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志遠

俯瞰塔林
銀山塔林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東北、海子村西南的銀山南麓,地勢相對平坦、出口略有收緊的壺形谷地上。因冬季“冰雪厚積,色白如銀”而得名。其實,無雪時,“麓有石崖,皆成黑色”,此地又稱“鐵壁”。但叫“銀山”,便很有詩意,而且很合佛教氛圍。
據有關資料,“1300年前,唐朝鄧姓高僧曾在此講經說法,并建有華嚴寺。遼代于山前建有寶巖寺。金天會三年(1125年)該寺被改建為大圣延寺,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重建,欽賜寺名‘法華禪寺’,下領七十二庵,為京郊名剎。”當年,寺內的高僧圓寂后,即被葬在寺旁,并建起墓塔。隨著時間的推移,葬在這里的高僧越來越多,所建墓塔慢慢形成塔林。由于年代久遠,這里的塔林屢遭毀壞,現僅存墓塔主要是七座,其中金代五座,元代二座,現今仍統稱“銀山塔林”。
進門上山,即見覆缽式塔一座。覆缽式塔為實心建筑,主要供崇拜之用,也被用于僧人的墓塔。其臺基方形,似有須彌雕痕,但已風化模糊。上為圓形塔肚,即“覆缽”。覆缽也稱“覆缽丘”,因形如倒扣的缽而名。缽上開有佛龕,稱“眼光門”。據說,早期的覆缽式塔都畫著一對大眼睛,代表佛的雙眼注視著世上萬物,后來演變為一座塔門,即“眼光門”,象征著佛的眼睛。塔肚之上,是豎長的塔脖,上面的相輪及華蓋富于雕琢,很是精美。其中,圈圈相輪環環相連,在塔上作為仰望觀瞻的表識,起著敬佛的作用。此塔雖體量較小,但全部石材,所以經風沐雨上千年,依然挺立于山野之中。應該說,北京周邊古塔不少,但覆缽式塔并不多見。因為這種塔式屬“喇嘛塔”,是藏傳佛教的一種獨特的建筑形式。這也說明,當年的這里,藏傳佛教曾很有地位。
依路標繼續上山,穿行在密林里的石階小路上,光影斑駁,一派迷離。上到瞭望亭,頓感視界開闊。透過枝葉,可見五座佛塔,該是資料中所說的“金代密檐式磚塔”。
下到景區谷地里的佛塔廣場,這是塔林的核心地帶,也正是那五座密檐磚塔之所在。七座佛塔坐北朝南,布局規整,氣勢恢宏。
這些磚塔,為八角實心形制,既有方柱體佛塔的中正無邪、莊重尊嚴,又富多邊柱體佛塔的棱角和緩、秀美典雅。另外,八邊形的佛界象征意義明顯,即“八相成道”,指釋迦牟尼佛一生的八個階段:降兜率、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輪、涅槃。于是,磚塔之下,神秘與肅穆之氣濃厚。
縱觀佛塔,首先是須彌座,又稱“須彌壇”。須彌即指“須彌山”,是印度古代傳說中的世界中心。用須彌山做底,可顯示佛的神圣與偉大。之上為仰蓮基座,共有三層。蓮花為“佛教八寶”之一,象征吉祥純潔。仰蓮承托的是塔身,即樓閣部分,八面均有菩薩、天神及門窗,但只是雕飾。那門窗,該算假式。由于五座磚塔是實心的,所以佛像雕塑在塔身的外面,很顯精致,栩栩如生。
眼前的磚塔,第一層很高,而以上各層的層高則很小,斗拱挑出的多層密檐,檐與檐之間不設門窗,隨高度將每一層出檐深度往里作不等量的遞減,使塔的外形成為富有彈性的曲線。大概由于各層塔檐緊密重疊,故有“密檐式”之稱。
逐層重疊的塔檐,直至塔頂以塔剎攢尖收尾,這是“冠表全塔”的顯著標記。據說,“剎”字源于梵文,意為“土田”和“國度”,佛教引申為“佛國”。所以,“無塔不剎”。五座佛塔,只有西南角的那座塔剎之上為仰月,其他四座則為寶珠或寶葫蘆。大概,仰月指月亮,寶珠指太陽,合為日月,意味著“圓滿功行”“光明世界”。

日月之吻
據說,五座密檐磚塔埋葬著金代名僧舍利。其中,中央為佛覺大禪師塔,左前為晦海佛覺大禪師塔,右前為懿行禪師塔,左后為虛靜禪師實公靈塔,右后為圓通大禪師善公靈塔。如此配置,與金剛座上的五座佛塔方位有別,不知有何講究。
五座佛塔建在寺院中,據說這是佛塔布局的基本方式。據景區設置的《法華禪寺復原圖》可知,位于中央的佛覺大禪師塔,前有天王殿后有禪堂,隔善公靈塔與實公靈塔,有大雄寶殿。之后是分居兩側的覆缽式塔,最后是藏經閣。如此一來,佛塔與寺院于一體,可以相互映襯、補充、交融,更能烘托佛教氛圍。
在五座密檐磚塔的東側,還有座塔身呈內弧形的磚塔。塔身的假門假窗雕飾,以及之上的各層磚檐都相對簡單,但塔身卻做了弧面處理,連同各層磚檐也有明顯的內弧線,真是美韻畢現,相當罕見。要知道,以青磚做如此美妙的雕砌,可比木結構建筑困難得多。古人之營造智慧及技術,真令人嘆為觀止。細觀這里的磚塔,雕刻幾乎遍布全塔,極為精致精妙。每座磚塔,仿佛就是一座小型的佛教磚造博物館,應該算是目前銀山塔林的最大看點。這太令人流連忘返了,不由得四下里轉了一圈又一圈。
可惜,無論寶巖寺(法華禪寺),還是七十二庵,所有寺院盡毀,那些大殿、禪堂、藏經閣現在都已消失,只有拱出地面的柱礎昭示著當年的格局與時空,曾經殘缺的又修復了的石碑訴說著過往那久遠的故事……
還好,歷經劫難,畢竟有五座密檐磚塔及若干小型磚塔、石塔得以留存,為后人觀瞻。但如此精湛的千年藝術品,卻有蛛網塵封。這種清幽與孤寂,不知是喜是憂?而到此一游類的涂鴉性刻畫,則留下了某些游人的愚蠢,以及可恥罵名。
除此之外,銀山還保存著許多其他古跡和景觀。像說法臺、衣掛樹、古佛巖、太虎石、天清石、重石洞、華崖洞、朝陽洞、白銀洞,以及三峰擁翠、東山晚照、寒泉浸月等自然景觀,都很有特點。
特別是轉腰塔,雖位于半山腰處,卻是整個景區海拔最高的古塔;雖僅存塔基和部分塔身,但這座喇嘛塔卻捍衛著銀山的風水和正氣。相傳,圍著此塔向左轉三圈,向右轉三圈,能治好腰腿疾病,故稱“轉腰塔”。下山途中,又去了松棚庵,盡管只余柱礎及石基,但已說明問題。我以為,文物保護,重在不再破壞。開發可以,不必輕易復建。銀林塔林,沒有走很多古建景區的大肆復建之路。這一點,我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