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雙


南國的三月,春風和煦,生機盎然。在深圳前海,頭戴安全帽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正在忙碌著,預計2024年底竣工的深圳書城灣區城,不僅是深圳“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之一,也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新的人文動力。
傳承非遺,擦亮“文化底色”
“人文灣區有著豐富的內涵,除了體現在建設公共文化設施上,也體現在非遺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上。”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秘書長劉偉表示。他說,“粵港澳三地同根同源,以嶺南文化為共同根脈,有著不可分割的地緣、文化血脈。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條件,嶺南文化富有海洋性和開放性,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又具有較強的包容性。”
為傳承發揚嶺南文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澳門美高梅和廣州歌舞劇院攜手打造大型創新民族舞劇《醒獅美高梅》,將醒獅、南拳、舞蹈和民間非遺傳統文化元素結合。從2021年7月到 2022年2月,該劇在美高梅劇院進行4輪共32場的駐場演出。
“品粵劇悠長韻味,傳嶺南曲藝精髓”。2021年9月,國家一級演員、粵劇廣東省級非遺傳承人關青和粵劇愛好者代表組成體驗團,赴廣州和佛山兩市開展體驗活動。學習粵劇“耍水袖”“耍把子”,交流粵劇發音和技巧等活動,零距離感受粵劇藝術的魅力,提升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推進粵劇藝術文化傳承和發展。
作為粵劇傳承人的曾小敏不僅是廣東粵劇院院長,也是全國人大代表。她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議,高水平推進戲曲文化建設,成立全日制廣東戲曲學院,結合廣東本土戲曲特色,開設戲曲編導演音美等專業教學,對大灣區各劇種進行拯救式保護,對藝術人才進行專業化培養,做到系統科學、持續規范開展教育和演出工作。從小在香港長大的全國人大代表、滬港聯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祖輝對“人文灣區”理念十分認同。他表示,“以前我們常邀請一流的演奏家、舞蹈家來香港演出,以后不局限于香港,大灣區‘9+2城市群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們展示的舞臺。”
“廣東嶺南文化開放包容,粵劇粵曲廣受歡迎。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兼收并蓄。”姚祖輝相信,充分依托粵港澳三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可以推動建成底蘊深厚、活力十足的人文灣區。
文旅相融,打造灣區優質生活
青馬大橋、維多利亞港、長洲島、大嶼山、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游客在深圳蛇口郵輪母港乘坐微游輪,不僅可以游覽觀光大灣區海上景色,還可觀看各種文化表演活動。
據劉偉介紹,“海上看灣區”項目對全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范區、拓展大灣區海上觀光航線,完善深圳濱海旅游產品體系,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精品必游項目有重大意義。同時也有利于推動大灣區經濟文化協同發展,展現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2022虎年新春,廣東省相繼推出《廣東省文化發展改革“十四五”規劃》《關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行動方案》。對此,擔任《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編制研究專家組組長的劉偉分析,“這三個文件中,前兩個是廣東文化發展的布局與方向,第三個是文旅融合發展落到實處的行動,三者組合發力,為人文灣區建設注入新動能。廣東新年伊始就出臺這三個文件,說明國家和廣東省各層面高度重視人文灣區建設,大力推進文旅融合發展,體現了國家所需。”
在他看來,大灣區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文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在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嶺南文化基礎上,打造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藝術精品,向世界傳播,讓世界了解中國。”劉偉認為,應將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共同記憶和文化情感的歷史文化資源“串珠成鏈”,深度挖掘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資源特點,擦亮廣東文旅融合新名片。
實際上,廣東文旅產業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作為全省支柱產業,文化產業增加值已經連續18年位居全國首位。“十三五”期間,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10%,連年占全省GDP比重超過5%。
同時,作為國際化大都會和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的香港和澳門,吸引了眾多國際游客,而廣東省與之在旅游類型和文化內涵的互補,將推動形成具有影響力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跨過深圳河,天地更廣闊
深化港澳青年與內地交流是大灣區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這不僅可以培育出港澳青少年對嶺南文化的認同,也可以提升其對中華文化的自信。
據劉偉介紹,“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已連續成功舉辦了17年,每年有近150名港澳青年大學生赴北京、上海等地交流。近年因受疫情的影響,主辦方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線上云游故宮博物院、北京天文館、古觀象臺,線下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遇見敦煌光影秀等活動,為港澳青少年開拓視野、鍛煉本領、成長成才提供幫助。
此外,粵港澳三地政府部門聯合舉辦的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是青少年文化交流品牌活動,被列入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在2021年第十三屆活動中,粵港澳三地學生在澳門打卡了媽閣廟、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大三巴等地標,以澳門的中西文化交響交融開啟了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
如今,在香港流行這樣一句話:跨過深圳河,天地更廣闊。一直致力于青年交流工作的姚祖輝表示,為了促進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我們要站在“一國兩制”事業后繼有人、興旺發達的高度,把青年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
今年全國兩會,他帶來一份議案,內容是《關于充分利用最新產研學成果加強香港青年學生國家意識的建議》。他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部分香港青年除了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認識不足之外,對國家產業、經濟和科技發展及其趨勢也缺乏了解。因此,他建議充分利用最新產研學成果加強香港青年學生國家意識,例如組織香港青年到訪內地各省市的國家級產研學重點基地、雙一流大學進行深入交流,以提升國家認同感。
“香港人口只有750萬,而大灣區有650 0萬人,所以我們想進一步發展的話,市場一定要從750萬擴大到6000多萬。”姚祖輝希望,香港青年能認識到大灣區的發展潛能,把握機遇到大灣區上學、實習或工作,織夢詩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