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裕青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巨大進步,我國社會生活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對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和價值取向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信息化時代,中學生容易受到網絡潮流的沖擊,容易被誘惑蒙蔽了雙眼,難辨是非。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養,正確“三觀”的養成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因此,在學科課堂中滲透和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刻不容緩。本文探討如何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歷史學科;融通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是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是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這與當下歷史學科教學所大力提倡的核心素養教育高度一致。尤其在中學階段,在歷史學科教育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具備其它學科和途徑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歷史學科富含中華傳統文化素材,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的優秀文化成果。因此,歷史學科教學能幫助學生直觀了解中華文明的來龍去脈,形成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更為系統深刻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以人為鑒,以史為鑒,古今結合,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的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辨別是非的能力,養成虛懷若谷、見賢思齊、從善如流的高尚品質,形成積極向上、堅毅樂觀的品質和心懷祖國、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和人生抱負。因此,在歷史學科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僅是學科特點的要求,更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及“立德樹人”的歸宿。
一、歷史學科教育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明確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近幾年來,重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已是一股新的春風吹遍中國大地,各地傳統文化教育蔚然成風,上至國家層面,下至家庭教育,隨處可見。央視推出諸如“中華詩詞會”“百家講壇”“中華知識匯”等傳統文化教育節目,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各地,各大中小學校隨處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新中考改革以來,歷史學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越來越高,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回歸傳統文化,找回“文化自信”已成為主流。歷史學科是對中小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平臺,對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歷史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素材,在歷史學科教育中,讓學生了解并汲取傳統文化,是學生構建文化知識體系,增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對歷史學科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給予充分的認識,要積極通過歷史學科教育促進優秀文化的普及教育,激發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熱愛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融合歷史學科教學課堂的思考
1.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有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需要教師充分地探究和汲取,要利用好教材中直觀的文化素材,如,文字素材、圖片素材、時間軸等幫助學生構建基礎知識體系,認識我國人民的無限智慧。如,在講解“商周時期的工藝成就”時,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出現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等青銅器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古代青銅器高超的工藝,從而認識古代先人們極高的創造智慧。又如,在講解“四大發明”時,通過文字素材和時間數字對比,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燦爛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對世界各地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重大影響。同時,可以聯系當下科技的發展水平,古今結合,讓學生既感受科技魅力,又感受到中國古代燦爛的科技成果,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豪感,達到家國情懷教育的目的。
2.教師要不斷豐富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教師是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和教育者,中華傳統文化與歷史學科教育有著復雜而緊密的關系,傳統文化的魅力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發掘的。但是,部分教師缺乏較高的文化素養,只局限于簡單地復述文化現象,不能充分探索傳統文化的閃光點,機械性傳授教材中的既定文化知識,沒有生動形象地講解和富有素養地引導,容易使學生感到無趣。如,在講解“百家爭鳴”時,教師往往簡單粗暴地用表格方式羅列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要求學生機械記憶,而不能深入剖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社會背景,講解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和高度的智慧,更沒有用生動的例子和典故來闡釋這些思想主張,挖掘不出諸子百家思想的魅力和現代思想文化的內在聯系。有的教材缺乏豐富的知識儲備,不能旁征博引,以實例化抽象為具體,讓知識點趣味化。因此,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多閱讀,廣泛涉獵古今中外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更好扮演好傳統文化傳播和教育的重要角色。
3.充分利用現代媒介,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教材的內容由于比較有限和簡略,因此難免缺乏趣味性,學生學習起來有時候略顯無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影視素材,給學生以直觀且生動有趣的感受,以情景再現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講解“赤壁之戰”時,教師可以播放影視劇“三國演義”中關于“赤壁之戰”的部分片段;講解“玄奘西行”時可,以播放影視劇“西游記”;講解“古代輝煌的建筑技術”時,可以播放故宮、天壇、蘇州園林、頤和園等照片和影像資料,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直觀感悟歷史,喜歡上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心。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感嘆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重在文化的傳承,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英國教育家史蒂芬·斯賓德也說過:“歷史好比一艘船,裝載著現代人的記憶駛往未來。”擁有五千年多年文化底蘊的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留下了燦爛多彩的傳統文化,無論什么時候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當前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回顧和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明辨是非的觀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尤為重要,是當前教育急需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主要陣地,歷史學科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更加要求教育工作者肩負起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在學科教育中大力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與歷史學科更好相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左晶.中學歷史教學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J].新課程(下),2018(7):4.
[3]趙加軍.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暢想[J].中學教學參考,2017(19).
責任編輯? 陳? 洋F16A989C-95A1-4760-A68A-C5E19040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