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靈犀



早春時節,南海之濱一片生機盎然。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至今公布已滿三周年。3年來,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互聯互通不斷取得新突破、新進展,粵港澳大灣區民眾獲得感更加充實,充分展現出“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迸發出蓬勃活力。這個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正向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堅實邁進。
綜合實力、競爭力顯著增強
大灣區之“大”者,謂其發展意義重大、經濟總量龐大、綜合實力強大、挖掘潛力巨大也。
建設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和推動下,3年來,大灣區建設迎來全面實施、加快推進的新階段,5.6萬平方公里、覆蓋約8600萬人口的大灣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數據顯示,2021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3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深圳GDP突破3萬億元、東莞GDP突破1萬億元,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達25家,擁有超50家“獨角獸”企業、1000多個產業孵化器和近1.5萬家投資機構,廣東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6.2萬家……各地區經濟發展齊頭并進,可喜的成績為大灣區積蓄起高質量發展的巨大能量。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同時,大灣區的創新能力及核心競爭力也在不斷提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廣州科學技術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超過美國硅谷所在的圣何塞—舊金山地區。
重大合作平臺是創新的“試驗田”。2021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相繼發布,賦予橫琴和前海新的重大機遇、重大使命。短短約半年時間,兩個合作區建設彰顯強勁動力。
在橫琴,粵澳產業融合走向適度多元化路線。高端制造、中醫藥、文旅會展商貿、現代金融等重點產業迅猛發展,外向型經濟逆勢大幅提速,多個澳資項目集中簽約。截至20 21年底,橫琴合作區實有澳資企業4761戶,僅12月單月就新增澳資企業62戶,位于珠海橫琴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已匯聚澳門、香港和內地醫藥企業22 0家。橫琴與澳門產業互補新格局逐漸打開。
在前海,深港合作更加緊密推進。金融、產業、人才三大扶持政策相繼落地并覆蓋擴區后的前海全域;深港現代金融、科技創新、會展經濟、海洋經濟、專業服務等領域合作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展現獨特優勢。截至2021年底,前海累計注冊港資企業1.19萬家,實際利用港資占前海實際利用外資的93.2%。前海已成為內地與香港關聯度最高、合作最緊密區域之一。
依托前海、橫琴兩個合作區,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為主干架的區域創新格局初步形成。廣州實驗室掛牌啟動,惠州加速器驅動嬗變裝置正式開工建設,“鵬城云腦Ⅱ”重大科學設施正式上線運行,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運行順利,服務超220項大灣區科研實驗,涵蓋超導材料、新型儲氫材料等多個領域;500多家生命健康和人工智能企業集聚廣州南沙,深圳精準推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8條重點產業鏈,佛山建成26個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大灣區正在加速打造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
“硬聯通”“軟聯通”加速銜接
大灣區之“灣”者,謂其向海而生、包容開放、連接國際、對標一流也。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實現跨境協同創新,推進區域深度合作,這是前所未有的探索,國際上沒有先例。在這里,國家給予最有力的政策支持、賦予最寬松的制度環境,要求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3年來,粵港澳三地積極推動各類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基建連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努力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
就在不久前,在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的建設現場,伶仃洋大橋先導索順利過江,大橋東西主塔實現成功“牽手”。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超級跨海集群工程,預計將于2024年建成通車,使深圳到中山的車程將從2個小時縮短到20分鐘。它將與港珠澳大橋、黃茅海通道、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共同組成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推動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加速形成。
這是3年來大灣區不斷推進交通一體化建設的一個生動縮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大灣區城市之間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強化,覆蓋11個城市的立體交通網絡越織越密,“硬聯通”建設讓粵港澳三地往來更加快捷。如今,除了海面上架起一座座大橋,在地下,大灣區時速最高的廣州地鐵18號線全線長軌貫通,“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發展;在天空,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深圳機場三跑道擴建工程正加快推進,佛山新機場場址已獲中國民航局批復。
此外,蓮塘/香園圍口岸、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正式開通,皇崗口岸重建項目加快推進,深圳灣口岸貨檢通道、橫琴口岸實現24小時通關。同時,大灣區正在推廣城際客運公交“一票式”聯程和“一卡通”服務,逐步實現一張車票、快速換乘的灣區軌道“1小時生活圈”。基礎設施“硬聯通”的不斷完善打通了有形空間,提振了人流、物流的活力。
“硬聯通”建設在加快,制度規則銜接的“軟聯通”也在不斷深化。“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是區域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探索,大灣區如何化“制度之異”為“制度之利”,開出一條新路?答案寫在這一串串數據中—在金融創新領域,隨著2 0 21年9月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正式落地,截至2 0 21年末,“跨境理財通”業務共辦理資金匯劃5 8 5 5筆、金額4 . 8 6 億元,大灣區三地有超過6 0家銀行參與試點,吸引投資者2.2萬人。
在人才流通方面,截至目前,402名港澳醫師獲得內地醫師資格證,707名港澳律師參加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推動金融、稅務、建筑、規劃及文化旅游、醫療衛生、律師、會計等16個領域的港澳專業人才享受跨境執業便利。
在科創融合方面,廣東完善省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港澳使用管理制度,省市各級財政跨境撥付資金超3億元、惠及港澳11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廣東與港澳合作建設20家聯合實驗室,并向港澳開放1萬多臺大型科學儀器。
在規則對接領域,2022年1月,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宣布制定食品、粵菜、中醫藥、交通、養老等23個領域共70項首批“灣區標準”,未來將以“一個灣區,一個標準,一次檢測,一次認證,灣區通行”為目標,不斷促進大灣區內各行業的融通。
……
基礎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加速大灣區人員、貨物、資金、信息等要素便捷、高效流動。擁有銜接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獨特優勢,大灣區正“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9+2”城市各自發揮優勢
大灣區之“區”者,謂其區域協同、錯位發展、功能互補、各展所長也。
大灣區的11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獨門功夫”,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是科技創新中心、廣州是全球商貿中心、東莞等地是制造業中心、澳門是文化旅游中心……3年來,大灣區城市都已找準定位,正在抓住機遇、加速培育新興產業。
“對香港、澳門來說,‘一國兩制是最大的優勢,國家改革開放是最大的舞臺,共建‘一帶一路、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實施是新的重大機遇。”習近平總書記為香港和澳門的未來發展謀劃長遠。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既有自身的優勢,也面臨發展挑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也是香港、澳門探索發展新路徑、開拓發展新空間、增添發展新動力的客觀要求。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全面開展,三地的融合和協同發展正邁向更高的臺階。香港必定會把握機遇,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最佳切入點,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大灣區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最便捷的通道、最廣闊的平臺,澳門將有效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務實推進大灣區建設。
區域的協同聯動不僅體現在經濟發展產業布局上,也體現在人員往來、生態治理、社會民生方方面面。3年來,大灣區持續打造宜居宜業生活圈,出臺諸多政策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求學、就業、創業,為他們在內地發展提供教育、住房、養老、社保等服務保障,越來越多港澳同胞融入灣區生活,開啟奮發有為的新篇章。
數據顯示,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已達27.5萬人次,社保卡持卡人數達19.54萬人。就在2021年底,廣州出臺了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試點管理辦法,在廣州靈活就業的港澳人士也被納入其中。廣東還加快與港澳高校開展合作辦學,近兩年來大灣區內地9市就有約20所新高校籌建或開始動工,其中有8所是與港澳高校合作辦學。
與此同時,大灣區廣闊的腹地和巨大的市場,為港澳同胞尤其是青年開辟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大灣區內各具發展特色的9個內地城市,成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實習就業的沃土,一個個創新創業的“灣區夢”在這里落地生根,不少人由此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距離前海石公園不遠處,緊挨著深圳地鐵9號線“夢海站”,有8棟造型獨特的建筑。從空中俯瞰,好似一個繁體的“夢”字,這就是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被許多香港青年稱為“夢想開始的地方”。如今的夢工場,已累計孵化創業團隊共計549家,其中港澳臺團隊286家。前海企業共吸引3652名香港籍人才。香港稅務師、注冊建筑師和澳門核數師、會計師,港澳導游等16類專業人士還實現僅需備案即可跨境執業,極大激發起港澳青年來前海創業執業和營商熱情。
時序不舍晝夜,不斷前進更替。在世界夜景衛星圖上,從廣州到深圳再延伸至香港、澳門,璀璨的燈光已連成一片。這片曾經見證國家民族百年沉浮的土地,又將寫就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錦繡華章。踏上新征程,昂揚奮進、乘勢而上,粵港澳大灣區正向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