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然 田立瑩
隨著翻譯實踐的蓬勃發展,翻譯界對翻譯理論及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二者關系的研究空前活躍。就理論發展而言,中國翻譯界先后經歷了“翻譯無理論說”和“翻譯理論無用說”,甚至有不少翻譯名家常常持如此觀點(許鈞 2012)。
目前,“翻譯無理論說”幾乎沒有支持者,因為人們都知道人類的任何社會實踐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理論,作為人類一項長期實踐活動的翻譯自然不會例外(曹明倫 2014)。在以前相當一段時間內,“翻譯無理論說”頗為盛行,正因為此,關于“翻譯可不可教”的爭論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有人認為,翻譯同寫作一樣,是創造性的工作,依靠的是天賦,無理論可言,因此不可教。后來,隨著翻譯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翻譯無理論說”被逐漸推翻,翻譯開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存在。
此后,翻譯界又出現了“翻譯理論無用說”。不只是一些翻譯家這樣認為,一些翻譯學習者也認為翻譯理論無用,他們認為要作好翻譯,只需要大量的練習,或者多學習知名翻譯家的譯本。誠然,如果譯者知識面廣,語言功底好,譯文就不會太差,但是譯文可忠、可美,如果忠和美有所沖突,到底哪個更重要?此時需要譯者心中有參照系,而這就體現了翻譯理論的重要價值(劉宓慶 1987)。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只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嗎?事實上,這一問題一直都是翻譯工作者及翻譯學習者的心頭之惑。因此,翻譯理論及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相關性認知值得研究,對翻譯界的新手翻譯碩士研究生來說,尤為必要。
21世紀之前,國內論述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相關性的研究文獻較少。郭建中(1997)指出,翻譯理論要解決的是譯者的翻譯觀問題,從而證明了翻譯理論對實踐與教學的重要意義。進入21世紀之后,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相關性成了一個熱點論題,特別是2003年《上海科技翻譯》開展的一場關于翻譯理論與實踐關系的討論(楊自儉 2003)。這次大討論的主持者方夢之(2012:4)曾經提到:“許淵沖、楊自儉、孫致禮、郭建中、王宏印、呂俊等就翻譯理論的地位和作用、翻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翻譯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作用等問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討論不是為了統一觀點,而是為不同學術見解的爭鳴和爭論提供一個平臺,但求活躍思想、溝通理義,向真理性認識前進一步。”林克難(2003)指出:“翻譯須有理論指導,不少人認為翻譯沒有理論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把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與自然科學的理論混為一談。在翻譯時,不可能有像1+1=2那樣的公式,碰到難以翻譯的地方,把公式拿來一套,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人文社會科學的所謂理論,其實是一種含義比較寬泛的指導原則。另一個是有的學者把理論神化了,其結果是使理論遠離了翻譯實踐。”孫致禮(2003)也指出:“翻譯理論既來自實踐又高于實踐。”通過對人類翻譯活動的全面、廣泛、系統的總結和提升,翻譯理論能避免個人實踐中容易出現的片面性、狹隘性,憑借其普遍性、前瞻性指導翻譯實踐。王宏印(2003)認為翻譯理論與實踐是互為條件、互相依存的關系,而不是舍此可以求彼或顧此必然失彼的問題;楊自儉(2003)則認為翻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如同主體與客體、質與量、個性與共性等關系一樣,是一個永久性的問題。
大討論引發了更多的思考,在此之后仍有諸多學者就翻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發表觀點。穆雷(2012)認為,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關系并非直接一一對應這么簡單,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中間可能還隔著翻譯經驗,而翻譯經驗直接來源于翻譯實踐并被用來指導翻譯實踐。曹明倫(2014)指出,翻譯理論(包括純翻譯理論和應用性翻譯理論)是從翻譯實踐中概括出來的對翻譯活動全面、系統化的理性認識。任何翻譯理論都能與翻譯實踐相結合,只是結合的方式各有不同,可包括規范和指導實踐、描寫和闡釋實踐、啟發和預測實踐等。劉蕾(2014)認為,理論與實踐同等重要,二者貫穿整個翻譯過程。楊丹(2017)則從中國翻譯史上四大翻譯大潮中涌現的翻譯名家中列舉了幾個范例,論證翻譯實踐對翻譯理論的不可或缺性,并呼吁業界同仁更好地落實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綜上所述,近年來雖然國內諸多學者開展了翻譯理論與實踐關系的相關研究,但整體上現有的文獻以學理論證偏多,實證研究較匱乏。有鑒于此,本研究基于一個自制的調查問卷,從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對翻譯理論的了解及應用和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相關性兩個維度進行調研和分析。
通過參閱相關文獻和參考專家意見,本研究編制了“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相關性調查問卷(見附錄)”,共設19個題項,內容主要分為三個方面:(1)性別、年齡、專業方向等自然情況;(2)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對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相關性的總體認識狀況,涵蓋對翻譯理論的了解程度、對翻譯理論的使用程度和對翻譯理論與實踐相互作用的認識等三個維度;(3)影響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對翻譯理論和實踐關系的認識的因素。2021年1月,通過問卷星在線發布該調查問卷,國內120名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參加了此次調查,其中女性110人,占91.7%,男性10人,占8.3%;在校生84人,占70.0%,畢業生36人,占30.0%。
要理解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相關性,先要對翻譯理論本身有一定的了解。從表1可以看出,大多數翻譯碩士研究生對功能對等、目的論等常用翻譯理論比較了解,占比分別達到了91.7%和87.5%。有5名受試還列出了他們了解但該調查問卷中未涵蓋的翻譯理論:生態翻譯學、翻譯轉換理論、動態對等、交際翻譯理論、闡釋學。就翻譯理論的應用程度而言,應用程度大于50.0%的占比為24.2%,等于50.0%的占比為50.0%,30.0%及以下占比為25.8%。由此可見,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對翻譯理論的應用程度較低。

表1: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對翻譯理論的了解及應用情況
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相互作用包括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作用及翻譯實踐對翻譯理論的作用。
1.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作用
對于理論的功能,眾說紛紜。何星亮(2004)認為理論具有認識事物本質、解釋或分析、預測等功能,呂俊(2003)則認為翻譯理論具有認識功能、解釋功能、預測功能、方法論功能、批判功能及對實踐的指導功能等六種功能。綜合翻譯家的觀點,翻譯理論對實踐的作用不是單一的,翻譯理論與實踐也不僅僅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
從表2可以看出,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對“翻譯理論對實踐有作用”這一說法較認同,指導、解釋、規范和啟發的占比分別為83.3%、74.2%、65.8%、69.2%。另外,在參與調查的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中,18.3%的受試認為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作用非常大,42.5%的受試認為很大,34.2%的受試認為一般,而認為很小的人數只占了4.2%,認為翻譯理論對實踐毫無作用的只有1人,占0.8%。同時,表2顯示,83.3%的受試認同翻譯理論對實踐有“指導”意義,而對具體指導方式的理解有所差別。

表2: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作用
31.7%的受試認為翻譯實踐可以沒有理論指導,這也是翻譯學習者經常會有的錯誤認知。部分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甚至過去的一些翻譯大家認為自己進行了大量的翻譯實踐,并不需要理論指導。事實上,翻譯理論最終要解決的是譯者的翻譯觀問題(郭建中 1997)。以“目的論”為例,“目的論”主張譯者應以原作者的創作目的為核心,實現原作者撰寫時的目的。翻譯理論并未就具體字詞的翻譯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幫助譯者樹立合適的翻譯觀。因此,雖然過去一些翻譯家聲稱自己不需要理論指導,但他們在學習他人理論時或自身的翻譯實踐中形成了翻譯觀,只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翻譯實踐也是有理論指導的。如果他們能夠清晰地認識指導自己翻譯實踐的理念及其所屬的理論范疇,就會使自己的翻譯實踐更加理性,知道自己為什么采用某種翻譯策略,其含義是什么,后果又是什么,讓自己的譯作更加完美(穆雷 2012)。
另外,72.5%的受試認為不能直接指導翻譯實踐的理論是有用的(見表3)。這個結果一方面符合上文提到的翻譯理論的最終作用是確立翻譯觀,而非具體的翻譯策略;另一方面表明大多數受試認為翻譯理論對實踐的作用是多樣的,除了“指導”外,還有解釋、預測、啟發等功能。

表3: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
2.翻譯實踐對翻譯理論的作用
要研究翻譯實踐是否是理論的唯一來源這一問題,先要弄清楚“理論”的定義。《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的定義是“概括地反映現實的概念和原理的體系。它是系統化了的理性認識的結果”(《教育》編委會 1985)。那么,理性認識又從何而來?毛澤東(1964:1)說過:“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器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大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理性認識。”所以,理論來源于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來源于實踐,簡而言之,理論來自實踐。同理,翻譯理論也來源于翻譯實踐。理論本身就具有推導出新理論的功能,通過對前人的理論思想進行分析研究,進而總結出新的理論,這也是理論產生的一種方式,而前人的理論也來源于實踐經驗。實踐才是理論的本源。
如表4所示,42.5%的受試認為翻譯理論完全來自翻譯實踐,57.5%的受試認為翻譯理論并非完全來自翻譯實踐。43.3%的受試認為翻譯實踐對翻譯理論發展的作用非常大,39.2%的受試認為很大,15.8%的受試認為一般,1.7%的受試認為很小。任何理論都不可能提出時就是完美無瑕的,都要經過大量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發現問題,進而推動理論發展。因此,正如調查結果顯示的那樣,翻譯實踐不僅是理論的源泉,還對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表4:翻譯實踐對翻譯理論的作用
本研究的調查問卷數據及分析結果為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培養提供了一定的啟示。部分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對翻譯理論本身及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相關性還有一定程度的錯誤認知。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在MTI教學中適當增加翻譯理論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需要學生同時注重研究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本問卷調查了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對翻譯理論教學的滿意度,其中,73.3%的受試表示MTI課程設置在翻譯理論教學方面有所欠缺,這也是為什么部分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對翻譯理論與實踐相關性的認識不足。目前國內翻譯碩士和翻譯學分屬兩個專業,將翻譯碩士教學的重心放在翻譯實踐上,這無可厚非,但翻譯理論教學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MTI課程應重視翻譯理論的教學,構建基于能力導向的翻譯理論與實踐教學互動體系(王宗強 2020)。
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應注重研究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共同培養。翻譯理論對實踐有指導、解釋、規范等作用,通過對翻譯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學生可以從理論層面理解自己為什么這么翻譯,同時學習前人的經驗,避免重蹈覆轍。翻譯的學習不應只關注“翻譯”兩個字,還應學習、了解翻譯理論,在實踐后進行反思,找到相應的理論支撐,進而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研究通過一個自制的調查問卷,調研了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對翻譯理論的了解和應用程度,以及對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關系的認識程度。結果表明,部分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對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相關性問題了解程度不夠。因此,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培養計劃應加入更多翻譯理論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接觸更多的翻譯理論,正確認識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關系。在進行大量翻譯實踐的同時,英語翻譯碩士研究生也應主動培養自身的翻譯理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