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琳
【摘要】發脾氣是情緒抒發的一種表現。對于幼兒來說,發脾氣是發泄情緒中最簡單、最直接的一種解決方式,但這種方式同時會對其他幼兒產生消極的影響。本文通過對一名“愛發脾氣”的幼兒進行觀察研究,分析其愛發脾氣背后的各種因素,并針對其原因提出相應的教育建議,從而提升教師的德育能力。
【關鍵詞】幼兒教師;抒發脾氣;心理引導;德育能力
個案情況:航航(化名)給筆者的第一印象是他什么東西都不想干,課堂活動不積極參與,在游戲中容易發脾氣,不積極參與或者欺負其他幼兒。通過向班級教師了解,他是一個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愿意動手操作的幼兒,經常在同伴面前發脾氣。
一、靦腆的模樣
剛和航航接觸的時候,他不怎么搭理筆者,只是在有需要教師幫忙的時候他才請示筆者,可以說是一個很靦腆的幼兒。可能是筆者剛接手這個班,他有點敬畏筆者。在進行活動教學時,筆者稍不留神,他就和旁邊的幼兒開始“座談會”模式了;在活動游戲進行時,筆者常邀請他參與示范游戲,全班幼兒很有禮貌地鼓掌回應他,他只是撓撓腦袋,眼睛里充滿求救的信號。例如,有一節美術活動是讓幼兒畫一片森林,在原有小動物和樹的畫面基礎上進行創造,班上的幼兒幾乎都能著手去創新或者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繪畫。唯有航航從頭到尾拿一支黑色畫筆重復畫圈圈以至畫紙爛掉。為此,教師對他的這種行為進行教導。可是,航航變本加厲,到最后的美術活動中,他直接收起畫筆不畫了,叫教師幫他畫,若不能如他所愿,他就直接把頭甩一邊,生氣去了。
二、距離產生美
時間過得飛快,航航成長腳步雖慢,但開始有一點點不一樣了。筆者被調去中二班見習數天,在戶外活動結束之際,背后響起一句稚嫩的聲音“周老師,周老師”,原來航航離筆者才不到三米。他毫不猶豫地伸開手臂,筆者意識到他要奔向筆者,所以筆者也展開手臂,把他抱起。這一瞬間,航航的笑容很燦爛,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去哪里了?是不是不來我們班了,好想你,什么時候回來呀?”隨即,用他的小手溫暖了筆者的臉蛋,“周老師,我先回去了,你記得回來。”這段幸福的一刻讓筆者回味。如筆者所想,回到班后,幼兒還是陸陸續續向筆者投訴航航的各種“事跡”,嚴重到跟他一起玩得好的伙伴都不喜歡和他一起玩了。筆者的內心反復掂量思考,這個孩子真的這樣子嗎?
三、“30秒開始咯”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航航開始主動愿意跟筆者分享他的小秘密;筆者也告訴他很多有趣的事情,并且我們拉鉤不告訴任何人。放學后,航航拿出一本他最喜歡的繪本故事,希望筆者朗讀給他聽。聽完,他拉著筆者的手說:“哦,周老師,那我以后發脾氣之前數30秒,好嗎?”果然,當在游戲區與其他幼兒發生矛盾時,他遵守承諾,馬上背向幼兒閉著眼睛數數“30秒開始咯”。原本氣鼓鼓的小臉,緊握的小手一瞬間放松下來。讓筆者更為吃驚的是,他睜開眼睛都是淚花。
四、愛發脾氣的來源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成年人的方式去教導幼兒發脾氣是不對的,會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又或者,我們總會給幼兒貼上各種問題的標簽。但回歸根源,我們應該去了解和分析航航經常發脾氣的原因:
1.自身因素:發脾氣是情緒中的一種正常現象。中、大班的幼兒正處于一個容易沖動,控制力比較差的階段,甚至他們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如,在與他人發生矛盾的時候,幼兒不能像成人一樣完整地把想法表達出來,這時就有可能直接通過發脾氣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個時候,他急需安全感,需要被關心、被愛護。如果在家中無法獲取父母的關心與愛護,他們可能就會從幼兒園中尋求。因此,幼兒大多數都會以“發脾氣”“破壞東西”“吐口水”等行為引起大家的關注。
2.家庭因素:航航的父母工作忙碌,有時忙得沒什么時間顧及航航的生活和學習。同時,航航還有一個弟弟。對于弟弟,他有時候口是心非,嘴上說不喜歡弟弟,但一看見弟弟就和他玩捉迷藏,緊緊牽著弟弟的手。可見,他是愛弟弟的,是一個“弟弟控”。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航航的父親對航航很嚴格,尤其在學習方面。在一次交談中,筆者得知,航航的父親不喜歡航航畫的畫,原因是畫得亂七八糟,不好看。可知,家長的態度逐漸讓航航失去畫畫的信心和希望,使他產生了壓抑感和緊張感,這對他的成長極為不利。
3.幼兒園因素:在集體活動時,航航的行為可能會影響到整體,為此,教師往往采取的方法比較直接,當著全班幼兒的面指出航航的錯誤。其實,教師這一做法偏成人化了。這不僅不會很好地解決原來的問題,還會帶來新的難題。當眾批評,雖然會有一個警示作用,但是可能會挫傷了航航的自尊心,甚至致使航航淡然處之。
五、暖男的誕生
(一)正面引導教育的策略先行
1.在紀律上幫助他建立秩序感和責任感。通常,因為航航好玩且愛破壞活動中的秩序,所以,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和獎勵的方式來督促他有序參與活動。航航比較樂意幫助教師干活,那么,教師可以讓他當小班長,并給予他充分的肯定;在課堂上主動邀請他,或者尋求其他幼兒的幫助,讓其他幼兒帶動他。這樣,他自然就投入到學習中,甚至打開自己的內心,表露出他最真實的稚氣。
2.教師要多關注航航的言行舉動,對于他出現的不恰當的行為及時制止,并且明確告訴正確的做法。教師不可采取粗暴直接的語氣來批評他。對每個幼兒說的話,應該是簡單明了,容易意會的。此外,教師還要具體化地夸獎幼兒的優點,鼓勵航航向他們學習。如,在一節數學練習課上,航航拿著鉛筆一直戳橡皮擦,再把橡皮擦分開多個小塊,其他幼兒見此狀并馬上向筆者匯報情況。面對同伴的“告狀”,航航只是笑了笑,聳著肩說:“我不是故意的。”這一行為,其他幼兒很有可能會模仿。因此,筆者想辦法引導學生對不好的行為說“不”,等所有幼兒回到自己的位置后,筆者扮演成一名護士姐姐,走到航航的桌子檢查橡皮擦,然后嚴肅地對幼兒說:“看來這個橡皮擦寶寶受傷十分嚴重,得送進醫院搶救。可是,橡皮檫寶寶的頭發、牙齒,還有手腳我都找不著了,那怎么辦?”就在全班幼兒舉手表示要幫助尋找橡皮擦時,航航的小眼睛轉了一下,并撓著腦袋。一會兒,他立馬站起來說:“老師,我能幫助橡皮擦寶寶嗎?”航航迅速地用雙手捧起橡皮擦。筆者邀請他出來,“幼兒,我們一起來檢查一下橡皮擦寶寶是不是完整的。”航航一一告訴我們哪塊是身體、牙齒還有手腳。此刻,幼兒都高興地鼓起掌,連忙叫筆者馬上把橡皮擦寶寶送到醫院去治療。可見,幼兒犯錯誤不一定要采用責罵和“禁止令”的方式去教育他,明確的正面教法是十分重要的。
3.成年人并不是都能把所有的事情處理得當的。就如幼兒的問題,成年人不應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問題、解決問題,而是應逐漸引導幼兒學會遇到問題或者矛盾先自己嘗試解決,也可以跟小伙伴一起商量如何應對。幼兒的年齡還小,也許用他們的方式更能很好地解決幼兒的問題。所以,當航航和幼兒發生矛盾、發脾氣、破壞東西時,教師需要教導其他幼兒不可以隨意嘲笑他人的缺點,而是應作為他的家人,一起想辦法糾正他的錯誤,當看到他進步的時候,為他加油鼓掌。
(二)讓幼兒慢慢長大的“家園共育”
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關鍵,社會教育是依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家長要為幼兒樹立榜樣作用。家園共育,離不開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教師要循序漸進地與家長進行實際的溝通,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內行為表現。而且,教師要和家長統一站線對幼兒進行教育。如,在引導航航的過程中,筆者會真誠地指出家長不當的教育方式,并改善家長不合理的教育處理做法。與此同時,筆者也會特意關注航航在家庭中的“需求意識”,了解是否家庭生活環境讓航航缺乏關注,然后與航航的父母共同探討好的教育方法。同時,筆者建議航航的父母多關注和愛護航航,試圖去理解航航每一次發脾氣背后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多鼓勵航航與其他幼兒交往、接觸。為此,航航的父母決定每周帶航航和弟弟去波波池玩,這是他最喜歡的游戲。果然過了不久,航航跟筆者分享每一次去波波池的趣事,掛在嘴邊的都是和爸爸媽媽共度美好時光的話語。
(三)擦掉塵灰就是發光的金子
每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都是不一樣的,教師要平等地尊重每一位幼兒,善于發現幼兒身上的閃光點,關注幼兒的生活,給予幼兒關愛。如,雖然航航畫得一團糟,但是筆者會了解他畫得不好的原因,或許是他的心情不太好,或許他的創作思路就是這樣,或許他腦海里的神奇想法還沒用上。只要我們善于去肯定幼兒的特點,幼兒定會有所改變。
《抱抱別生氣》繪本故事中,貝貝熊一家的情況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原型,10%的局面我們控制不了,但調整好自己情緒和行為,我們就可以決定剩余的90%。幼兒有時候看待問題是簡單的,會用簡單直接的方式處理。因此,教師要“授人以漁”,讓幼兒在生活中體驗,學會用智慧去開啟生活的“鑰匙”。
責任編輯? 梁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