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帆 劉揚

危險一 全面升級核武庫
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6日報道,以“陸基戰略威懾”項目為名研發的下一代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正式被命名為“哨兵”。該型彈道導彈攜帶W87核彈頭,預計在2029年之后1比1取代美軍現有“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這意味著美核武庫的升級改造進入“快車道”。
目前,“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是美“三位一體”核武庫中的陸基核打擊力量,于1970年首次部署,現役400枚,采用井基發射方式,共有400個發射井,另有50個備用存儲井。
美國防部表示,“哨兵”洲際彈道導彈建設將耗資1000億美元,比將“民兵-3”導彈延壽至2075年的花費少380億美元。美空軍方面宣稱,“哨兵”洲際導彈將采用模塊化架構,不僅方便未來升級改造,也利于維護保養。美空軍現有的導彈發射井、指揮控制中心以及其他地面基礎設施也將隨著“哨兵”導彈的服役一并進行升級改造,這將大大提升對中俄的戰略威懾能力。
根據拜登政府提交的2023財年國防預算,美國用以維護并升級核武庫的支出將達到344億美元,遠高于2022財年的277億美元。其中,63億用于建設“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50億打造B-21轟炸機,36億建設新一代“哨兵”洲際彈道導彈,10億用于研發新型遠程防區外空射核巡航導彈,48億用于升級核指揮控制系統等??梢钥闯觯莸钦丫焓謱γ馈叭灰惑w”核打擊力量的各個支柱進行全面升級。從近些年美歷屆政府的做法看,盡管美一直對外宣稱實施軍控措施,但美核武庫在進行著“縱向擴散”。
一是投送工具越來越先進。,洲際導彈、戰略核潛艇和遠程轟炸機是美對外構成戰略威懾的“三駕馬車”,目前美軍現役的戰略核武器投送力量基本服役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現在已走上全面替換的道路。除將服役“哨兵”洲際彈道導彈外,美海軍正在研發“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以替換現役的14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美空軍正在研發B-21戰略轟炸機,用來替換現役B-2和B-52H戰略轟炸機。與老舊系統相比,新一代投,送系統的突防能力更強、打擊更精準、毀傷效果更大。
二是核彈頭不斷改進。根據《原子科學家公告》去年初公布的數據,美核武庫中共有核彈頭5550枚。其中,1750枚處于退役狀態,但仍完好無損地予以保存,由美能源部負責;美國防部負責維護使用3800枚核彈頭。在美軍方負責的這3800枚核彈頭中,1400枚已被部署在洲際彈道導彈上(包括“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和“三叉戟”潛射洲際彈道導彈),300枚部署在戰略轟炸機投送的巡航導彈和核航彈上,100枚戰術核航彈部署在歐洲,2000枚處于預備狀態。雖然美早已不再進行核試驗,但并未停止開發新型核彈頭的工作。實際上,美在大力發展投送工具的同時,也在對核彈頭進行升級。比如,B61-12核航彈將全面取代現有部署在歐洲的戰術核航彈,F-35戰斗機將具備掛載該型核航彈的能力;美軍正在為“三叉戟2”潛射洲際彈道導彈開發新型的W88核彈頭,為新型空射巡航導彈開發新型的W80-4核彈頭,為“哨兵”洲際彈道導彈開發W87-1核彈頭,適配洲際彈道導彈的新型W93彈頭也已開始可行f生研究。
三是著力發展低當量核打擊武,器。美軍在發展B61-12核航彈等戰術核武器的同時,也在發展運用戰略投送手段發射的低當量核武器。最為典型的是美軍開發了8000噸當量W76-2核彈頭,并已在“田納西”號戰略核潛艇(上圖)的“三叉戟2”潛射洲際彈道導彈上實現部署。與洲際彈道導彈的其他彈頭動輒幾十萬噸爆炸當量相比,W76-2雖然當量低,但毀傷效果卻因打擊精度高而提升,該型彈頭不僅能夠打擊地面軍事基地等軟防護目標,還具備摧毀地下導彈發射井等硬防護目標的能力。
四是大力發展核探測與指揮控制系統。持續加大偵察監視能力建設,對他國核武庫動向進行嚴密監控。據《紐約時報》報道,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總統普京宣布俄戰略核打擊力量處于高度戒備狀態,美各種天基債察裝備對俄核武器保持24小時監視。美軍還大力發展新型核武器指揮控制系統,如準備替換“末日飛機”等?!?/p>
危險二 拉低“使用門檻”
除了升級核武庫,美國在核武器使用政策上也越來越“咄咄逼人”。美國防部近日已擬制完畢新版《核態勢評估報告》并向國會提交了機密版本,從當前透露出來的“只言片語”看,拜登政府在核武器使用政策上并未像外界預期的那樣“抬高核使用門檻”。
早在2020年3月,在美總統競選期間,作為候選人的拜登在《外交事務》上撰文稱,“我認為美國核武庫的唯一目的應該是威懾并在必要時對核攻擊進行報復。作為總統,我將與美國軍方和美國盟友協商,努力將這一信念付諸實踐。”美輿論普遍解讀為拜登將一大幅提升美使用核武器的限制條件,只在對手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美才會使用核武器。然而,已經撰寫完曜《核態勢評估報告》表述已變為美國核武器的基本作用是威懾針對美國、盟友與伙伴國的核攻擊。美國只有在為保護美國或盟友伙伴國的重大利益的極端情況下,考慮使用核武器?!边@番表述實際已背離拜登最初的,說法。因為“重大利益”“極端情況”都未能予以明確界定,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戰略模糊”,這也意味著美可能出現用核武器對付常規武器的情形,實際上明顯拉低了美國的“核門檻”。
在拜登政府提交的2023財年國防預算中,取消了“海射核巡航導彈”的項目研發,似乎期望通過此舉顯示拜登政府實施核軍控的姿態。“海射核巡航導彈”項目由特朗普政府時期提議設立,旨在使用攻擊核潛艇或水面作戰艦艇的“戰斧”巡航導彈搭載核彈頭,如同發展低當量核打擊武器一樣,提升美軍的核威懾能力。但此舉在美政壇迅速引發強烈爭論,甚至美參聯會主席米利上將日前在國會聽證會上都反對拜登政府取消“海射核巡航導彈”項目。拜登政府出于安撫國內反核力量的政治考慮采取了“欲蓋彌彰”的做法。拜登政府首先挑起爭議,然后通過國會之手來增加預算,從而達到撇清自己政治責任、保留相關項目的雙重目的。▲
危險三 誤判風險大增
盡管美核武庫不斷升級,但美軍給出的理由卻從來都是應對中俄構成的“核威脅”。針對中國,美軍官員不斷宣稱中國升級核武庫。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在訪問澳大利亞期間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中國正在“大幅增加”核武庫,五角大樓預計到本世紀20年代末,中國的核彈頭將翻兩番,達到1000多枚。針對俄羅斯,美不斷宣稱俄核武庫彈頭數量超過美,不斷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實施“核訛詐”,特別是俄擁有2000枚戰術核武器,對北約國家構成嚴重威脅。
一位中國軍事專家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盡管美不斷將中俄兩國當作“擋箭牌”,但實際上美國才是將全球拉入“核陰云”之下的罪魁禍首。美國持續升級核武庫,特別是發展低當量核武器的做法,將大幅提升爆發核戰爭的風險。從美方角度看,發展低當量的戰術核武器看似能提升自身核威懾能力,卻大大增加美方使用核武器的“誘惑”,而且容易造成對手的戰略誤判。像“戰斧”巡航導彈一旦發射,在戰誘上根本難以區分是搭載了常規彈頭還是核彈頭,這種情勢將迫使對手“先發制人”使用核武器反制。核武器的使用,最初可能是低當量、戰術級別的,最終將導致出現螺旋上升、威脅人類生存的全面核戰爭?!?/p>
環球時報202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