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暖花開時節很不一般。中國剛剛成功舉辦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總結成就,不僅看付出的辛勞,不僅看金榜的高位,也不僅看廣泛的好評。還有很多擺在明處和不在明處的收獲與課題,同樣極具價值,有的要發揚光大,有的要積極改進,有的要努力堅持,也有的要開拓進取。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全面提出了體育事業新發展的方向和部署。成功辦雙奧,進入新時代,站在新起點,當有新目標。
《意見》中提出的主要目標令人興奮:
第一步,“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政府提供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標準更加健全、品質明顯提升,社會力量提供的普惠性公共服務實現付費可享有、價格可承受、質量有保障、安全有監管,群眾健身熱情進一步提高”。
第二步,“到2035年,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建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5%以上,體育健身和運動休閑成為普遍生活方式,人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多年實踐證明,實現體育發展的量化指標有目共睹,不僅十幾億國人共享成果,而且得到世界上普遍的認同和欽佩。一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國,有必要在邁向體育強國的進程中提出規劃,有能力將歷史發展階段中的藍圖變成現實。
但是,要不折不扣地做成、做好那些非量化的要求,絕不簡單。《意見》中強調了體育服務的概念,也非各級政府和體育行政部門之所長。成功舉辦冬奧會、冬殘奧會的目的和盛會留下的寶貴遺產,其中的重要內涵正是加強體育服務和保障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目睹冰雪健兒和殘疾人運動員賽場內外拼搏感人的表現,對帶動大眾體育行動、培養健身習慣,應當有所思,有所為。
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不是一個行業和部門的獨家責任,而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切身感受。中國能辦好奧運會,也一定能辦好全民健身、增強體質這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