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飛,劉 麗
(重慶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重慶 401147;重慶匯天環保工程有限公司,重慶 400084)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建設,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自然環境資源的使用,這就會阻礙人們正常水平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現在一些地區對環境還不夠重視,對農村環境污染沒有及時解決,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因此,為了改善生活環境,恢復良好的環境,就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治理方式來治理農村環境。
農村環境治理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手段。推進農村環境治理,有利于環境環境治理和鄉村振興需要,是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需要。鄉村振興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包含了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推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將鄉村振興具體概括為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為統籌推進鄉村振興進一步明確了方向和路徑。為促進鄉村“生態宜居”“生態振興”,就必須加快推進農村環境治理,做到切實有效的環境治理[1]。
農村人口居多,地域廣闊,每日生產生活垃圾數以萬計,因管理資金缺乏,對農村環境治理力度不夠,使得現在農村生活環境變差,垃圾處理也沒有得到科學分類,有部分地區甚至還出現亂丟、亂排現象[2]。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工業固體廢物、危險物、建筑廢棄材料及農業主題廢棄物等排放,如果對這些固體廢棄物不加以管理,就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的污染。有資料顯示,現在,我們的資源被嚴重浪費,廢棄物的存放使得大部分的土地被占領,如果長期不處理就會影響空氣質量和土壤。
社會發展離不開工業的發展,但是工業發展就會伴隨環境污染(圖1),大型工廠的建立就會產生許多有害氣體和粉塵,例如產生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會直接導致空氣污染。當前,大氣污染的種類中影響較多的就是煤煙型污染,此類污染造成了大氣中酸雨和粉塵,這些危害使得空氣質量收到了嚴重的破壞,還直接導致溫室效應。由此可見,大氣的污染程度直接影響到農村的空氣質量是否超標,如果能有效控制工廠廢氣排放,就能對農村的發展建設添磚加瓦。因此,在農村規劃的過程中,要將環境規劃放在首位,避免大氣中的污染物對居民身體造成危害。

圖1 工業生產產生的污染
人口密度的增加使用水負擔加重,現在的農村地區還依然存在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隨意排放的現象。污水排放沒有得到妥善處理,不經過過濾就隨意排放至河流中,水源受到污染,水系失去平衡。此外,水污染對農業工業也具有很大的危害,給經濟帶來一定的損失,由此可見保護水資源已經迫在眉睫。水資源是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只有保護現有的水資源,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才能保障經濟發展不受損害。
在環境治理的過程中,農村環境保護原則還缺乏立法保護,無明確規定農村污染懲罰措施,在對農村環境治理上存在法律空白。針對土地污染、水污染、養殖污染等都沒有法律規范的保護,因為執法中機構對農村的監管力度不夠,且農村的人員素質和受教育城獨較為落后,使得農村環境的監管處罰力度不能順利實施。部分居民因自身環保意識不足,科技文化素質不高,無法意識到環境污染對自身的傷害,隨地亂扔垃圾現象十分普遍。
農村環境治理應是地方政府重點關注的部分,但是,因為經濟發展迫切,容易早晨環境保護部分缺失,政府的目標大多是放在經濟發展,依靠開發自然資源來發展農村經濟,但是這種做法只能將有限的資源無限利用,不符合長期可持續發展原則,會導致環境監管與利益獲取的沖突,所以需要以保護環境為主要目標,在此基礎上進行經濟發展。
農村地區具有地域廣袤、人口基數大的特性,污染問題也就具有多樣化特性。加之農村地區居民環保意識不強,政府缺少完善的環境治理機制及資金,導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在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應多方考慮環境治理機制,科學合理的完善環境治理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環境污染,增強環境治理機制。
政府、市場和社會都應在農村環境治理中發揮各自作用。構建多言一體的共治模式。地方政府作為農村環境治理的主導者,以服務型政府建設為目標,引導社會各主體參與到環境治理工作中,化身為環境治理的監督者和執行者,強化政府監督服務職能,加強屬地管理原則。此外,引導企業環保意識,樹立綠色企業文化,積極改造落后生產設備,自覺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基層自治組織應積極協助政府做好農村環境治理規劃,組織落實政府工作部署,推動農村環境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農村環境治理能力[3]。
在對農村環境治理的過程中,首先對農村環境進行實時檢測,只有檢測到位,才可以有效加強農村的環境治理。在環境檢測的時,憑借環境數據的分析和處理的有事,為其治理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因此,創建科學合理的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就應先充分認識到大數據的在治理過程中的重要性,樹立環境治理的大數據思維。為了能實時了解農村的環境質量問題,如土壤、水資源、生活污染等問題,需在相應的地方設立環境監測站點,有效的掌握農村環境問題和環境變化趨勢,實現環境監測的精準化,提高環境監測的有效性。建立環境監測大數據的平臺,不僅可以對環境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還能農村環境進行風險預測,支撐農村環境治理的綜合性,實現科學合理的治理機制。
農村環境治理需要多角度綜合治理,運用教育、文化、法律等手段來進行綜合為治理,可以使環境治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開展。為進一步替身農村環境治理的效率,首先可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治理相應的法律法規,應針對農村規劃、排放標準及環境質量等做出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質量標準。其次,推行科學技術手段,引進凈化槽、生物治理等高科技技術,積極推廣并使用,注重科技創新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生態環境的平衡。再次,農村環境治理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為加大環境治理中存在的資金短缺問題,就要多渠道進行籌資,保證可以順利引進新型技術。完善廢棄物處理的設備,保障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不受限制,充分運用科技手段進行挑選適合的處理設備。農村環境建設要,加大引進優秀的技術人才,讓技術可以充分的運用到農村環境治理的各個角落。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平臺,大力宣傳環境保護宣傳片及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基層組織應定時開展以環境治理為主題的公益講座,培養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將環境治理的理念散布到農村的各個角落,進而提升農村環境治理的公共參與度,推進環境治理的進程。
落實農村環境污染問題,需建立良好政策環境,明確賞罰機制,對于企業或個人,應實行減免稅收、補貼資金等政策。相反的,對于破壞環境及環境污染的企業活個人也應進行懲罰,必要時可與村民福利相結合,進行環境保護激勵,同時,在資金問題上,應多元化集資,組織開展企業環境稅收或者公益性的捐款活動,發動各方力量為保護環境作出貢獻。
綜上所述,農村作為人們賴以生存的地方,其環境質量時刻影響著居民的身心健康,加強對環境保護,是當前農村問題的重要內容。本文通過農村環境治理的必要性進行簡單的闡述,并對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大力宣傳環境保護,培養企業與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保障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