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學玲
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能夠形成滿足未來發展的基本素養以及重要能力。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信息意識、信息思維以及信息責任屬于較為關鍵的三項重點課題,分別對應學生的信息科技理論基礎、應用拓展以及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信息科技教師需要以此為中心,建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課堂模式,讓學生獲得長久發展的動力。
一、當前小學信息科技教學困境分析
1.長期滯后的信息科技教育令學生發展落后
從宏觀角度來說,如今,信息化時代飛速發展,5G、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與之相關的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也紛紛受到影響。因此,加強信息科技方面的培養和學習對學生來說是十分必要的,這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小學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視信息科技課程教學的問題,僅有的課程教學也更加強調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很少關注學生信息思維以及信息責任的培養,這種教育模式只能幫助學生掌握使用計算機的能力,而無法培養其核心素養。
2.信息科技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少數重視信息科技課程,或者是嘗試開展核心素養指導下信息科技課程的學校在實際組織教學的過程中頻頻受阻。首先,很多學校因為資金和經費問題,心有余而力不足,連基礎的計算機設備都不能保證;其次,即便學校配備了足夠的計算機和網絡條件,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約束,在課程課時、課程內容的規劃上,很多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都忽視了教育方法,采用灌輸式一股腦地將信息科技的一些基礎知識和計算機操作方式傳達給學生,但學生興趣不足,不愿意學習,這會嚴重影響學生信息科技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阻礙了信息科技教學的順利推進。
二、核心素養下新型信息科技課堂構建策略
1.信息意識培養:關注課堂引導,鞏固理論基礎
信息意識指的是學習個體對某個特定信息產生的敏感性以及對該信息的價值判斷能力。目前,我國信息化發展十分迅速,新信息和新技術不斷涌現,日新月異,能夠從如此海量的數據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也成為當今學生需要具備的關鍵能力之一。小學階段的信息科技課程首要培養的就是學生的“信息意識”能力,為辨別、篩選和實際應用信息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例如,在“圖片下載”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嘗試構建問題情境,來引導、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加以主動思考,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滲透“信息意識”概念的同時加深學生的理解,提升實際課堂教學效果。
2.信息思維培養:重視實踐操作,促進知識遷移
信息思維指的是借助信息科技去處理問題的思維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加強學生活動、合作實踐的方式來予以強化,以期促進學生良性的知識遷移。
例如,教師可以采用“自主展示法”進行課堂輔助教學,讓具備較強信息思維能力的學生作為“領頭羊”,展示自己對計算機和網絡的熟練操作技術,刺激其他學生的探索興趣,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思考。
當代小學生大多有一定的信息技術基礎,不過多數都集中在畫畫、游戲等娛樂性活動上,因此,利用小組合作、示范展示的形式來強化信息思維,對學生來說是非常有效的。
3.信息責任培養:融入德育,履行社會責任
信息責任可以理解成“網絡道德”,指的是學生在進行信息活動的過程中所需要遵守的信息規則以及相關道德規范,充分履行自身社會責任。教師需要將這種責任培養滲透到課程教學中的各個環節,所以不存在固定的模式,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以及教學需求進行自主選擇和優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結合日常生活情境,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幫助學生分析信息行為正確與否。久而久之,學生們就能夠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并有能力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大多數小學生在幼兒園時期就接觸了手機、電腦和網絡,通過微博、QQ等社交平臺了解到很多不同的信息,這些信息對成年人來說較好甄別,但是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價值觀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例如教師可以對社會熱點話題加以利用,鼓勵學生們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摒棄互聯網上的不良文化和消極思想。同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綜上所述,信息科技課程對發展學生綜合素質、深化核心素養非常重要,而小學生年齡較小,正是培養信息素養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以及學校的管理者都必須重視信息科技課程,依托核心素養對學生的要求,構建滿足新時期社會發展的新型信息科技課程體系,關聯教學內容,培養綜合性的核心素養,以期豐富教育的個性化和時代性特征。