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今年全國兩會是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興贏履職的第五個年頭。
“過去4年,我參加了十幾次的調研,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從城市到農村,從企業工廠到田間地頭。”張興贏告訴記者。
完整鏈條的“全過程人民民主”
“老百姓關心的事兒,就是我關心的事兒!”張興贏細數著4年履職期間提交的11份提案,涉及大氣污染科學治理、生態環境監測保護、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科學施策、探索建立健全巨災保險制度、科技支撐助推鄉村振興、促進共享經濟繁榮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提案全部被全國政協審查立項,并且100%得到承辦部委的回函辦理。
“很多建議都在短時間內被采納,并付諸實踐了!”張興贏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他提交了“關于加大投入建設碳中和科學監測和評估體系的提案”,由國家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和中國氣象局協同辦理。2021年8月24日,生態環境部“政府信息公開”欄就公布了“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0143號(資源環境類006號)提案答復的函”。
從收到答復函到采取行動,速度快得驚人。2021年9月,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了《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試點對16個城市、5類重點行業和11家集團公司開展碳監測。12月,中國氣象局公布了國家溫室氣體觀測網首批60個臺站名錄;2022年1月,《溫室氣體觀測業務建設發展方案》出臺。張興贏說:“這些都生動地詮釋了中國協商民主的強大生命力!”
張興贏說,履職的過程也讓他對“全過程人民民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正如《中國的民主》白皮書中指出的,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不渝堅持的重要理念。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全體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人民群眾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
“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有效的實踐環節。”他強調,“從這點來看,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完整鏈條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民主道路。”
不是說了“算”,而是說得“對”
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張興贏認為履職盡責不在于說了“算”,而在于說得“對”。這要求他必須提出客觀、科學、有前瞻性的意見和建議,通過民主協商,參與國家治理。
每份提案都要建立在全年廣泛細致的調研、深思熟慮的研究基礎之上,是張興贏對自己履職的硬性要求。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是他一直都比較關注的話題。2019年,他在中央黨校中青班學習期間,與班上同學一起奔赴內蒙古烏蘭察布調研,深入研究岱海湖面積急劇萎縮和生態環境問題。
為了做好這項基層調研工作,他們組建了八人的調研小組,提前一個月就做了詳細分工。張興贏利用衛星觀測岱海湖30年的數據,加上當地氣象部門長期的站點觀測數據,綜合分析湖水面積的變化,及其與當地氣象和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從科學數據分析的角度將自然變化的影響與人為破壞造成的影響剝離開。小組內還有來自水利部的同學,負責從水文和水質的長期監測變化數據著手,分析了岱海電廠對湖水溫度,及其化學成分變化的影響,綜合考慮當地的工業布局、農村用水等多方面的數據。
帶著前期厚厚的研究數據“家底”,他們深入當地開展了為期一周的調研,收獲頗豐。“我們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在對岱海湖的深入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判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議。”張興贏說,最終他們完成了一份高質量的調研報告,詳細闡述岱海湖半個多世紀以來生態環境變遷規律,把關于實事求是科學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建議報送全國政協,并得到了采納。
年輕委員,更要敢為人先
1978年出生的張興贏不僅是全國政協委員,還是全國青聯委員,身上有著一股子“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勁兒。作為大氣環境化學專業的理學博士,他早在2007年,就開始研究和推動全球碳監測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2011年,他作為中國首顆碳衛星的首席科學家助理,推動了中國二氧化碳科學監測試驗衛星項目的立項研制。該衛星于2016年成功發射,使中國成為繼日本(2009年)和美國(2014年)之后,第三個擁有碳衛星的國家。
“在生態環境惡化、氣候變化加劇、氣象災害多發的背景下,充分發揮衛星遙感的作用,是當前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他指出,自己長期從事大氣環境的監測和科研工作,在面對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部署面前,一直在思考如何科學監測和評估中國各省市地區、各行業的碳排放結果和減排效果,而這對于科學施策是非常重要的。
他告訴記者,2022年中國即將發射全球第一顆激光雷達探測二氧化碳的衛星。作為這顆衛星工程應用系統的副總工程師,他期待能通過新技術獲取更精準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數據,進而獲得全球更加精準的碳排放信息。這樣不僅可以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還可以共享數據與國際同行聯手推動全球環境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
“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是他關注的另一項議題。他表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要積極推動中國的專業人才進入國際組織、或以專家身份加入各種國際專家組,參與游戲規則的制定、重要學術報告的編纂或評審工作,鼓勵更多的社會組織“走出去”,推動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尤其是在前瞻性的領域,更加積極、主動、創造性地介入全球環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