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與溥儀,這兩位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云人物,雖然長期在政治舞臺上“同臺演出”,現實中兩人卻從未謀面。事實上,蔣介石對溥儀的態度有一個微妙的轉變過程,從不聞不問到敷衍搪塞,再至于拉攏利用,可謂一波三折,耐人尋味。
對盜墓不聞不問? 1928年7月,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借口,對清東陵中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墓進行了盜掘。消息傳到天津,溥儀嚎啕大哭,立刻為乾隆和慈禧搭起靈堂,進行祭祀。
悲痛過后,溥儀以清室和遺老的名義,向蔣介石和平津衛戍司令閻錫山以及各報館發出通電,要求懲辦孫殿英,賠修陵墓。此時的蔣介石還陶醉在北伐勝利、“統一中國”的歡呼中,認為溥儀毫無實力可言,對他極不重視,但迫于輿論壓力,蔣介石還是下令平津衛戍司令閻錫山查辦此事,處理善后事宜。
然而盜墓之后,孫殿英為了逃脫罪責,四處打點,不少國民黨要人都收了禮。于是乎,蔣介石表面聲言嚴辦,但并未認真處理。此案最終不了了之,孫殿英未受任何懲處。
勸阻溥儀出關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不到半年時間內,占領了東北。由于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日本政府為平息輿論,急于在東北建立傀儡政權。日本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親赴天津,面見溥儀進行游說。為了拘留溥儀,蔣介石授意高友唐專程到天津進行勸阻。高友唐曾當過清朝官員,后來到南京投靠了蔣介石,當上了國民黨監察院委員。高友唐這次銜命而來,一見到溥儀,就開出了國民政府的條件:蔣介石愿意恢復《清室優待條件》,恢復溥儀“帝號”。至于住的地方,可在東北和日本以外的任何地方“自由選擇住居”。然而,溥儀覺得“蔣介石根本不講信義,專門欺軟怕硬”,決定回到“祖宗發祥的地方”,“領導”日本人即將為他建立的“國家”。
1931年11月10日,在日本軍人的武裝護衛下,溥儀離開天津偷偷前往東北,到長春就任偽滿州國“執政”,走上了叛國之路。據此,1932年3月12日,中華民國正式發布了對溥儀的逮捕令。
壓榨“剩余價值”?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8月17日,溥儀在沈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1946年,溥儀在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時出庭作證,一時成為世界各主要媒體頭條新聞。蔣介石看到了溥儀的“剩余價值”,南京國民政府官員奉命發表談話稱,溥儀在東京出庭作證后將引渡到南京政府并受審。1946年至1948年間,南京國民政府五次照會蘇聯政府,要求交還溥儀,“以便對他繩之以法”。面對國民政府的引渡請求,蘇聯考慮自身利益,未置可否。時間到了1949年,蔣介石在解放戰爭中損兵折將、節節敗退,早已焦頭爛額,再也沒有精力去“關心”關押在蘇聯西伯利亞的末代皇帝溥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聯內務部于1950年8月1日將溥儀移交回國。
(摘自《文史天地》 相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