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1920年,英國伯明翰大學地質專業畢業生李四光來到北京大學,擔任地質系教授。在課堂上,李四光常常對學生說:“到大自然中去學習,才能學到真正的地質學。”在教學中,他經常帶領同學們去野外實習,在實踐中向學生傳授地質知識,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
1921年,李四光帶領學生在河北省邢臺市沙河縣實習時,在沙源嶺的大石塊中發現了冰川作用的遺跡;幾個月后,又在山西大同盆地發現了冰川U谷。李四光以《華北晚近冰川作用的遺跡》為題,寫了一篇英文報道,發表在英國的《地質雜志》上。正是這篇報道,打破了中國近代冰川研究方面的沉寂局面,引起了國內外地質界的重視。后來,李四光又帶領學生來到廬山、黃山考察,最終揭開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神秘面紗,打開了我國地質研究的大門。
由于常年在野外地質勘測,李四光練就了一種特殊的走路方式,他邁出的每一步,距離都驚人地相等,長度不多不少剛好0.85米。有的學生不明白:“老師的一步之長,為什么要保持如此精準的距離?”李四光回答說:“我們搞地質研究的,常年在野外踏勘,用一步之長代替尺子,有助于我們第一時間測量巖石長度,丈量地塊面積,推測地質成因?!?/p>
正是因為對野外地質工作的深切體會,李四光將自己的一步之長始終保持在0.85米,形成了永不變化的肌肉記憶。此后幾十年,李四光始終以0.85米的步長搞地質研究,最終成為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
有意思的是,因為李四光始終保持長度一致的步伐,即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學生也能一眼找到他的身影。
(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