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政






2009年,膠東花餑餑習俗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威海文登花餑餑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伴隨著各種蘊含著美好寓意的花餑餑出鍋,濃濃的年味兒也隨之而來,甜香的蒸汽中,人們祈愿新的一年日子蒸蒸日上。
“花餑餑出鍋以后開口‘笑’,寓意著蒸花餑餑的人家在這一年中能夠笑口常開、吉祥如意。”臨近春節,在山東威海文登區崔家村的金玉福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花餑餑車間里彌漫著陣陣麥香。59歲的村民侯年英一邊說,一邊把剛剛出鍋的花餑餑放到案臺上晾置,待冷卻后再進行包裝。
案臺上不僅有大棗餑餑,還有面魚、元寶、葫蘆、虎頭等許多造型的花餑餑。不同造型的餑餑寓意也不同,比如大棗餑餑,就取“棗”與“早”諧音,寓意早早發財:面魚則取“魚”與“余”諧音,有年年有余之意;元寶、葫蘆造型的花餑餑分別寓意著來年財源滾滾、吉祥如意。侯年英說,今年是農歷虎年,虎頭造型的花餑餑十分受消費者歡迎。在花餑餑傳統習俗中,虎頭是專門給孩子制作的一種花餑餑,融入了人們對孩子健康成長、虎虎生威的期望。
“一十八, 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是中國北方的傳統年俗,在山東膠東地區,蒸饅頭即是蒸餑餑,這項習俗已傳承300多年。2009年,膠東花餑餑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威海文登花餑餑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伴隨著各種蘊含著美好寓意的花餑餑出渦,濃濃的年味兒也隨之而來,甜香的蒸汽中,人們祈愿新的一年日子蒸蒸日上。
晾置車間旁邊,像侯年英一佯,30多位農村婦女正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忙碌著, “眼和手都得有數!”正在制作大棗餑餑的村民崔敏說,餑餑的三瓣之間要距離對等、長短一致,這樣蒸出來的大棗餑餑才“笑”得標致。和面、壓面、造型、醒發……各個工序上大家各司其職,手工做出來的餑餑如同“一個模具刻出來的”。 “我們每個人上崗前都要經過嚴格的培訓,這樣的大棗餑餑一天能做200個。”侯年英說。
侯年英所在的金玉福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20年7月,采取吸引村民入股參與的方式,募集了50多萬元資金,村里100多戶村民入了股,侯年英也成為合作社的一名股民。
從2021年正式營業以來,花餑餑生產一直忙個不停。最近幾個月,平均每天的訂單量有500多箱,最多的一天超過1000多箱,通過快遞賣到了青島、淄博和北京、上海等城市。村黨支部書記崔喜良說: “2021年,合作銷售收入150多萬元,除去成本外,合作社與股民四六分成。” “不僅有分紅,在這里上班每天至少還能掙100多元。”侯年英說,就在家門口上班,最主要的是還不耽誤家務。
現在,文登花餑餑從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發展成一項富民產業。2021年,文登將發展花餑餑產業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列入“十四五”發展規劃,并專門成立產業推進小組,制定出臺扶持政策,引領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2021年II月底,文登制定實施了《關于推進花餑餑產業發展的扶持意見》,這是全國首個專為花餑餑產業“定制”的扶持政策,扶持資金總額600萬元,單個企業最高可獲150萬元補貼。企業進行設備改造、專利研發等都可獲得相應補貼,建設花餑餑文化館、參加全國性展覽會能獲得獎勵。文登還計劃今年舉辦文登花餑餑文化節及相關活動。
此外,文登還制定了花餑餑加工企業名錄、原料供應企業名錄,開展常態化質量抽檢,為產業發展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
激勵作用正在顯現。曾經位于文登區龍山街道的一處閑置廠房,搖身一變成了“文登花餑餑孵化產業園”。目前,已有兩家花餑餑企業入駐,其中包括威海金長林食品公司投資建設的6000多平方米的10萬級無菌車間,設有研發基地,專注標準化、流程化的生產線研發等。產業園里還建起了花餑餑共享實驗室,為園區及周邊的20余家花餑餑企業提供公共檢測服務。現在文登花餑餑生產業戶有200多家,產業年產值3億多元,1.2萬名農村婦女融入產業,文登花餑餑產業成為一項富民產業。“花餑餑‘笑’了,現在的生活就像這花餑餑一樣蒸蒸日上。”侯年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