永泰元年 (765)三月十九日唐蕃盟于興唐寺,同年九月吐蕃便參與仆固懷恩之叛,進軍唐境而敗盟,僅維持了6個月。②同上。因此,在執行時就完全不計較唐方的安排,處處配合唐方的建議,以作為 “不久的將來”敗盟的借口。于此,尚結贊工于心計的特質,畢露無遺。對于尚結贊如是特質,德宗身邊之用事大臣陸贄有極為貼切的描述:

(吐蕃)因其乞盟,遂許結好,加恩降禮,有欲無違。而乃邀求寢多,翻復靡定,托因細事,嘖有煩言,首尾凡歷四年,要約竟未堅決,立碑才畢,復請改移,猜矯多端,于斯可驗。③[唐]陸贄撰,[清]張佩芳注:《翰苑集注》卷16,世界書局,1990年,第190頁。

陸贄上言之 “邀求寢多,翻復靡定,托因細事,嘖有煩言” “猜矯多端”等,正是在籌備會盟過程中,對尚結贊近距離觀察的心得,頗得其實。

(三)奉天盟約的來龍去脈

正當德宗在對外交往上得心應手之際,內部卻出了問題,藩鎮相繼為亂。朝廷為征討淮寧節度使李希烈而調動涇原兵將,但都因無賞賜勞軍而引發兵變,建中四年 (783)十月四日,叛軍攻入長安,德宗倉皇出奔奉天 (今陜西乾縣)。④[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8,德宗建中四年 (783)十月丁未條,第7353頁。換言之,清水會盟還未完成第三道程序,德宗已狼狽失去了京師。涇原叛軍擁朱泚為帝,隨即圍攻奉天城,《資治通鑒》描述德宗于該年 (783)十一月十一日遭圍之窘迫狀云:“時供御才有糲米二斛,每伺賊之休息,夜,縋人于城外,采蕪菁根而進之。”⑤[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9,德宗建中四年 (783)十一月甲申條,第7371頁。同時朱泚軍凌厲攻城,德宗君臣幾以為城將破,危在旦夕,《資治通鑒》等文獻均記載。

德宗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保命戰。德宗如是遭遇對其心志必打擊不小,亟思早日收復長安,擺脫困境,自然想到剛結盟的吐蕃。但 《舊唐書·吐蕃傳》卻于興元元年 (784)二月記載:“時吐蕃款塞請以兵助平國難。”⑥[五代]劉昫:《舊唐書》卷196下,《吐蕃傳》,第5249頁。《資治通鑒》則于同年 (784)正月二十九日記載:“吐蕃尚結贊請出兵助唐收京城。”⑦[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9,德宗興元元年 (784)正月辛丑條,第7399頁。依上述史籍所述,似為吐蕃尚結贊主動要求出兵助唐。德宗在賜予尚結贊的第三封敕書則云:

至如四鎮、北庭,原不割與蕃國。及朱泚悖逆作亂,上都卿仗義興師,請收京邑,遂許四鎮、北庭之地,將以報答成功。旋屬炎蒸,蕃軍便退,奉天之約,豈可更論?⑧[唐]陸贄撰,[清]張佩芳注:《翰苑集注》卷10,《賜尚結贊第三書》,第126頁。

尚結贊是否主動請纓,或應德宗之請求,此攸關事成后報酬的問題,因為依照常情分析,主動幫忙者較常不計較報酬,應人要求幫忙者,則一般會事先提出幫忙的條件,否則免談。試想,德宗在急切于收復京師情況下,向吐蕃求援的可能性似乎較大。然而,陸贄為德宗所撰擬之 《賜吐蕃將書》中,有如下之語云:

往歲賊臣稱兵竊據城闕,尚結贊志惟嫉惡,義在救災,頻獻表章,請收京邑。朕以宗廟社稷悉在上都,但平寇戎,豈惜酬賞,遂許四鎮之地以答收京之功……奉天盟約,豈合更論?……所論先許每年與贊普彩絹一萬匹段者,本來立約,亦為收京……①[唐]陸贄撰,[清]張佩芳注:《翰苑集注》卷10,《賜吐蕃將書》,第124頁。

依上引文看來,是尚結贊主動要求助唐收復長安,而且還 “頻獻表章”,此意味著尚結贊不但主動,還相當積極。但是整件助收京師一事,卻呈現出極似唐朝雙手捧著四鎮、北庭及每年一萬匹彩絹,拜托尚結贊出兵相助的現象,還唯恐尚結贊不信,雙方在奉天城簽訂了 “奉天盟約”,保證事成后一定履約,吐蕃仍狐疑不信,還要求將 “奉天盟約”亦鏤刻于清水碑石之上,以昭公信。②[唐]陸贄撰,[清]張佩芳注:《翰苑集注》卷10,第124頁記載:“所請奉天盟書,勒于清水碑石審詳。”凡此皆出自尚結贊的杰作,對于主管對唐事務的這位吐蕃大論而言,此為千載難逢且穩賺不賠的機會,焉有漏失的道理。因為收復長安并非蕃軍獨自擔綱,主力還是唐軍,蕃軍只是協助,估計花費代價不大,誠如當時入關勤王的李懷光所云:

虜騎雖來,必不先進,勒兵自固,觀我兵勢,勝則從而分功,敗則從而圖變,譎詐多端,不可親信……③[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30,德宗興元元年 (784)二月條,第7403頁。

上引李懷光之言,顯然早已看出尚結贊的意圖,即不愿配合作戰,觀望遷延,尋求適當時機出兵,以免因搶先出兵造成傷亡,也可藉由拖延,使唐軍無法順利開展復京行動,促使朱泚為讓蕃軍按兵不動,以牽制唐軍,而不得不賄賂吐蕃。如此不但可兩邊漁利,且不致耗費太多成本,尚結贊“譎詐多端”,于此足見。④詳見林冠群:《玉帛干戈:唐蕃關系史研究》,第461頁。另據陸贄所呈 《興元賀吐蕃尚結贊抽軍回歸狀》一文所述:

及皇輿再駕,移蹕漢中,陛下猶望蕃兵,以寧內難。親倚之情彌厚,屈就之事亦多,豺狼野心,曾不知感,翻受朱泚信使,意在觀變推移。頻與諸軍克期,至時皆不赴會,致令群帥,進退憂虞。欲舍之獨前,則慮其懷怨乘躡;欲待之合勢,則苦其失信稽延。既奸且驕,曷望成績?非惟變態難測,且又妨擾實深,戎若未歸,寇終不滅。⑤[唐]陸贄撰,[清]張佩芳注:《翰苑集注》卷16,《興元賀吐蕃尚結贊抽軍回歸狀》,第190頁。

上引文所載 “翻受朱泚信使,意在觀變推移”,即 《資治通鑒》所載:“朱泚使田希鑒厚以金帛賂之,吐蕃受之”的情節。⑥[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31,德宗興元元年 (784)五月條,第7429頁。德宗謀臣李泌亦云:“況日者吐蕃觀望不進,陰持兩端,”⑦[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31,德宗興元元年 (784)七月乙未條,第7442頁。指出尚結贊利用情勢,首鼠兩端,兩邊取利,并非真心助唐。而且趁此機會將吐蕃久攻不下的四鎮、北庭,以酬勞的形式拿到手,既名正言順,唐朝還得感恩戴德地每年奉上絹帛一萬匹。就此而言,尚結贊可謂完全摸透了唐德宗的心理思維,進而掌握了德宗全盤行為模式。雖然唐朝對奉天盟約的履行為李泌所阻,⑧同上。以吐蕃并未協同唐軍進一步收復長安為由,于德宗興元元年 (784)七月拒絕履行奉天盟約,僅愿意支付一萬匹絹帛。尚結贊于盤算落空之后,遂展開報復行動。

(四)另類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平涼劫盟

原本尚結贊的如意算盤,是以助唐收復京師之酬勞方式,獲取四鎮、北庭之地,這應該是尚結贊助唐最主要的動機與目的。尚結贊之所以要獲得四鎮、北庭之地,還必須將之放在當時吐蕃整體對外發展上予以考量。按吐蕃的向外擴張不僅止于向東方擴張,亦向其北方的新疆,以及向其西北方跨越帕米爾高原經營中亞等地。如此一來,勢必與位于蒙古高原的回紇,以及西方的大食沖突。因為回紇依北亞游牧民族的發展傳統,統一蒙古高原以后,必定試圖控制新疆地區,為游牧政權爭取所需的物資供應來源,以及建立對南方中原農業地區有利的戰略位置;①蔣君章:《中國邊疆與國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第234頁;松田壽男著,陳俊謀譯:《古代天山歷史地理學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第16—18頁。另見林恩顯:《清朝在新疆的漢回隔離政策》,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7—10頁。位于西方的大食則在征服波斯高原以后,順勢朝向緊鄰波斯高原的中亞地區發展,試圖為他們的信仰爭取更多的信眾,并為阿拉伯帝國獲取更大的領地,以取得更多的稅金等。②波斯王伊嗣俟的使者,向突厥可汗轉述自己與中國皇帝之間的一段對話云:“他 (中國皇帝)問:他們 (大食人)在同你們開戰以前對你們說了什么?我 (使者)說:他們要求我們在三種情況中選擇一種:要么是他們的信仰,要是我們應允,他們就把我們當自己人;要么是交納人頭稅;要么就開戰。”詳見希提著,馬堅譯:《阿拉伯通史》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159—160頁、167—169頁。由此可見大食向外擴張的動機。凡此均勢必與吐蕃產生無法避免的沖突,負責總綰吐蕃軍政大事的尚結贊,對此焉有不作整體考慮的道理。北庭即今烏魯木齊一帶,地控蒙古高原進入新疆準噶爾盆地的戰略位置,而且是東西貿易大道上的要地。③佐藤長:《古代チべット史研究》,京都:同朋舍,昭和五十二年,第663頁。四鎮即今之庫車、于闐、疏勒、焉耆,均為新疆塔里木盆地南北兩側的綠洲城市,是東西絲綢之路的重要必經之城市。吐蕃若未能掌控上述之地,其北向及西向的擴張便無法順利展開,所以只有拿下北庭、四鎮,方能掌控全局。而位于吐蕃東方的唐朝恰在此前準備雙手奉上四鎮、北庭,尚結贊即將到口的熟肥鴨,臨到頭來卻因唐朝拒絕履行奉天盟約竟然飛了。局破了,尚結贊之暴怒可想而知。在怒火中燒之下,尚結贊失去了往日冷靜精算的本質,作了錯誤的決策,動員軍隊侵唐,進行報復。

雖然尚結贊自德宗貞元二年 (786)八月開始入寇,直至該年的十二月止,攻打了涇、隴、邠、寧等州,“掠人畜,芟禾稼”,并連陷唐鹽州 (寧夏鹽池縣北)、夏州 (陜西榆林縣西北)、銀州 (陜西米脂縣西北)及麟州 (陜西神木縣)等地。④[五代]劉昫:《舊唐書》卷12,《德宗本紀上》,第354—355頁。另見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32,德宗貞元二年(786)十一月辛丑、十二月條,第7474、7475頁。尚結贊的軍事報復行動,看似聲勢驚人、成果豐碩,但卻引來嚴重的后果。首先,當地吐蕃軍事重心移向其西方與北方,貞元二年,蕃軍大半西御大食;⑤[宋]王溥:《唐會要》卷100,《大食》,世界書局,1968年。貞元三年 (787)攻打沙陀、回紇,⑥[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40,《地理志四》,第1048頁。故此,吐蕃軍事主力不在蕃唐邊界,尚結贊兵馬并不充裕。據唐使崔澣于德宗貞元三年三月二十七日賄賂蕃中仆役,打聽出尚結贊的人馬,總數為 “五萬九千余人、馬八萬六千余匹,可戰者僅三萬人,余悉童幼,備數而已”。⑦[五代]劉昫:《舊唐書》卷196下,《吐蕃傳》,第5251頁。

其次,此時唐廷已有李泌、陸贄輔佐德宗,朝政步入正軌,兩河罷兵,國內平靜無事;另有李晟、馬燧、渾瑊等名將主持軍事,對抗吐蕃入侵方面的部署作得有條不紊,例如李晟積極治理緊鄰吐蕃的涇州,推舉李觀為涇原節度使,提升了唐軍的作戰能力,不再畏懼蕃軍。我們可由李晟所言,看出其已掌握了唐朝未能有力抗蕃的問題核心,其云:

河、隴之陷也,豈吐蕃力取之,皆因將帥貪暴,種落攜貳,人不得耕稼,輾轉東徙,自棄之耳。⑧[五代]劉昫:《舊唐書》卷133,《李晟列傳》,第3671頁。

由李晟上言可知,大唐縱有強大的軍力,但在 “將帥貪暴”自亂陣腳之下,自棄國土。因此,在唐朝用人得宜的情況下,避免重蹈以往的覆轍。

第三,當尚結贊統軍入唐以后,從德宗貞元二年 (786)的冬天到來年 (787)的春天,可能唐朝境內氣候大變,造成吐蕃所攜帶的羊馬多死。①[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32,德宗貞元三年 (787)三月丁酉條,第7482頁。羊為蕃軍糧食所出,馬為蕃軍運輸與作戰所需,再加上后勤補給未能跟上,尚結贊在此情況下,其戰力自然下降。更有甚者,貞元二年九月,尚結贊遭李晟部將王泌伏擊于汧城 (隴州汧陽縣旁)下敗走,并險遭俘虜,最終因唐軍不識其面目而脫身。②[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32,德宗貞元二年 (786)九月乙巳條,第7473頁。更令尚結贊膽寒的是,唐朝諸將包括駱元光、韓游瓖統兵屯于塞上,馬燧率軍至石州 (治所離石縣,位于今山西離石縣治),與駱元光等所率之師犄角討之;③[五代]劉昫:《舊唐書》卷196下,《吐蕃傳》,第5250頁。又聞李晟克摧沙,渾瑊等舉兵臨之。④[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32,德宗貞元三年 (787)三月丁酉條,第7482頁。

以上就是前文所提及,尚結贊因動怒而作了錯誤決策的后果。然而,尚結贊不失其多謀的本色,在面臨如此不利且危險的局面下,竟然設計了一場另類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計謀并付諸實施。

尚結贊據其所摸透的唐德宗心思,深知德宗有厭戰偏安的傾向,又熟悉唐朝內部的結構與政情,遂假意以歸還清水和盟以后所侵占之唐朝土地為餌,要求與唐再度會盟。⑤同上。接著,尚結贊離間德宗對李晟的信任,利用張延賞與李晟的不合,讓張延賞等污蔑李晟勾結吐蕃,唐廷信以為真,罷去李晟兵權。尚結贊復以卑辭厚禮、信使相望于道說服馬燧,促使其誤信吐蕃求和誠意,進而扮演吐蕃說客的角色,與蕃使一同入朝力保和盟,盛言尚結贊請盟之可信。⑥同上。另見 [五代]劉昫:《舊唐書》卷196下,《吐蕃傳》,第5250頁。尚結贊復要求以渾瑊為和盟使,以便于和盟進行中加以劫持。果然德宗步步入其彀中,事態發展完全依照尚結贊所精心策劃的劇本進行,⑦以上詳見林冠群:《玉帛干戈:唐蕃關系史研究》,第463—464頁。德宗完全配合尚結贊的要求,二人共同于德宗貞元三年 (787)閏五月十五日,促成演出一幕歷史上的大戲——吐蕃平涼劫盟。結果唐朝與盟文武官員60余人遭擒,其余將士及夫役死者四五百人,被俘者千余人,唯獨主盟官渾瑊逃出。消息傳來,唐軍軍心浮動,軍伍士氣大傷,使得唐蕃之間形勢為之逆轉,逼得德宗在一年內三度下詔罪己。⑧以上平涼劫盟內情,于 [五代]劉昫:《舊唐書》卷196下, 《吐蕃傳》,第5252頁;及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32,德宗貞元三年 (787)五月辛未條,第7486—7487頁等均有詳載。尚結贊這一手布局,有如章回小說中方存有的情節,最終竟然實現了。多疑的德宗,卻有如父子般地相信尚結贊,⑨[明]李東陽:《新舊唐書雜論》,《學海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第19頁。成就了尚結贊 “足智多謀”的美名。⑩佐藤長:《古代チべット史研究》,京都:同朋舍,昭和五十二年,第667頁。

尚結贊只手扭轉唐蕃間的局勢,成功地瓦解唐朝即將奮起的軍力與士氣,在當時吐蕃同時于北方及西方軍情吃緊的關頭,不但阻絕了唐朝乘機出兵收復失地的時機與念頭,還徹底地瓦解了唐朝君臣對抗吐蕃的信心,逼得德宗于貞元三年八月斷絕與吐蕃的關系。從此之后,雙方信使不通長達16年,直到德宗貞元十九年 (803)五月唐蕃恢復互派使節。

四、結 論

尚結贊任大論處理吐蕃對外軍政事務之時,特別顯現出其過人智謀。其一系列計謀、措施的結果,吐蕃既能維持自身主動的優勢,又維護了唐蕃之間持續的穩定情勢,達成吐蕃原先設定的目標。而且吊詭的是,吐蕃對外情勢的壓力主要來自西方的大食,然而總綰吐蕃軍政大事的尚結贊,卻親自坐鎮于東線,僅帶領著五六萬人馬面對大唐,而非如一般的軍事部署,將最能戰的將領放置于最需要的戰線,此正意味著尚結贊轉移焦點,避免唐朝因知曉吐蕃西方的危機而蠢動,免除了吐蕃同時于東西兩面作戰的困境。尚結贊的逆勢操作、不按常理出牌的做法,能不謂其為吐蕃不可多得的第一等 “智多星”歟?

南詔王異牟尋的帛書中記蕃廷之情云:“近臣橫污,皆尚結贊陰計,以行屠害,平日功臣無一二在。”①[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222上,《南詔傳上》,第6273頁。將尚結贊描述成吐蕃頭號奸臣,與唐臣陸贄所稱 “流聞結贊好謀”,②[唐]陸贄撰,[清]張佩芳注:《翰苑集注》卷16,《興元賀吐蕃尚結贊抽軍回歸狀》,第190頁。以及唐將李晟所述 “蕃將尚結贊頗多詐謀”③[五代]劉昫:《舊唐書》卷133,《李晟列傳》,第3672頁。頗有類似。上述三者相對于吐蕃皆為敵對的外人,彼等對尚結贊的評斷,正反映出尚結贊忠于吐蕃贊普的具體表現,此亦反映了吐蕃代有猶如尚結贊的諸多杰出大論出現,毋怪乎吐蕃于公元8世紀末葉后,雖內外情勢時有不利,但仍能在與周邊唐、回紇及大食等交往過程中守勢、居于不敗之地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看看一级毛片|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亚洲天堂高清|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国产流白浆视频|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天堂网Av|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成人夜夜嗨|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成人夜夜嗨| 日本午夜影院|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日韩高清一区 | 本亚洲精品网站|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国产欧美高清|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国产一级α片|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国内精品免费|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三区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不卡午夜视频|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国产精品制服|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a天堂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69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福利网|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日本91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99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久久超级碰|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1024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欧美一级在线看|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