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青
廣東省嶺南院勘察設計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95
風水林資源是中國特有的林業形式,也是中國特有的風水文化與植物學、生態學等相結合的產物,神圣的風水觀是中國人民長期適應自然環境形成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廣泛存在于廣東、廣西、湖南、云南、浙江、海南、安徽、江蘇、江西、貴州等地。風水林不僅是一種自然林業現象,也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現象[1-2]。有研究者根據風水林各項屬性,提出了風水林的廣義概念和狹義概念。廣義概念一般指受風水理論的影響,經多年的歷史傳承,受到嚴格保護的自然或人工種植的植被群落,其組成多以地帶性植被為主,群落的結構較穩定;狹義的概念認為受風水理論的影響,人工種植的經多年自然演替形成具有穩定結構的地帶性植被群落[3]。關傳友等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和養護對象,將風水林劃分為三類:村落宅基風水林、墳園墓地風水林和寺院風水林,其中村落宅基風水林可劃分為水口林、墊腳林、宅基林、龍座林[4]。
風水林因獨特的信仰文化得以保存完整,比其周邊的森林群落具更高的物種豐富度,植物多樣性亦更高[5]。風水林資源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相應的保護、研究、利用也日益被重視。中國最早開始風水林資源清查的是香港。近年來,福建、廣西、安徽等地也相繼開展風水林相關調查。詹祥斌對閩西鄉村風水林的植物群落和色彩優化進行調查分析[6]。黃其成對桂林巖溶石山的風水林的植物群落類型進行分類與排序,探討了該地區的植物群落分布規律與環境因子的關系[7]。王悅對徽州地區風水林進行介紹,探討了風水林的產生和研究價值[8]。廣東省風水林資源豐富,有關風水林方面的研究也早已開始。該文通過查閱大量文獻,總結廣東風水林相關研究現狀,并結合實際,提出進一步利用及保護廣東風水林的建議,旨在為后續開展風水林相關研究及保護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廣東省風水林調查研究開始于21 世紀初,多數研究集中在近十年。李仕裕等對廣州市12 個行政區的風水林分布數量、植物組成和分布區類型進行了調查,得知廣州市共有162 座風水林,風水林種子植物的分布區類型以熱帶成分為主,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溫帶成分的影響,其中熱帶分布型科、屬和種的數量分別為70 科、289 屬和304 種;溫帶分布型科、屬和種的數量分別為17 科、4l 屬和2 種;雖然中國特有分布型屬僅2 屬,但在種水平上特有現象明顯,中國特有種207 種[9]。曾蘭華等對廣東五華縣風水林群落進行了調查研究,得出風水林植物多樣性較豐富,具有典型的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群落特征,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各占植物數量的46%、22%和32%。矮高位芽、高位芽、小高位芽和藤本植物各占43%、24%、22%和11%[10]。林偉通等對廣州從化區風水林內的藥用植物進行調查研究表明,廣州市從化區風水林藥用植物以藥用功效為清熱解毒、疏風解表的植物為主,種類占29.10%;藥用部位以根入藥的居多,占30.45%[11]。楊冬梅對廣東大埔縣風水林進行了全面普查以及調查分析了其植物群落的特點,主要有村落宅基風水林、寺廟風水林和墳園風水林3 種類型,維管植物有654 種(包括變種和變型),分別隸屬于395 屬164 科[12]。孫紅梅對中山市66 個風水林的藥用植物資源進行了調查研究表明,中山市風水林植物資源豐富,共計131 科324 屬451 種,其中蕨類植物18 科22 屬33 種;裸子植物3科3 屬4 種;雙子葉植物95 科264 屬368 種;單子葉植物15 科35 屬46 種。但藥用植物利用較少,有必要開展對藥用植物資源藥用化學的深入研究[13]。溫偉良對清遠市白灣自然保護區的風水林進行了生物多樣性的調查分析表明,白灣保護區屬于石漠化地區,土層貧瘠導致植物種類以草本、小灌木居多[14]。范一鳴等對廣州增城區鐘嶺村的風水林進行群落結構以及珍稀瀕危植物進行了調查研究表明,風水林樣地群落可分為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3 個層次, 缺少層間植物,林內有珍稀瀕危植物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和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幼苗,應加強保護,促進更新[15]。季芳等對中山市風水林的生態條件對鳥類多樣性的生態影響及保護作用進行了調查研究表明風水林對林鳥的保護具有重要作用,且空間格局呈現單片風水林多樣性低而整體多樣性高的特點,這與各片風水林間樹種差異有密切關系,為城市生態環境改造并須維持動物多樣性提供理論依據[16]。陳志暉等對深圳七娘山風水林內的黃桐和烏檀所在群落特征進行了調查,優勢種群年齡結構分析表明,烏檀種群為衰退狀態,黃桐和肉實樹種群處于增長階段, 群落在未來的發展中可能會演化成以黃桐和肉實樹等中生性樹種為主的中生常綠闊葉林[17]。馬志婷等選取廣州典型的風水林進行了碳密度特征的調查研究表明,影響風水林碳密度的主要因子是林分胸高斷面積、林分密度、土壤容重和土壤碳含量。其中,風水林碳密度與胸高斷面積、土壤容重和土壤碳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與林分密度呈顯著負相關,與植物多樣性無顯著相關[18]。謝錠淇等對雷州半島風水林內無患子空間分布格局與空間關聯性進行了調查分析,從而提出了無患子在城市綠化中的應用方法,無患子在空間分布格局上從小尺度上的聚集分布過渡為大尺度上的隨機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鄰體競爭和密度制約,為雷州半島生物修復中無患子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19]。宋霞等對廣東化州市風水林植物群落進行了調查分析表明,群落組成種類、結構復雜,各層次生物多樣性指數為灌木層>喬木層>草本層, 喬木層和灌木層的多樣性指數均達到4.00 以上, 具有較高的多樣性水平;群落上層優勢種的種群結構分析表明,除人工種植的外來種窿緣桉屬于衰退群落外, 其他優勢種群大都屬進展種群, 群落仍處于向地帶性森林的進展演替中[20]。
目前廣東的風水林調查研究內容集中在生物多樣性、藥用植物資源、群落結構、碳密度特征、珍稀瀕危植物調查、對鳥類多樣性的影響等方面,多以選取某個縣風水林為研究對象進行全面普查其面積、保存狀況、林分現狀等。或以某個風水林為研究對象,調查研究其植物群落結構。廣東風水林植物特點與其所在地域有關系。風水林植物多以當地的鄉土樹種為主。如粵北地區的馬尾松、木荷、香樟、黎蒴、青崗櫟、杉木、赤椽。目前尚無全省風水林系統調查研究方面文獻或書籍出版。若要對全省風水林資源狀況進行普查,需要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并長年累月地系統調查,才能建立起廣東風水林的本地資源數據,科研單位在短時期內難以完成。
廣東省內風水林幾乎分布全省,南至湛江的雷州半島,北至韶關,東至粵東地區的潮州。廣東風水林多分布在村落周圍,少數分布在寺廟附近,大多數植物群落結構完整,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由于村民世世代代保護風水林的習俗,風水林多數林相良好,植物種類豐富,風景秀麗的風水林也促進了鄉村旅游。2019 年以來,廣東省開始“鄉村綠化美化”工程,不少縣市將綠美鄉村建設與風水林結合起來,建設綠化景觀路、公共休閑綠地供村民、游客游憩。人類活動的增多,一方面給鄉村旅游帶來活力,另一方面也給風水林生態系統帶來壓力。在保護好風水林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利用風水林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需迫切采取措施對風水林進行保護和利用。
對廣東省風水林研究利用是長遠之計,需要提前謀劃好。風水林屬于廣東林業生態的重要部分。當前,廣東正處于全省林業“十四五”規劃實施時期,將風水林的保護和利用納入林業“十四五”規劃具體實施當中尤為重要。《廣東省林業保護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公布。林業部門應當結合《廣東省林業保護發展“十四五”規劃》具體內容,將風水林的保護利用工作盡快納入“十四五”工作中,由政府主導,相關林業部門做好編制廣東風水林保護利用規劃。鑒于廣東目前未建立起風水林資源庫,應將查清本底數據作為規劃的一部分,盡快開展本底清查工作。
廣東目前風水林研究雖有多篇報道,多以某個村落風水林或者某小范圍內多個風水林為研究對象,導致研究不成系統。已有研究為廣東省風水林后續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礎和資料。筆者了解到廣東省目前沒有進行過完整的全省風水林資源調查,未建立風水林資源檔案庫,成為廣東省林業資源調查方面的缺憾。各相關高校、科研單位以及林業部門應盡快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風水林資源調查,掌握全省風水林基數資源狀況,在做好規劃的基礎上,建立起資源檔案庫。結合廣東省森林資源“一張圖”的建立,可以將風水林資源融入廣東森林資源“一張圖”中。建立起資源檔案庫后,才能更加規范的監測、保護和利用風水林資源。
目前,從法律層面上來看,風水林的保護屬于森林保護一部分,有《森林法》進行約束保護;從風俗習慣上,風水林的保護主要靠村民世代習俗以及村規民約。然而風水林與普通森林有質的區別,還需有針對性的規范性文件予以保護。隨著鄉村旅游發展,風水林破壞也日趨嚴重。部分鄉村振興工程也會對風水林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如大埔縣一些鄉鎮發展陶瓷業,導致風水林破壞嚴重,難以保存下來。因此,要想保護好、利用好廣東省豐富的風水林資源,必須要加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為風水林資源保護建立起保護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