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玲
【摘要】支架式教學作為一種新興“協助發現”的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幼兒主動學習。近年來,支架式教學在幼兒園各領域活動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教師在幼兒活動中應當如何有效地將支架式應用到探究活動中?通過培訓、學習、實踐、反思,本文從支架式教學內涵入手,分析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幼兒園探究活動中的應用原則,并以綜合主題探究活動《小蝌蚪找媽媽》為例,淺談其在幼兒園探究活動中的應用實踐策略。
【關鍵詞】支架式;探究活動;幼兒園;實踐策略
一、基本概念
(一)支架式教學
“支架”一詞源于建筑領域,在工地中,工人們通過腳手架搭建起便于建設建筑的平臺,當工程完成之后則將支架撤去?!爸Ъ苁浇虒W”最早由伍德、布魯納和羅斯三人于1976年提出,并應用到教育領域,用于代指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所采取的輔助性教學方式,“支架式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它是一個暫時性的教育情境,教師以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所搭建出的一個臨時性補助框架,在學生完成了既定學習目標或能獨立進行學習任務后,支架功能則可功成身退。這正符合了現代教育對學生學習主體性要求和獨立性要求。這一教育策略能夠有效地將學習者與指導者以一個適當的紐帶進行連接。通過教師為學生所搭建起的學習支架來完成相應的探究活動,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客觀能動性,同時,增強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及學習信心,能夠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探究活動
“探究”的含義是探索與追究,好奇心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最根本動力,幼兒時期對于外界處于高度好奇狀態。在此過程當中,通過科學、合理的探究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幼兒的思考、行動、實踐能力。同時,在此過程當中能夠客觀而正確地認知周圍事物,了解科學知識,更好地擴充對于社會信息的容納與理解,使得幼兒能夠更為快速地完成知識的提升與心理的成長。探究活動在幼兒教學中既是一項學習任務,也是教師開展各類教學活動必備的教學手段,有助于學生通過各類探究渠道更好地理解科學、增進思考、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支架式探究活動的培訓
支架式教學作為近些年來新興的一種重要教學方式,也是諸多幼兒教師當前重點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支架式探究活動的相關培訓過程當中,教師能夠借助培訓來了解并掌握有關支架式探究活動的流程與原則。
(一)支架式探究活動的流程
完成一次支架式探究活動,教師應該確?;顒拥拈_始是由興趣導入,讓幼兒以一種積極、活躍的心態進入到探究活動中,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之后,通過教師提前搭建好的支架結構讓幼兒進行活動內容的體驗與探索,并在相關技能的支持下進行深度探究,結合幼兒在活動過程當中所收獲到的探究成果進一步進行彼此之間的分享與合作。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進行創意的提煉與引導,最終有效指導幼兒進行活動的評價并展開相應反思。
(二)支架式探究活動的原則
開展支架式探究活動的教師必須堅持自身的“支架搭建者”定位,堅持將所有的教學目標通過支架的搭建來進行展現與引導。教師應當在搭建支架的過程當中堅持如下原則:
1.輔導者原則
教師要擺正自己在支架活動中的定位。在支架式探究活動里,教師并非是知識的直接傳輸者,而是作為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輔導者,作為一個“工具人”而存在。無論是知識的理解、技巧的掌握、策略的學習,教師都應當站在輔助的位置,不應越界過度干涉幼兒的活動進度。
2.互動式原則
在支架式探究活動中,教師應當設計足夠多的互動環節與互動需求,確保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與幼兒之間能夠在關鍵節點完成應有的互動,同時要盡可能地引導幼兒主動發起互動。這不僅培養幼兒的獨立思考及社交能力,更能夠提高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的自信心。
3.系統性原則
搭建支架的過程中,幼兒教師不僅要考慮到本次探究活動的教學目標及完成情況,同時更需要注重支架式系統的搭建與完善。通過系統化的支架式探究活動,讓幼兒能夠更為熟悉、熟練地完成一系列探究行為,并養成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4.溢出性原則
在為幼兒搭建探究活動的學習支架時,涉及到多種不同的學習材料與教學工具。此時,教師應當堅持溢出型的支架平臺搭建,即除了活動教學目標需求涉及到的各類信息和知識內容之外,還應當準備額外、溢出的部分材料與信息,以滿足部分幼兒的更高探究需求,保持幼兒旺盛的好奇心。
三、支架式探究活動的教研思考
(一)明確的探究主題
開展支架式探究活動,教師必須明確活動的探究主題,以確保之后的一系列探究行為、支架平臺的搭建都能夠圍繞著主題緊密結合,確保幼兒能夠通過探究活動最終收獲到與主題相關的相應知識與能力。
(二)完善的支架搭建
在幼兒進入探究活動之前,教師必須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對支架的搭建應當做到盡善盡美、爛熟于心,保障在活動開展的整個過程當中,能夠有效應對各種不同情況來進行幼兒學習的引導,避免出現在活動中準備不充分、支架不完善導致活動效果大打折扣的現象。
(三)豐富的情境引導
支架式探究活動要求幼兒能夠作為學習主體,主動性地展開探索與學習。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搭建支架的同時,設定豐富的導入情境,以適當的支架語言來引導幼兒進入到合適的身心狀態,調動幼兒的學習情緒,從而使得幼兒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主觀能動性。
四、支架式探究活動的實施措施
(一)實施環節
在《小蝌蚪找媽媽》探究活動中,筆者將實踐過程分為五個不同環節,分別是產生興趣、主動體驗、深度探究、分享合作及創意聯想,將經典繪本《小蝌蚪找媽媽》、經典童謠《小青蛙找媽媽》與中華剪紙民俗文化相結合,讓幼兒能夠通過剪紙來體會與欣賞民間剪紙藝術,并進一步學習與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生態習性與相關知識,讓幼兒能夠在科學知識及動手能力上得到雙重提高。
(二)實施技巧
1.支架語的巧妙設計
在本次探究活動的實施過程中,筆者強調在每個環節設計支架語,在每一個環節的起始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帶入,同時通過支架與進一步激發幼兒進行交互的主動性。如,在“產生興趣”這個環節中,教師設計支架語為:“小朋友,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你們看到了什么?小蝌蚪的身體有什么變化呢?”引導幼兒能夠主動、積極地進行支架物的觀察,并能夠通過語言進行描述與回答,順利地導入到支架情境中。合理的支架語,無疑能夠讓支架物的展示更加順理成章、更為吸引幼兒的注意。搭配上配套的支架勢,能夠更為充分地調動起幼兒的情緒。
2.探究臺階的多層劃分
在“深度探究”這一環節中,將之劃分為四個不同的臺階,第一臺階是剪紙方法設計、第二臺階是小蝌蚪剪紙的輪廓設計、第三臺階是剪出小蝌蚪、第四臺階是剪小蝌蚪身體鏤空花紋,以不同程度的臺階對深度探究這一環節進行更細化的分層,能夠更有層次地引導幼兒完成活動探究,并更加自如地掌握探究過程當中所運用到的各種能力與技巧,能夠遞進式地掌握與了解相關的活動知識。
3.活動形式的豐富組合
因為幼兒專注力因素,要保持高度專注就必須保證幼兒在活動過程當中擁有較高的興趣程度。因此,在設計本次支架式探究活動時,采取了多樣化的活動形式組合,其中包括了繪本欣賞、故事問答、圖文觀察、角色模仿、互動交流、合作表演、美工設計、手工實踐等,充分地保障了在整個活動過程當中不斷刺激幼兒的好奇與探索欲望,保持了幼兒的興趣持續性與遞進性,引導幼兒完整性地參與活動。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支架式教學模式擁有著即時性、輔助性、包容性的特點,能夠充分滿足幼兒在探究活動當中所開展的各方面的興趣需求及探知欲望。同時,在幼兒探索、求知的過程當中進一步地提高自主思考、動手實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為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十分有效的策略。幼兒教師應當不斷刷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動學習并掌握新型的教學手段,積極地將支架式探究活動應用到自己的教學方案中,為幼兒帶來更豐富、更自由、更精彩的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曹友義.支架式教育理論及其語言學習策略培訓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0(6):212-216.
[2]夏詩賢.基于支架式教學的幼兒園科學教學活動設計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3]李湘云.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形式化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4]黃敏.基于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支架式教學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