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衛報》4月4日文章,原題:在翻譯中迷失:對物種的研究是否正因語言障礙而被埋沒?瓦萊里婭?卡斯塔涅達是一名哥倫比亞生物學家,她長時間在亞馬孫研究蛇如何吃毒蛙而不生病。盡管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發現,但這么多年來,她和同事一直很難將成果推向更廣泛的科學界。由于母語是西班牙語,她的研究不得不被翻譯成英文才能發表。而且因為經費或時間有限,這并非總是可行的,這也意味著她的某些發現從未發表過。
這種情況并不僅限于卡斯塔涅達一個人。在非英語論文中,有大量研究在翻譯過程中出現缺失,甚至從來沒有被翻譯過,從而在全球科學知識中留下一個空白區。隨著科學研究總量增多,空白區也變得越來越大。在生物保護和多樣性研究領域尤其如此。
發表在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上的一篇研究論文發現,更加關注非英語研究有可能使生物多樣性科學證據的地理覆蓋范圍擴大12%至25%,涉及物種數量增加5%至32%。“在國際層面上,我們基本沒有使用以非英語語言發表的科學證據。但如果我們能更好地利用(它),就有可能填補當前科學證據多樣化方面的空白。”該論文首席作者、任職于昆士蘭大學的日本生物多樣性研究員天野達也(音)說。他的團隊仔細閱讀了16種不同語言的40多萬篇同行評審論文,發現1234項研究提供了有關生物多樣性的證據,但可能因為并非英語論文而被忽略。其中包括對瀕危毛腿漁碧遷徙有效性的日語研究結果,以及利用看護犬緩解巴塔哥尼亞高原農民與安第斯山貓之間矛盾的西班牙語研究等。
一些專家認為,英語應該成為科學界的通用語。“科學已經非常全球化并正變得更加全球化,因此使用一種全球語言意義童大。這不僅是為了效率,也是為了協作。”華盛頓大學地球物理科學家斯科特?蒙哥馬利聲稱,“我認為學習英語應該類似于科學家學數學。這只是一項非常基本的技能。”普林斯頓大學科學歷史學家邁克爾?戈丁也認為,將科學內容翻譯成更廣泛使用的語言向來是歷史上的標準做法。但是需要翻譯的科學知識規模巨大。
南非夸祖魯-納塔爾大學研究員妮娜?亨特表示,相關問題亟待解決,因為這種語言差距也在擴大全球南北差距。她近期發表論文稱,在應對氣候危機的斗爭中,來自非洲葡語國家的研究人員正疲邊緣化。在她看來,國際影響力的不平等也是源于這種語言差距導致的獲取知識的不平等。許多來自南美洲或非洲原住民社群的生物學家不得不學習殖民者的語言,他們無法為自己的研究積累更多知識,因為許多研究只以他們不懂的語言發表。
目前正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研究生學位的卡斯塔涅達表示:“對我來說,不可能將所有東西都翻譯成英語。我們需要多語種科學,我們需要能自由以母語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作者索菲婭?夸利亞,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2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