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
據聯合國人口基金發布的《2021世界人口狀況》全球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世界總人口達到了78.75億人。地球再大、土地再多,也是有限的,然而人類的數量卻越來越多,早晚有一天,咱們的地球會變得住不下!那可怎么辦?
很多朋友肯定會對以上問題產生疑惑:人類再多,但人的體積相對地球來說也是很小的,不可能住不下啊!事實上,土地是有限的,不可能整個地表全都用來住人,很多土地得用來耕種,此外還得為生態環境保護、野生動植物生存預留更多空間。所以很多國家對住宅用地的范圍有著嚴格的限制。所以如今全球不少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都面臨著嚴重的擁擠問題,但它們已經無法再向上搭建、向外擴張,只能往地下挖掘。


在澳大利亞的歐泊礦鎮,有一個叫做庫伯佩迪的小鎮,這是一個所有居民都住在地下的地方。
盡管目前有些國家已經著手投資地下生活設施項目,但這些設施只能短期使用,例如供市民們夜間休息。假如未來有一天,受全球變暖或嚴重天災影響,地表文明被徹底摧毀,我們該怎么辦?人類能否永久居住在地下?我們能否達到足夠發達的科技水平?人類的體型會不會逐漸退化成“哥布林”般矮小佝僂?
在地表生活了數百萬年的人類,想要永久退居地下生存,首先要考慮從哪里獲得水、電和食物,盡管這三樣東西不能讓我們重享高質量生活,卻能保證我們可以生存下去。
如果有充分的規劃和充足的物資供應,以及一支優秀精干的維修團隊,并配套針對心理問題的解決機制,事情就好辦多了。不過,這還僅僅是開始而已。
假設發生了一場驚天災難,我們不得不轉入地下。可以肯定的是,地面上我們原本賴以生存的任何電力來源此時都已付之一炬。
將太陽能電池板帶到地下恐怕不行。考慮到災難發生后的地表狀況,我們可能無法回到地面將太陽能電池板取回帶入地下,更何況它們在地下大概率曬不到一點陽光,無法補充能量,自然會淪為“一次性產品”。
也許更好的選擇是向下挖,嘗試利用地球本身的能量。我們可以考慮利用地核熱量提供的地熱能,比如從熱水和巖石中設法提取出這些能量,并加以利用。
說到水,在災難突然發生之后,我們可能根本沒有機會先取水、再逃入地下。假如地表條件不算太糟糕,我們可以設立一座雨水收集站,但恐怕不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況且誰知道水里含有什么成分呢?
還好,我們可以在地下找到一些天然蓄水層。假如我們在用水前能夠先將其提純、并保證水源不會泛濫,這些蓄水層將成為絕佳的用水來源。
儲存罐頭食品等耐放食物雖是個好主意,但并非長久之計。如果能將家畜帶入地下倒是能解決問題,但要想讓它們喂飽我們,我們得先設法養活它們才行。更何況我們還得考慮素食主義者的需求。家畜和素食主義者吃什么呢?當然是植物啦,可地底下哪來植物呢?
好消息是,水培蔬菜如今已經十分常見,在地下或可使用此法培植蔬菜、草藥和水果。這種農業理念不僅省水、省空間,還能為我們提供大量富含營養的食物。
污水到處都是,當咱們還居住在地表時,很多污水都是往地底下排放的。假如遇到突發情況,沒人想在地底下和這些又臟又臭的東西打交道,但我們總得找到一種有效的污水及廢水管理方法,不能任由它們匯集到一處,否則我們很快就會生病。
假如我們真的能在地下種植作物,不妨考慮將廢水用作肥料,但前提是保證充足的通風。如果我們的藏身地在山里,或者任何高于海平面的地方,說不定還能找到一處水源,可以借此將廢水排到大海里,畢竟發生全球大災難之后,想必我們也不會那么注意環保問題了。
陽光是我們最主要的維生素D來源。沒有陽光,我們很快就會變得情緒低落、焦慮易怒。但“陽光”并不一定來自太陽。只要我們有穩定的電力來源,就可以用LED燈提供安全的紫外光照明,讓我們可以合成身體所需的維生素D。不僅如此,這些光照對農作物也非常重要。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服用膳食補充劑、攝入營養含量更高的食品解決維生素D的問題。

地下商場,各種奇珍異寶等待顧客前來選購

這座地下城具備教堂、博物館、美術館、酒吧,酒店等。
不過缺乏陽光會引發精神問題,這可不是膳食補充劑所能解決的。比如季節性情緒失調:當白晝時間變短、陽光照射量變少時,人們會更容易感到抑郁。好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些有助于解決季節性情緒失調的工具,比如提供人造陽光的燈具。
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的許多組成部分都已“埋”在地下,比如供電系統、信息網絡、水、污水管道、地下室、隧道、地鐵等等。甚至在有些地方,已經有人實打實地住在地下了。
有些城市將地下住宅視為人口過密問題的唯一解決方案,還有些地方的環境條件對人有害,人們只能移居地下。
例如,在澳大利亞南部有一座名叫庫伯佩迪的小鎮,那里氣候炎熱、不適宜居住,地表溫度最高可達50攝氏度。但當地居民并沒有選擇離開,而是“向下”發展。約一個世紀前,當地礦工發現地下的空氣比地面涼爽很多,于是他們通過開鑿巖石,在地下挖出了一套套住宅,此后便一直居住在這些石頭房子里。
新加坡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國家之一。該國正考慮在肯特崗公園地表下方80米處打造一座“地下科學城”,由40座實驗室和數據中心構成,可容納超過4000名研究人員。
南加州大學空間分析實驗室主任安妮特·金姆曾花了一年時間研究中國的地下居住條件。她認為,地下生活或將成為全球許多大城市未來的發展走向。
然而,無論是庫伯佩迪小鎮,還是肯特崗公園“地下科學城”,都是有退路的,人們并非永久居住在下面,而是隨時隨地能回到地表曬太陽,完全看心情、喜好。可一旦面臨全球性巨大災害,情況就會有所不同,屆時,全人類將不得不徹底遷居地下、永無“出頭”之日。盡管未來不一定會發生危害范圍波及全球的大災難,但未雨綢繆,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到這樣的可能性,并提前做好準備,比如事先建立能夠容納全球人口的地下世界,并配備相應的能源設施、生活必備設施等,假如真有那么一天來臨,大家也能夠從容不迫地應對。

地下圖書館

1981年,庫伯佩迪的第一家酒店建立。
梁衍軍 薦自《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